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有声化践行——以微视频《红色文物青年说》为例

2021-11-14 12:52郑雅馨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文物红色精神

□ 郑雅馨

文化自信之于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内涵

文化自信为红色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内在灵魂,也是民族信仰、信念的底气和支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关键组成。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文化。它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从红船精神启航走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再到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以及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红色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它传承于传统文化,砥砺于革命文化,弘扬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弘扬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为红色文化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红色文物青年说》的有声化践行主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2021年6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央视网、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制作的百集微视频《红色文物青年说》节目在央视网正式上线。节目邀请全国百所高等学校的学生代表,将百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物故事搬上荧幕。通过青年学生代表的讲述,将文字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再现时代故事,为时代画像,唤起人们对时代英雄以及红色精神的正确认知。

以史为鉴,有声践行:红色革命。多样化的叙事视角从红船精神开始展开,这里有《董必武题南湖诗》《<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我党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秘藏“衣冠冢”20余年的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这些历史文物背后是共产党人最初的热血澎湃;也有《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永不褪色的登城红旗》《一口带有枪眼的行军锅》《一条见证初心的红军识别带》等大量见证亲情、爱情、友情、军民鱼水情的红色惦念;更有《贺龙的党员登记表》《见证红军会师的供桌》《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一根没有吃完的皮带》《“推出胜利”的小推车》等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留下的一件件鲜活的革命文物,以及文物背后可敬的战士、可亲的群众。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血与泪的淬炼,一座中国革命的不朽丰碑,观众从这些红色革命的记忆中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的情怀。

以史为鉴,有声践行:红色建设。渐进性的叙事结构从改革走向建设,红色建设焕发新的生机。无数个“第一”——《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新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用在新中国第一条铁路上的钢轨》《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图景的方方面面。这些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在于宏大的主题,更在于其中的细节。例如,《周恩来等审阅修改的〈八一起义说明稿〉》的背景是195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要向全国人民具体地介绍八一起义的经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提供的文字说明稿一经送到北京,立即引起高度重视,之后被修改98处,而周恩来总理前后反复修改了97处之多,最终这份16开方格信纸上的说明稿被永远珍藏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

以史为鉴,有声践行:红色改革。历史的车轮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神州。开篇的《18枚红手印:见证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中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推广到全国,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又一次解放劳动生产力。此后的《见证伟大转折的长方桌》《一张油画,再现邓小平南方谈话谱写的壮丽诗篇》《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小飞乐”》《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的“勋章”》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变化中的中国搭载上时代的东风,以势不可挡的腾飞速度,描绘出新世纪的轮廓。

以史为鉴,有声践行:红色复兴。进入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下,我们在世界之林坚实根基,中国制造、中国建、中国创造,中国民族开启了全面复兴的伟大征程。《圆梦飞天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等彰显科技进步的故事,每一次讲述都是一份自豪。《“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十八洞村脱贫评估表》则代表了十八洞村扶贫历程的见证者,也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物证。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概念,由此开启中国扶贫发展事业新篇章。《彰显中国生动实践与巨大成就的七部政论片》就像一个总结,包含了《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内的七部政论专题片,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红色文物青年说》的有声化传播形式

触物起兴:借红色文物创设真实共情情境。《红色文物青年说》最为直观、显著的节目特征是选择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物,通过触物起兴将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社会运动、国家建设360度的多元展现。文物本身是陈列于博物馆展厅的静态物体,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转换符号,生成新的“鲜活”案例,创设真实的共情情境。从而更深地触发了观众对于共产党人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认识,对于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与感受。有声化的讲述是以一定语言技巧,使其讲述准确、鲜明、生动、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不但使听者愿意接受,而且还能从中得到感悟。由真实文物而触发的情感共鸣,可以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精神“传”出来。

塑造认同:以青年学生视角唤醒集体记忆。现代人的焦虑感很大程度来源于人缺乏一种价值理念的导向性,从而衍生出个体自我的焦虑性心理体验。加之多元价值观念的涌入,很多传统意义层面的精髓性文化逐渐被人遗忘,亟需重新唤醒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当人们对过去进行叙述时,是在将过去的世界通过话语同现在联系起来,而当人们在讲述他人的故事时,是通过话语把他人同自己联系起来,个人自身的、现实的状况就是通过与他人、与过去的联系呈现出来的。以青年学生的视角去讲述、回忆,实则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唤醒、价值认同的重塑。青年一代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既有蓬勃之气,又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新生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划破一切迷惘与彷徨,表露最真挚的吸引。如何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最根源的方法是传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从代表希望的青年人身上赓续发扬。

积微成著:用大格局、多数量的微视频集中呈现。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将有声化的讲述与良好的传播效果直接挂钩?伦斯·霍克在《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一书中阐释道:“人类社会的传播系统中最丰富、最社会化以及最贴切的符号系统是以视觉和听觉为基础的。”微视频具有易于情感唤起、场景适应性强、观看碎片化的视听特征。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日趋追求时效性的当代,精简的叙事、直截了当的讲述更易于接受。因此,用大格局、多数量的微视频集中呈现,不仅可以化解体量庞大的历史内容带来的繁复,同时进行细化、分解的每一个独立的故事都是一次思想意识的汇聚。积沙成塔、积微成著,汇无数支流于江海,红色文化也可由无数个小板块,汇集成一幅大的红色旗帜,促红色信仰迎风飘扬。

结语

《红色文物青年说》是立足于真实历史故事,蕴涵深刻文化内涵和红色精神的讲述类文化节目。语言是讲好故事的基石,100名青年学子的讲述可圈可点,遗憾的是也有语言表现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之间仍需加把柴火。节目形式特点突出,但在具体的制作上仍可以增加看点,内容丰富的同时,形式可以多样。总之,《红色文物青年说》的出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益红色文化传播的积极尝试。一件件红色文物、一桩桩英雄事迹,使观众在领略红色文物故事的时代情感中,在情感波动、精神兴奋的内心体验中荡涤心灵,养民族之正气。

猜你喜欢
文物红色精神
文物的栖息之地
虎虎生威见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