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本功训练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意义

2021-11-12 21:13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间舞民间舞蹈基本功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民族民间舞的产生,以中国文化为基础,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识。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为舞蹈更好地保持民族性,追求民族特色艺术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基本功训练从人体机能的角度,按照科学的训练原理,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表演的审美,同时也实现民族民间舞的系统化、科学化以及技能性的全面统一。为更好地凸显民族民间舞的特色,当前各院校在实际舞蹈教学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对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课程内容进行积极创新,力争实现舞蹈风格和技能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民族民间舞的艺术魅力。

一、基本功训练的意义

(一)掌握基本技巧

舞蹈作为一项艺术表演形式,其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舞者必备的基本条件。尤其是民族民间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渗透历史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更需要深厚的基本功作为支撑,其基本功的训练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肢体去发现美、展现美。作为一项艺术表演,舞蹈外在形象的表演,需要展现出舞者的形体美感。掌握基本的舞蹈表演技巧,成为形体美感进行外在展现的基础。当观众在欣赏舞蹈表演的时候,直观性的印象,便是舞者自身的风度气质、形体姿态等外在表现,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舞蹈表演的效果。因此,舞蹈表演中基础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本功训练作为艺术表演者形态训练的必修功课,也是训练舞者肢体动作的基础课程。

(二)感悟舞台形象

舞蹈的表演,并非是单纯的舞蹈基本功展示,而是要利用基础动作去突出表现舞台形象,让观众通过舞台形象的表演来深入了解舞蹈内涵。因此,舞者只有在具备深厚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感悟舞台形象,自如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传递舞蹈思想。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能够保持舞者身体的灵活性,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展现作品的深刻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的舞台形象。此外,在长期的基本功训练和学习中,舞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力度和软度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强化,这对于增强舞者表演的专业性和技巧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舞蹈语汇得到丰富,对于舞台的掌控能力更加熟练,舞蹈动作更加的流畅。

(三)挖掘舞者潜力

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舞者训练初期,往往会有肌肉松软、肩膀松垮等现象,而且动作落地时甚至会出现响声。身体的控制力、稳定性不到位很有可能会出现摔倒的现象。而通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经过长期的高要求、高标准动作训练,舞者已经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地面、把上以及跳、转、翻等更多层次的长期训练,可以更好地发现舞者所具备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根据其优势,充分挖掘舞者在舞蹈方面的潜力。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民族民间舞专业技能

将民族民间舞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增强舞者的舞蹈理论知识,提高基础动作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增加舞者对舞蹈基础动作训练的理解和情感体会,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专门的基本功训练课程,运用科学的运动理论,促使舞者的舞蹈动作更加符合身体机能的发育。在发展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目标。

因此,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传承民族民间舞,对于增强其专业技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民族民间舞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增强舞者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知,更加有效地提高舞者民族民间舞的专业技能。在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需要舞者全方位理解民族民间舞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教师不仅要展现舞蹈基础动作,还应当结合相关的舞蹈文化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二)革新民族民间舞教学成果

民族民间舞教学活动的实施,一方面是培养更加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有效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创作出更加高质量的舞蹈作品。舞者要想更加完美地展示出民族民间舞的内涵美感,便需要一定的舞蹈技巧来调动观众的情绪,更加巧妙合理地展现舞蹈情感。这都需要通过民族民间舞教学来更加系统、全面地学习,科学地掌握相应的跳转翻技巧,形象化地塑造出民族民间舞蹈形象。通过专业的民族民间舞教学,设置更加科学的基训课程,符合舞者的身体机能,从心理以及生理等多个层面,去系统地了解课程内容,对于优化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

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发展,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也体现了学习上的包容性。在现有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中,基本功训练的课程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课程进行学习。但是民族民间舞内容较为广泛,其教学体系所涉及到的课程也较为宽泛。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经历了由单一化到个性化、技能化的发展过程,形成多种训练内容。这是民族民间舞教学不断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舞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姿态都要准确、到位,全面体会舞蹈题材的内涵和主题,形成准确的舞蹈主题思想以及肢体语言。观众不仅可以更好的感受舞者外在的优美舞姿,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体会到舞蹈作品的内涵,带来心灵上的启迪。

三、基本功教学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

(一)规范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基础动作

中国民族民间舞经过了历史长期的发展,展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还需要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和沉淀反思。这也决定了民族民间舞学习的难度。独特的民族风格、体态韵律要求,对舞者的基本功以及表演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熟练的表演技巧,才能熟练自如地掌控身体动作,从而传递出更加深刻的舞蹈内涵,更加合理地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基本功教学中,注重柔韧性以及稳定性的训练,柔韧性主要是保障舞蹈动作完成更加具有质感,而稳定性是表现出身体的流动性和控制力度。当前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尚且缺乏科学系统的基础性训练。而基本功的教学实践,可以更好地满足民族民间舞的需要,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体现出相应的训练成果。因此,基本功训练也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的支撑,对于规范舞蹈教学动作,提高训练价值,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有效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民族民间舞蹈源自于民间,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的,舞蹈内容方面也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展现出不同地域的不同韵律和体态,具备独特的风格特点。对于舞者来讲,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对各个民族以及民间风俗文化都具有了深刻的了解,长期坚持下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对舞者的动作和言行举止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者在每一个舞蹈动作的表演中,渗透进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无意识当中便传播和发扬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而且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来讲,为了更好地传授民族民间舞蹈知识,自身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在传授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化掌握程度,将文化艺术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传授给每一个舞者。舞者在学习民族民间舞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教师身上所具备的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扬,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民族民间舞专业技能

基本功教学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舞者的基础舞蹈功底,提高民族民间舞表演的专业技能,表演出更好的舞蹈作品。基本功的训练中,可以增强舞者身体的柔韧性,有效控制身体重心,讲究动作要领以及标准要求,保证动作完全的一致性。例如藏族舞蹈中“甩袖”动作的练习,脚底从准备就位到“甩袖”整个过程都要规范化,膝盖要松弛,肘部也要随着膝关节做出颤动的动律,上身前倾,双膝曲伸。在此过程中,舞者都需要根据日常所掌握的基础舞蹈动作,进行自如的转换。对“体态、劲力、动律、技能”等技巧性原理进行综合训练,提高民族民间舞专业技能,同时也进一步升华舞蹈艺术,是整体身体形态的优美展现。但是此类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的训练,需要加上舞者自己的理解,在动作标准的基础上延伸到肌肉力量的合理控制。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一种纯粹质朴文化的传承。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成为当前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以教学的形式来系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进行素材的选择以及风格、技能的训练等,都不失为一种良策。基本功训练课程的设置,极大地符合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目的,舞者基本功训练功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民间舞舞台表演的效果。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设置基本功训练的课程,对于凸显舞蹈艺术风格、展示舞者舞台风姿等,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民间舞民间舞蹈基本功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