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12 21:55
戏剧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郑州西亚斯学院 河南 新郑 451100)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原始时期的图腾活动中就有诗歌、乐舞等相关内容,一直发展至今。现代社会,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进入中国,对传统音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同时认识和发展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的传统音乐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如何在教学体系上进行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当代传统音乐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多元化知识

现代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加速精神文明的追求。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让传统的音乐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世界人民之间的距离被缩短,知识资源层次更多,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从周代礼乐制度开始,音乐教育就一直被我国所重视,音乐也是文化教育中的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主要特点,这说明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将音乐作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即便足不出户也可以让思想“走出去”,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融入现代音乐文化潮流。

2.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

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手段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学过于依赖书本的局限,对于现代音乐教学而言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音乐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世界文化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以某一种文化为主导或中心,而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在文化传播手段得到创新的背景之下,如何利用课程教学建立文化自信,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参考借鉴,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挑战

虽然信息技术为现代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新事物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凋零,旧事物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在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严重冲击,所以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保持传统音乐文化的稳定,是音乐教育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考验。音乐文化的发展代表着文明的不断更替,如果音乐文化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文化自信的研究

(一)文化自信的音乐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方针,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建立传统音乐文化自信和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后现代主义和多层次文化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也让国内掀起了新时代的传统音乐教育,无论是音乐理念还是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方法几乎都是来自于西方音乐体系,这可能会影响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失去民族音乐的根基。随着多元文化理念不断深入,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重视,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潮,这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传统音乐已经走向边缘化,正在面对时代给予它的考验。传统音乐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承载了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凡的价值。

在未来的学校教学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取舍,将优秀文化进行进一步传播,而将其中的落后文化全部剔除,海纳百川,适应时代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正如同经济一样,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从而树立自信。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播,还需要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进行融入,尊重差异,寻求长久而稳定的生存之道。

(二)文化对比与文化自信

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对比,将文化自信和音乐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深化受教育者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树立文化自信观念。具体来看,西方音乐更加注重对音乐创作和演奏形式的要求,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加注重思维和行为上的引导。对于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音乐学的眼光去比较和分析,认识不同民族音乐的具体特征,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实际上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求面对其他文化时保持居高临下的强者姿态,排斥一切外来音乐文化。恰恰相反,文化自信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将传统音乐和世界优秀音乐相互结合,在对比中寻求差异,在差异中融入合作,从而培养更多能够让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的先进人才。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多元世界观视野下的传统音乐教学

音乐的多元世界观指的是一种平等的音乐价值观,既要求学生正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西方音乐文化的优势所在。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传统的西方音乐模式中跳脱出来,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传统音乐内容,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或是加强对传统音乐作品的剖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分析意识。音乐学科不仅仅是一项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项人文性学科,将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技术元素转化为生活元素,回归到学习者本身,回归到文化本身,显得至关重要。在未来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不妨邀请一些民间音乐人进入学校承担教学工作,让这些传统音乐的主体有表达的机会,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来自民间的音乐文化和来自民间的音乐方式。

(二)课程体系的针对性改进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课程本身是教育开展的主要载体,其设置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理念的贯彻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未来的音乐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多层次的音乐理解,所以我们需加快现阶段的课程改革,让课程设置符合教育培养的实际需求。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传统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更丰富的传统音乐知识,更应该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注重音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中外音乐理念的整合和融入。除《中国传统音乐》之外,还可以加入《中国传统乐理》《曲艺欣赏与表演》《戏曲欣赏与演唱》等教学内容,让后续阶段的课程体系更加平衡、合理,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内容的学习与优化调整。传统音乐相关课程在未来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和美学理念的合理搭配,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多元化的特色,在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中实现创新发展。这样一来,学生作为学习者,便可以多视角、全方位来看待传统音乐的发展进程,对多种类型的音乐进行诠释,解读音乐文化并理解音乐内涵,从而建立起包含历史观和美学观等在内的人文音乐体系。

(三)文化理解背景下的传统音乐教学

在文化理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完善他们的品格。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音乐从哲学的视角强调了二元论的认识审美,将音乐本体覆盖在现实生活之上,让音乐教学成为一种理性的工具,使得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充分认识传统音乐文化,并从这一角度进行课程改革,有助于推动人与人以及人与音乐的交流对话,使人深入音乐世界。

四、结语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信息时代建立文化自信,是民族音乐面临的巨大考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肩负起的重任。信息时代人类文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广大高校提供了多样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要想真正建立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就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