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张治未病

2021-11-13 08:16文>>>
银潮 2021年5期
关键词:精气黄帝内经黄帝

文>>>

治未病,是指未病先防,即在未生病的时候,学习践行一些简易的预防方法,当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及时进行调整,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治未病是中医对待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其观念源远流长,是中医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

“治未病”植根传统文化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谚语,指外出远行的人,就是现代出差在外的人,为了安全起见,必须及早进入宾馆;为了赶路必须早起看看天气的阴、晴、风、雨,以便防护。这种未雨绸缪、预防在先的经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可见治未病观念的形成,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圣人指的是神圣的、具有高智慧的人。他们主张未病先预防、未乱先治理。如果等到疾病已经形成才去吃药,骚乱已经出现才去治理,这就好像等到口渴才去挖井,战争发生了才去铸造兵器。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就太晚了吗?这从现实社会的现象出发,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应该知晓的一般常识——防患于未然。

在《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极其久远时代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也不显衰老;而今时的人,年龄刚到50 其动作就衰减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还是因为人失掉了什么东西呢?这句话,点出了不能健康长寿的原因,既不是环境变了,也不是世道变了,而是人出问题了,不懂养生防病所造成。

治未病能尽终其天年

岐伯回答黄帝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时候的人,能够根据自然界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调整养生的方法。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和过度房事,所以能够形体与精神俱旺,而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岐伯又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是说现在的人,把酒当水喝,滥饮无度,过度地操劳,醉酒后行房事,因纵欲而精气耗竭,因满足嗜好而耗散真气,不知保持精气的充裕,不善于驾驭精神,而专注于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黄帝与岐伯几千年前的对话,依然可以用在今天。我们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只要继承中医的优良传统,敬畏自然,遵循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养生防病,也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猜你喜欢
精气黄帝内经黄帝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
不要小看任何人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