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内容付费的策略

2021-11-13 09:10高宁韩宇
记者观察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用户

文 高宁 韩宇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信息接收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基于此,笔者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从内容付费的内在动力和西方付费模式出发,探究付费的内容类型及策略。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不同于以往的免费获取信息,新媒体时代下的内容付费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张,产品形式日益丰富,用户数量成倍增长,这使纸媒的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

内容付费的内在动力

内容付费作为一个新兴的付费模式,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其生存和发展少不了各种动力因素的支撑,除了借助了4G的红利,移动互联时代下也少不了信息环境、底层技术、使用者和分享者的特殊性。

信息环境:数据冗余、低信息密度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的存储量剧增,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可供受众去检索和使用。与此同时,技术赋权下人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媒介素养无法保证,这样一来信息变得更加庞杂。有学者曾做过估算,维基百科每天可产生400万字(以英文字符计)的信息,Twitter每天产生 4 亿条推文。

在此信息环境下,必然造成了信息冗余、低信息密度的结果,受众在信息检索时无效内容增多,加大了信息检索的困难,造成了信息爆炸下的内容匮乏这一悖论。凯文·凯利形象地论述道“我们来到了一个包容万物的图书馆,它的规模极其巨大,迅速吞没了我们本就十分有限的时间,我们将需要额外的帮助才能穿越这广袤之地”。

底层逻辑:移动支付

内容付费又一重要的动力在于移动支付。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必现金交易,甚至不必面对面进行交易,移动支付的发展是使得内容付费变成可能的重要逻辑。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内容付费的支付过程十分复杂,只存在于个人网站中,缺乏成长空间。而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拥有着前者所不具备的便捷性、简易性,培养了人们的移动支付理念,加之其庞大的用户量,使得线上内容支付成为可能。

使用者知识恐慌,分享者认知盈余

首先,移动互联时代,缩小了受众个人与知识的距离,由于个人需求,受众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样数不清的信息漩涡中,受众信息保有量和网络浪潮中的信息量极不对称,这是造成知识恐慌的原因之一;其次,时代发展速度快,信息更新迭代速度快,已有的知识需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此种情况加剧了知识恐慌,也使得高质量的付费内容成为知识恐慌的刚需。

除了专业的平台、媒体人,UGC生产也是个不容小觑的群体。相比于知识焦虑下的使用者,作为分享者的UGC则可以被看作是认知盈余者。基于人的社交属性,受众有自我展示、分享自我的个人诉求,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平台给予了人们自我言说、自我表达的舞台,在此每个认知盈余者变成了内容的分享者。这使得内容付费的分享者多元化,付费内容也变得多样化。

西方的内容付费探索之路

在以上种种动力下,内容付费可谓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许多美国纸质媒体以“付费墙”盈利模式应对转型,即对终端用户设置全部或部分收费门槛,通过内容收费来弥补传统收入的亏损。

经历了“付费墙”1.0到2.0的进化,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发展道路。“付费墙”1.0时期,先产生了“水泥墙”,这是一种不付费就看不了任何内容的硬收费策略,这也使得其流失了大量不付费用户;后来的“水泥墙”逐渐演变为“篱笆墙”,是多孔且透风的,由于“水泥墙”的一刀切并不能很好地整合用户,因而媒体更青睐于“篱笆墙”这种免费加收费的混合模式。到了“付费墙”2.0时期,传统的付费思维又有了新的发展,将以往的“受众”概念转化为“用户”,着力打造移动端新闻产品,改变了以往不付费就看不了的观念,变成了付了费能享受更多的会员制。

内容付费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内容付费主要集中在连载小说、音视频付费中,范围局限不够开阔,用户基数小,要想更好发展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专业性过强,打破知识壁垒。伴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专业也逐渐分化,专业与专业之间壁垒增厚、数字鸿沟加深,因而对于某些领域而言,常常出现内容需求增多但内容供应稀缺的现象。由于这种内容专业性强,知识壁垒足够厚使得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行生产,因而这种领域成为内容付费等待着开发的蓝海区域。

第二,密度高,内容整合提纯。当今时代,信息泛滥且良莠不齐,人们的时间精力极度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信息爆炸与知识匮乏的悖论,而信息密度低成为原罪。因而在此情况下,人们愿意出让一部分利益去换得高密度、高提纯的信息,让知识内容呈现出简约、有效且可以理解的样态,更好地去服务受众,节省繁杂的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过程,让人们为减省精力而付费。

第三,有针对性、个性化及场景思维。今日头条借助算法推荐做大做强,算法推荐是依靠描绘用户画像,以强针对性私人定制新闻,用户只接收专属于自己的新闻。为此,内容付费也应学习这种个性化的思路,以个性化量身定做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提升付费内容的使用体验,精准投放,提高内容的到达率、使用度。

内容付费的策略

回首来时路,更知今日事。近些年来,我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内容付费平台,例如喜马拉雅FM、得到、知乎、Live、果壳分答等,但国内的内容付费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名人效应:粉丝经济

互联网呈现再中心化,而此中心则是意见领袖,常常表现为名人、大V等,这些新意见领袖有极强的号召力,可以更好地聚合粉丝,扩大声量。内容付费平台建设之初,在推广营销阶段,借助此类意见领袖往往能带来强大的聚合效应,产生粉丝经济,实现变现和转化。以“分答”为例,上线初期,由于各界名人、大V的入驻,平台聚集了大量粉丝,这为平台带来了大量的转载和曝光,助推了产品的火爆。普通用户借助平台,与其喜爱的名人建立临场感的问答,获得心情愉悦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内容。

内容精耕:用户粘性

技术一再发展,内容呈现方式也更为多样。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的确,信息内容逐渐多元化,由文字到图片到音频视频,随着AR、VR技术的发展,内容的呈现愈加现实化、临场化。但需要思考的是不论何种技术、何种呈现方式,离不开的还是内容本身,用户需求的也还是内容本身,在内容上下功夫才能切中要害,才能抓住用户,一味注重形式,只会陷入“炫耀锄 头而忘记耕地的窘境”。因此,发展表现形式的同时,创新内容制作、精耕内容表达才是固本之策。

长尾理论:私人订制

长尾理论是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来的,过去的人们只注重重要的人和事,如果用正态分布的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往往只关注曲线的“头部”,而需要更多精力和成本的“尾部”则常常被人忽略。但需要注意的是,那条长长的“尾巴”强调了非主流的、个性化的需求在市场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新媒体时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些非主流的需求。以喜马拉雅FM为例,古风广播剧本为非主流的小众文化,也就是位于长尾理论而言的尾部,但其实际情况是古风音频付费作品凡是精品皆为爆款。

短时高效:有趣有用

除了内容以外,时间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因此在短时间内有效传达信息尤为重要。当然,也要尽量在有用的基础上做到有趣,这样才能更好粘合用户。喜马拉雅FM中《田艺苗:古典音乐很难吗》就是如此,课程的简介是“每天10分钟,欣赏古典音乐。只要您每天花一些零碎的时间,通过有目的地聆听练习,就会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互联网的长期使用习惯,塑造了部分网民的免费意识和消费习惯,造成了部分网络用户版权意识不强的问题,养成了免费获取的方式,虽然以无门槛的形式获取内容满足了网民需求,但是却不利于激励内容生产者进行持续创造,无法良性循环,形成收支平衡的长效机制,内容付费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用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信用卡资深用户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