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科幻电影

2021-11-12 18:57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外星科幻电影

陆 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3)

一、时代背景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科幻电影在延续一些早期的太空探险题材和以《弗兰肯斯坦》为代表的疯狂科学家题材之外,有了新的发展和选题,如外太空来客。五十年代的诸多因素影响和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随之开启。

此时期的一部重要电影是《登陆月球》(1950),该片讲述了美国使用一枚核动力火箭将四个人送上月球的故事。这部电影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大获成功,吸引到了更多对科幻题材电影的投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关于目击飞碟事件的报道和传闻使外星人电影也在这个时期内逐渐流行,这些电影通常会将外太空飞船和飞碟的到访或想象中的外星怪物作为主要内容和角色。

五十年代也是科幻和恐怖元素紧密联系和融合的电影时代。很多科幻电影包含了恐怖的元素,有的延续了三十年代开始的以《金刚》为代表的巨型怪物题材,也有的在剧情中融入了人们对核能技术与外太空的担忧。这个时期科幻片的成就影响了科幻这一电影题材在未来的成功以及国际上的发展。

二、五十年代的科幻电影

本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产的大量科幻电影中,选取了其中的四十几部作品加以梳理、比较、总结和说明。对于重拍或翻拍的一些改编自科幻文学的作品如:取材于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同名代表作的1954 年迪士尼制作的《海底两万里》,福克斯制作的《地心游记》(1959)(取材于凡尔纳小说《地心历险记》),1956 年麦克托德电影公司制作的《环游世界80 天》(取材于凡尔纳同名小说)等电影以及早期科幻影片的续集如《狼人》(1956)、《新科学怪人》(1958)等均未纳入此次研究范围。

(一)题材特点

在题材方面,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题材主要有外太空探险、外星人、核试验、巨型怪物或昆虫等,由于人们对原子能技术缺乏一定了解,核试验的负面影响在一些电影中以不同的形式和剧情及角色特点加以体现。这一时期的科幻片也部分地延续了开始于三十年代的一些常见科幻题材特点,如疯狂的科学家在对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随着个人欲望和野心的膨胀,逐渐走向个人毁灭的道路;怪兽的出现新的时代特点和体型变化——一些动物,特别是生活中原本体型短小的昆虫受人类科学试验影响变异成为了巨型动物,袭击人类甚至危及地球安全。

在五十年代出产的四十多部电影中,涉及外星人题材的有21 部,如1951 年的《地球停转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世界大冲撞》(When Worlds Collide),《X星来客》(The Man from Planet X),1953年的《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宇宙访客》(It Came from Outer Space),1955 年的《飞碟征空》(This Island Earth)。《千眼怪兽》(The Beast with a Million Eyes)讲述了外太空船带来的灾难,《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则以植物容器——巨型豆荚作为外星人用以孵化“豆荚人”的工具,“豆荚人”逐渐长出地球人类的特征并具有这个人的记忆,直到将其完全取代。《巨石怪》(The Monolith Monsters)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少见的非生物怪物题材,影片中的非生物巨石不断破裂“繁殖”大量巨石并危及人类,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非生物题材的科幻影片即使在当代也并不多见。这些电影作品也反映出了人类对外太空世界好奇又有所畏惧的矛盾心理。

涉及核能研究相关题材的电影有11 部,1953 年的《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是第一部描写史前怪兽被核试验吵醒并且大闹都市(纽约)的电影,为后来的同类电影引领了发展方向。这部影片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掀起了一阵科幻怪物电影新浪潮。环球公司1954 年推出的《黑湖妖谭》(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则选取了一个水底远古怪物作为重要角色:亚马逊丛林中的人形鱼怪,它爱上了人类女性并袭击其他人类。该片在拍摄手法上首次使用了3D 技术拍摄了水下极富浪漫气息的梦幻场景,并激发了二十一世纪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水形物语》的创作和拍摄,剧情上续接了人类与鱼怪的美满爱情。

昆虫/动物变异题材的有5 部,如1953 年的《它们!放射线》(Them!) 和1957 年的《蟹魔入侵》(Attack of the Crab Monsters)分别表现了受到核试验影响变异为巨大动物的蚂蚁和螃蟹。

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中表现外太空探险题材的4 部,相较于早期发展阶段,五十年代的这一题材作品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人类对浩瀚宇宙的热情和向往从未泯灭,直到现在的科幻电影,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仍然是科幻电影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二)优秀作品

在与外太空题材相仿或接近的科幻片中,《惑星历险》(Forbidden Planet,1956)堪称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没有局限于简单的太空探索,而是加入了人性的探索和心理的挖掘,如惑星的幸存者之一教授,因为厌恶外来宇航员对个人世界和生活的闯入,特别是对他女儿的爱慕,其内心的潜意识恐惧创造了伤害宇航员们的“精神怪物”;可爱呆萌的机器人,在影片剧情中也体现了阿西莫夫三定律的一些特点,表现了人与机器、机器与智能的关系。除了高昂的电影制作费用,影片的质量和内容水准也标志着科幻电影开始迈向A类级别的制作。

《通基》(The Twonky,1953)则表达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于新兴技术产品——电视的恐惧与担忧。电视的出现,电视行业的兴起和对电视节目的尚不健全的审查制度,使得当时的青少年对一些充斥着枪支、暴力、斗殴等元素的节目十分迷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由1940 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通基》面世,讲述男主人公买了台电视机后,从最初的获益到逐渐被其灌输思想甚至控制行为的过程。影片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对于科技进步的恐慌,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人们过分依赖媒体,被电视的不良舆论和电视节目所诱导,并警示人们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为媒体的宣传左右个人的思想和观点。

