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菩提一化身—《明代人画贝叶佛像册》析览

2021-11-15 06:10李函峪
中国书画 2021年7期
关键词:菩提罗汉

◇ 李函峪

湖南省博物馆藏《明代人画贝叶佛像册》,封面中上部贴有竖长方形边框,框中竖写“明代人画贝叶佛像册”楷体九字。册页纵20厘米、横16厘米。它的内容是绘制在菩提叶上的小型佛像画,为蝴蝶式册页装,共计27页。其中前17页为画像,每页两幅画像,共34幅;后10页为题跋。据跋文所知,《明代人画贝叶佛像册》始藏于南岳衡山祝圣寺。祝圣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先秦时期,唐朝时是名登朝廷的天下名寺。明清时期,经修缮、重建,景象焕然一新,奠定了现今的规模。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此本册页没有题款署名,不知是谁所作,但创作者在心形菩提叶上作画,造型生动、线条精美、色彩鲜艳,绘制出的人物图像因附有叶茎叶脉的纹理而显得天然斑驳,流露出特别的肌理质感,浑然天成的特性让画面有着格外古拙朴厚的气息。人物姿态丰富,不拘泥于面部肖似和穿戴异同,更注重细致地描绘场景及其人物活动,应当是名贤所作(图1)。

图1 《明代人画贝叶佛像册》画面局部

明代佛像画家,有传世真迹的名家,当属丁云鹏和吴彬。丁云鹏,字南羽,传世作品以佛祖、菩萨、罗汉题材居多。罗汉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面部表情刻画细腻,穿着各不相同。吴彬,字文中、文仲,他的代表作品有万历十九年(1591)作《十六应真卷》,绘有十六罗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他画的罗汉像多造型清奇,变形夸张,迥别他人。

佛教中常以菩提叶作画赠予信众,表达以祝吉祥、以助觉悟之意。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大彻大悟成佛的,故佛教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菩提在梵语(古印度语)中为“觉悟”“智慧”之意,亦可谓信徒所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一.雅致之美

根据《明代人画贝叶佛像册》的跋文可知该册页绘有五百罗汉。佛教中,五百罗汉一般指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如同中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五百罗汉像最早见于五代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许多寺庙也建立了五百罗汉堂。他们的故事常见于一些民间宝卷。此册页描绘着的佛教人物故事至今熠熠生辉,以下按佛、菩萨、天王、罗汉的顺序赏析其中八幅。

首幅贝叶绘有三尊佛像(图2),正中央佛像根据其坐像和其禅定印,可知应为释迦牟尼佛,他是娑婆世界上教化众生最大的佛,在其两旁的应是侍佛二比丘:迦叶、阿难。三尊像均结跏趺坐于缠枝莲花须弥座上,头后均画有圆形佛光,是光明的象征。三尊佛像面呈微笑,给人既肃穆又亲切之感。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他的生平事迹富有传奇色彩,历史事实和神话传说相互交织。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阿难侍奉释迦牟尼佛二十七年。汉传佛教中,佛的身旁往往会有他们二人随侍,而且所站的位置最靠近佛陀。一般的站位是:迦叶立于佛陀左侧,阿难立于右侧。

图2 首幅贝叶绘有三尊佛像

第二幅贝叶绘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和捧珠龙女两位侍者,以及观音菩萨的大弟子惠岸行者(图3)。观音菩萨居画面中部靠右,似结生命手印,左下方为善财童子,右下方为捧珠龙女。左上方为惠岸行者,他是跟随观音菩萨身边的护法行者,又是观音菩萨的大弟子木吒,也是《西游记》托塔李天王的二太子木吒的原型。观音,全称“观世音”,意思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音菩萨就会及时“观”其声音前来相救。观音的形象自三国时传入。观音菩萨本是男身,《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出现女身,入宋,男身渐退,后大多为女身。

图3 第二幅贝叶绘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和捧珠龙女两位侍者,及其大弟子惠岸行者

