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回归策略

2021-11-12 15:19张习兰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张习兰

织金县以那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良好发展的关键一步,让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设施,让学生面对理论知识也能感受到新鲜感。课堂上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面对正处在发育期的初中生,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合理利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用编排小故事,学生上台表演的方法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分享发生在身边的法治类小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常识。辅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初衷。教师应重视生活情景化教育的必要性,课堂氛围活跃、增强代入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

一、教师讲解带入生活化情景

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情景创造,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加师生互动,更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素材中的设置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从日常生活作为出发点,主动引用生活中的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正确示范,实施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抓住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存在现象,举例讲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的关联性。收集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参与感。课上积极提问,热情解答学生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部分教师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教学模式老旧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没有参与感,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运用到生活。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化的问题提出了实施策略。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产生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善恶,懂是非”,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鼓励青少年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更加贴近生活,围绕实际生活让学生增强代入感。拉近课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二、参考现代化的生活情景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强化自身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向学生更准确地传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意义。教师备课时需注意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可主动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环节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紧密贴合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在教学中引用新闻热点,引起学生共鸣,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课下延伸生活化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布置的简单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启发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能更有效地培养青少年树立家国意识,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问题、遵守社会规则,为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语言行为模式,课上积极提问、课下以身作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预留轻松地随堂练习,学生课后实践内容丰富,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要从日常生活角度为中心,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向生活化发展是教育大环境的需要,也是积极可行的。课堂生活化帮助教师更接近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意识,在思考中成长。此外,生活化教学更适用于初中生的接收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行为习惯,开发青少年的潜力。让道德与法治学科陪伴初中生健康成长,学生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教师最满意的教学成果,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