《怪人》(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1) 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家约翰·W·坎贝尔创作于1938 年的小说《谁去了那儿?》。这部小说也是科幻史上最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电影中美国的极地科考队发现了一艘外星飞船,而未被发现的外星怪物已经开始对人和动物进行杀戮甚至悄然繁殖。科考队在与世隔绝的极地展开了和外星怪物的斗争,其中人人自危,难辨敌我甚至开始互相猜忌的情节表现出了灾难来临时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危机。

《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首次出现了飞碟划过天空的场景,并且影片中的外星访客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机器人),不同于科幻片中常见的假想敌式外星人角色设定,本片中的外星人是信使,他的重要使命是向地球人传递珍视和平的信息,成为一部表达对和平向往的科幻外星题材电影。此片的特点还包括:影片开场飞碟飞行和降落的片段,开创了几乎涵盖了此类影片所有的影像策略:雷达站、军队和警察快速出动,新闻插播报道,政府反应、世界范围内的恐慌人群等等;借鉴了黑色电影的视觉影像特点特别是光线的设计和使用,如外星人夜晚的形象先是面部完全被黑色遮盖,营造出神秘惊悚的效果,接下来在灯光环境下面部被柔和的照明打亮,以示人物角色象征和平信使的身份。该片以一个外星人登陆地球的故事,从上帝视角对人类进行警告,强调维护宇宙的安定秩序的重要意义。

(三)视角独特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中,有三部涉及了男性和女性因外界原因造成体型突变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神奇的收缩人》(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1957)中男主角因受到不明迷雾笼罩,身形开始渐渐变小并带来了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命运转折,从移居特制的小房子到被家中宠物猫追逐,最终意外坠入家中的地下室,家人遍寻无果遂为之举行了葬礼,妻子也弃家而去,身形微小的男主角艰难求生,甚至不得不和蜘蛛展开殊死搏斗,用钉子获取捕鼠夹上的一点点奶酪为食。影片的结尾处,透过窗棂仰望夜空的男主角自语着“即使变成无穷小,我也有存在的意义”。这部电影借助于角色从男性和人类的双重视角看待世界,因而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涵义和深度。同时,不断变小的身形也被解读成为传统的男权形象受到挑战,遥相呼应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黑色电影的一些男性恐惧主题。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效技术尚不发达的五十年代,此片以大型的道具近乎完美地体现了男主角身形变小后的日常世界,营造出了迥然不同于同期其他科幻电影的影像风格,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效果。这部近七十年前的B 级电影,在国内的豆瓣网仍然获得了8.1 的高分观影评价。相比这部富有哲学意味略显悲凉的男性视角科幻电影,《三丈新娘》(The 30 Foot Bride of Candy Rock,1959)和《五十英尺高的女人》(Attack of the 50ft.Woman,1958)则从女性的视角表现身形成为巨人的女主角的命运走向,在《五十英尺高的女人》中,正是因为体型的巨大化,改变了人物角色对生活逆来顺受的惯有模式,开始挑战一直只关心钱财胜过女儿的父亲和风流成性的丈夫,成为个人命运的主宰者。虽然剧情简单,人物刻画浅显,但是和《神奇的收缩人》一起因为电影独特的视角和选题,对生而为人及作为男性与女性的存在意义的探求与思索,在五十年代的科幻电影中仍不失为脱颖而出的三部作品。

电影《心惊肉跳》(The Tingler,1959)则将人们内心的恐惧实物化地表现为一个类似蜈蚣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未知物被称为“刺痛者”,它因无声的恐惧而产生,但是也会因有声的尖叫而死亡。因此影片的噱头和卖点之一是剧情当中的提示:当你感到恐惧时,大声尖叫即可杀死这个“恐惧怪物”。而疯狂科学家似的医生主角使得这一研究向另一个方向开始发展,即一个天生聋哑无法发出声音的女人成为了研究对象,因无法喊叫,她的恐惧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最终死去。影片一方面融合了延续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疯狂科学家与疯狂实验题材的恐怖片剧情元素,另一方面将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感实物化,并使观众观影时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了剧情设计的尖叫即可消灭恐惧中,增强了电影与现实的互动和重合。与一般的科幻恐怖片不同的是,恐惧成为了影片中的一个角色,并引起人物角色不同的命运走向,堪称这一时期另一部视角和题材独特的科幻影片。

三、结语

纵观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科幻电影史,我们会看到这一时期的科幻影片既有时代特点,也有突破和创新。除了早期的外太空探索题材和巨型怪物题材,也加入了外星来客,科技发展带来的昆虫变异等新的角色和主题。科幻电影继续保持着呈现人类对未知科学技术和外星世界的窥探、好奇、担忧与恐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也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很多前期恐怖片的常见元素,如容颜或外表丑陋可怖的人类、外星人或怪兽形象,走向极端的疯狂科学家或疯狂医生角色,死亡的阴影或威胁等,五十年代科幻电影的新旧素材并存发展的熔炉式特点为后续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而独特的视角和元素。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外星科幻电影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外星许愿机 10
外星许愿机6
外星许愿机5 外星许愿机
外星许愿机(11)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