第三幅贝叶和第四幅贝叶分别绘有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图4)。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司职风。持国天王,手抱琵琶,司职调。多闻天王,手执伞,司职雨。广目天王,手握蛇,司职顺〔1〕。此四大天王像都是武将的模样,这也是宋元以后,佛教更加中国化,四大天王职能汉化的显著体现。在汉化过程中,他们成为护国安民,执掌风调雨顺的天王。

图4 第三幅贝叶和第四幅贝叶分别绘有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

第九幅贝叶右中部绘有布袋罗汉(图5)。布袋罗汉又称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相传,布袋罗汉为五代梁朝时的一个僧人,本名是契此,行事豁达逍遥,无拘无束,他圆寂前留一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便失踪了。从那以后世人就把他当作弥勒佛转世。随着佛教的本土化,宋开始,根据布袋罗汉的样子塑造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形象。佛教中,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弥勒佛又叫未来佛。

图5 第九幅贝叶右中部绘有布袋罗汉

画面左上方有一只红色蝙蝠。《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一大枯树穴中住有五百蝙蝠,有一队商人在此停留歇息。他们点火取暖,烧到枯树,蝙蝠被火围住,这时一位商人手捧佛经诵念,蝙蝠因爱乐法音,忍耐不去,终被烧死。这五百只蝙蝠转生为人,普证圣果,成为五百罗汉。

第九幅贝叶上方三位罗汉拿着宝瓶倾倒莲花,下方罗汉均望向上方,且地上洒落着莲花(图6)。这可能是绘莲花山五百罗汉的故事。相传,峨眉山上聚有五百罗汉,他们为了修炼正果,当得知观音菩萨在南海建立道场,便立马前往南海朝拜观音菩萨。虽路途遥远,道阻且长,也踌躇满志。当他们抵达离普陀山仅一海之隔的菜花山时,却不曾想天有不测风云,海上刮起了风暴,洋面上浪涛翻滚,虽然咫心海途,却无船可渡。罗汉们个个望洋兴叹,焦急万分。这一夜,他们忘却旅途疲劳,每人合掌静坐,虔心祈祷,等待天明。风呼呼作响,浪仍滚滚翻腾。忽然之间,海面上从普陀山方向漂来了朵朵莲花,每朵都有拜佛蒲团那么大,越来越多、越来越近,都靠近了菜花山,正好是五百朵。一个罗汉大胆地踏上去,不但不沉,反而托着罗汉向普陀山方向漂去。罗汉们这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显灵,帮助他们渡海过洋,于是纷纷踏上莲花。五百朵莲花在风浪中如履平地,不到一炷香工夫,就漂移到了普陀山。登上岸后,观音菩萨正好开始讲道说法。罗汉们诚心聆听,闻声悟道。此后为了更加方便听菩萨讲道,他们决定不再回峨眉,就地修道。

图6 第九幅贝叶上方三位罗汉拿着宝瓶倾倒莲花,下方罗汉均望向上方

从此普陀山洋面有大风浪时,常会有莲花出现。因为多次出现莲花,这普陀山洋面就叫莲花洋,那菜花山也叫莲花山了。话说莲花山上那五百罗汉后来都修成了正果。

第二十幅贝叶右中部绘有欢喜罗汉(图7)。欢喜罗汉又称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扬手欢庆,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相传,有人问他什么叫作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

图7 第二十幅贝叶右中部绘有欢喜罗汉

第三十三幅右中部绘有开心罗汉(图8)。开心罗汉又称戍博迦尊者,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佛敕,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传言他是中天兰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其弟因而作乱,他便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图8 第三十三幅右中部绘有开心罗汉

二.别样故事

在《明代人画贝叶佛像册》的副页有不同时代的跋文作品,以清代居多。这些集融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跋文,有的记录欣赏过程,有的记录鉴赏心得,有的借以抒发胸中情怀,与贝叶画作交相辉映,体现出书家自身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格。以下按时间顺序解读其中五页。

