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为什么给一个拾荒者塑像

2021-11-13 14:17
清风 2021年4期
关键词:塑像杭州市书本

在浙江省杭州市图书馆,有一座专门为一个曾是拾荒者的老人雕塑的半身像—老人手里捧着厚重的书,胸前斜倚着一根拾荒时拄手的竹杖,神情专注。塑像后面的墙上有一行大字—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韦思浩老人。

为一个读者塑像,且这个读者还是一个拾荒者,这在全国乃唯一,在全世界的图书馆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他,在苍老而嶙峋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一腔大爱。

拾荒者只是他此前十几年的身份,这位老人在1999 年退休前,是杭州市夏衍中学的一级教师,是一名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妥妥的“学霸”。他的学生谈起他时,用“全能”来形容他,虽然他教的是数学,但语文、物理、化学都能指导。

这位“学霸”,即使在退休后,在成为拾荒者之时,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书本的敬畏和眷恋。

在拾荒休息时,他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灵魂休憩的港湾—图书馆。

韦思浩生前讲过,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天不看就受不了。

一个星期里他会去几次市图书馆,因此图书馆不少管理员都与他面熟。他们记得韦思浩常看一些政治、历史、传记类的书籍。

对书本,他如此敬畏:每次入馆,他都认真洗好手,恭谨地看书。他在阅读时,会仔细地卷起袖口,用里衣包住外衣那层,露出干净部分。“千万不能弄花书啊!”在他眼里,图书馆是知识的圣殿,书本近乎神明。

学习,使他步入高贵;知识,滋养了他的胸怀。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具有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非器质性肠病,严重困扰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1-2]。护航官兵航海前FC患病率为9.03%,长远航后FC患病率为22.10%,较航海前增加[3]。近年研究表明,FC患者同时存在精神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影响官兵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4]。目前,常规治疗药物如大黄、酚酞等,长期使用反而加重FC[5]。肠电生理起搏治疗是一种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新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无痛苦、无创伤、费用低等优点[6]。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肠电生理起搏对FC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分层评估其临床疗效。

他退休后,每月有5600 多元的退休金,完全可以过上舒适悠闲的生活,但他瞒着女儿,做起了拾荒者。他拾荒的目的,是补贴家用吗?不是,只是补贴家用的话,退休金足够了。

那是为什么呢?

2015 年底,他在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抢救无效逝世。直到他逝世后,他保存的许多书信和捐款收据才揭开了他拾荒的秘密。

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浙江省希望工程结对救助报名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一张张票据诉说着他对社会的一份份责任和奉献。

一封封学生给他的信,倾诉着对他的感激之情。不仅是拾荒所得,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捐资助学上,捐助金额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三四百元,到后来的三四千元。

他捐资助学的善行达到了为善的最高境界,不仅无求回报之心,甚至连名也不留。他的所有捐赠都用了一个代名—“魏丁北”。那些被他资助的学生,只知“魏丁北”,不知“韦思浩”。

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资助贫寒学子上,他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

他的家,80 多平方米的毛坯房内,只有一张木板床、一个书柜,装着他多年收藏的书籍,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和捡回来的塑料瓶,除此无他。

他的女儿说,想给他修一下房子,他不肯,说太浪费,要给他买手机,他也不要。

他是这样的“平凡”,平凡到去拾荒,他又是那么的伟大,伟大到以微弱之躯助力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图书馆为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塑像不亦宜乎?

杭州市图书馆此举可称为“善举”,杭州市图书馆的胸怀可称为“博大”。

从2003 年起,该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入馆的唯一要求是洗干净手再读书。有的市民看到那些拾荒者甚至乞丐出现在图书馆有所不满。有人找到时任馆长的褚树青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褚树青的回答堪称经典:“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市图书馆的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流浪、乞讨者可能暂时窘迫。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

有这样的理念,可以说杭州市图书馆是当下最有人文情怀和高远眼光的图书馆。

感谢杭州市图书馆。

感谢杭州市图书馆为平凡而伟大的韦思浩塑像。

感谢韦思浩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猜你喜欢
塑像杭州市书本
杭州市支援武汉医疗队等6个集体获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状
塑像和井
手来释卷
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教师作品选登
四书五经有哪些
杭州市萧山区美术教师新作选
蠢骡驮书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