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行动框架

2021-11-13 14:17刘登珲李华
清风 2021年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文_刘登珲、李华

“五育融合”作为撬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支点,以各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超越了传统的学科主义、课时主义,原本孤立的学科通过育内、育间关联实现了视界融合。我们可以根据融合度和实施方式,把“五育融合”划分为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三种形态。

育内融合

育内融合指通过特定方式使汇聚在各育内部各学科、主题、活动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各育及其内在学科保持独立。从育人角度看,学校课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由功能、属性、组织方式相对一致的科目构成的“育人群”—学科群,各“育人群”因其功能属性差异而表现为德、智、体、美、劳的侧面。育内融合一方面要实现各育内部“育人”的转型,另一方面要寻求与其他各育的联结。其一,树立学科群意识,从育人的要求出发整体认识各育的本质、功能、知识形式、组织与学习方式,形成各育的育人标准,作为统领育内各学科教学的基本准则,为各学科注入共同的DNA,聚科成群,形成相互联动的学习集合。其二,寻找学科内部以及学科的关联点,切实落实“五育”共育,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用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两种方式。科内融合是指立足某一学科,寻找学科内部的“五育”要素,并采用特定的方式付诸实践的过程。跨学科融合是指蕴含某育要素的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打破了学科边界,由多个教师共同研制主题或者采用协同教学的方式进行。

育间融合

育间融合指两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其中一育为中心辐射其他各育的融合形式。育间融合并不改变原来各育的知识结构,而是在各育独立教学中有选择地进行。通过寻找两育之间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契合点形成融合模块,或调整两育教学进度,让具有协同效应的模块同步进行以实现两育的相互补充促进,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力和完整的知识结构。

各育之间的关联并不是无差别的,关联性有强有弱,这与各育的实践指向和组织方式有关。社会实践外延越广,各育的兼容性就越强,越容易与其他各育产生关联和融合;相反,各育指向的社会实践外延越窄,其兼容性就越弱。如在“五育”中,“德育”和“劳育”的兼容性最高,可以和其他各育中的任意学科融合,这是因为所有人类活动都是道德实践和劳动实践的综合。“体育”和“美育”是人类更高层次的实践需求,只在基础需要得到满足后的特定场景下发挥作用,它们在“五育”中的兼容性较低。“智育”则处于中间环节。这似乎有悖于常识,因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组织、有目的、具有认知参与的活动。这就需要考虑第二个影响因素—组织方式,各育的学科化程度越高,实践指向性和兼容性就越低。“关联性”概念的提出让人们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五育融合”,避免“平均用力”,错误地认为“五育融合”就是要在所有各育中无差别地推动他育教学。同时,也能从实践和操作的层面提示育间融合的生长点,规避强行融合带来的形式主义。

跨育融合

跨育融合指通过创造真实情境,打破领域界限和学科逻辑,利用模块、项目、主题、探究等方式开展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的过程。跨育融合是最接近真实情境的育人模式,其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完全打破学科知识框架,在实践中整体融合“五育”要素。跨域融合强调问题驱动、探究迭代、产品制作、分享合作。跨育融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合作意识和协同教学能力,对课程资源依赖性较高,需要学校综合调动行政、智力资源,保障其实施成效。

跨育融合相对于上述两种融合方式而言要求较高,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包括主题选择、目标研制、内容筛选及组织、实施与评价,是超越既有学科的创造性建构过程。其中,主题选择要相对均衡地涵盖“五育”要素,切实实现对“学科群”的联通,为“五育”整体发展提供素材。同时,主题也应是社会普遍关切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元目标应清晰具体、结构分明,体现与各育学习标准的关联性与衔接性,突出对跨学科知识、技能、情意的把握。内容选择应切合目标,满足儿童兴趣、体现社会现实需求。课程实施应强化师生对话、课程互动,引发儿童持续动机与深度参与。课程评价应同时兼顾教师教、学生学与单元方案自身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通过评价获得相应的证据支持教师科学地进行教学决策。

需注意的是,并非融合度越高,“五育融合”的效果就越好。“五育融合”是一个各育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复合系统,只有各育各司其职、协同共进,才能真正实现融合效应。这三种模式既相互补充,又可以相互转化,综合作用于教育实践。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