第一页题跋是曾任湖南辰溪县知县吴锦章所题(图9)。

图9 第一页题跋是曾任湖南辰溪县知县吴锦章所题

释文:“贝多罗树生具佛性,产印度等处,其叶细洁而坚韧,久藏不蛀。故彼土人多用以写经,中土惟南华山有一株相传为六祖所植,每岁叶落,人争宝之。此册所画阿罗汉五百尊,或云即南华贝叶,而前后无题识亦未署款,不知为何人手笔,然观其设色浓,古气韵生动,当系名贤所作,非近百余年物藏之名山信足为绀园鸿宝也。前年寺僧心月手镌五百应真像,余既为之叙俾筑堂以奉之,兹又得此画册供奉一堂,可谓有美必合,感应如响,存之。异日岂非法苑中一大故实哉,所愿莲社,诸贤顶礼珍护与石刻之,五百慧相永镇福地,历劫不磨,天幸有缘再登斯堂当合掌赞诵,以志眼福之胜云。光绪癸未仲秋朔日守愚居士吴锦章敬书。”

钤印:云谷手书(朱文)

吴锦章,号云谷,别号峡山退士,室名守愚斋,湖北兴山人,少时曾师事冯誉骥。咸丰戊午(1858)优贡,官兵部主事,光绪间任湖南辰溪县知县,郴州、直隶州知州,衡、永、郴、桂兵备道,参修《湖南通志》,曾经重摹宋拓九成宫碑。事迹略见《兴山县志》。

此篇跋文创作于光绪九年(1883)。吴锦章提到“寺僧心月手镌五百应真像”。心月(?—1881),清湖南衡山县人。木匠出身,少时出家为沙弥,同治年间(1862—1874)来南岳祝圣寺修行。喜绘画,工铁笔,创作有《衡岳图》。在祝圣寺,心月所刻罗汉神态、动作各异,有的执禅杖,有的挥禅帚,有的状似游戏,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怒气冲冲,造型千姿百态,形象生动传神,雕刻精致细腻,成为佛门艺术珍品。后武汉归元寺五百罗汉图,以心月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再创作而成。1880年仲秋,为镶嵌五百罗汉石刻像,祝圣寺新建了罗汉堂。心月因之心力耗尽,不久溘然长逝。佛徒们把他葬在祝融峰上封寺侧,并建塔垂观。

第二页题跋是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彭玉麟所题(图10)。

图10 第二页题跋是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彭玉麟所题

释文:“五百应真聚晤,三千妙谛心传,参透菩提因果,自能大得真诠。丙戌秋暮闲游南岳,祝圣寺方丈出贝叶五百罗汉,索题时行色匆匆,走笔一偈,以当口头禅语云耳。退省山人。”

彭玉麟(1816年12月14日—1890年3月6日),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徽安庆)。光绪十六年(1890),病逝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此跋文写于丙戌年,也就是光绪十二年(1886)。

彭玉麟是与曾国藩一起创建湘军水师的,人称“雪帅”,统帅水师作战不下百次,或“亲点大炮,立毁敌船”,或“奋不顾身、裹创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挽救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因而深得朝廷的格外器重,多次封官加赏。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他不求事功,而事功至。在名利面前,他一直保持淡定的心态,不为之所动,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淡然名利三不要,六番辞官隐梅园”。彭玉麟一生六辞官职,践行“四不”誓言,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不御姬妾,甘愿清贫乡里,真正做到了“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的夙愿。彭玉麟以其铁骨嶙峋、独具风格的梅花诗画驰名文坛,享誉画苑。而最能够垂范后世,有裨于世道人心者,则是他的那种“以寒士始,以寒士终”永不改变的“寒士”本色。

这篇跋文他写道:参透菩提因果,自能大得真诠。表达他心中拥有的那片净土,说明了修行的意义和重要性,吐露了修行、启发过后,那种大彻大悟,无欲无求的超然境界,暗示了他佛系的淡然心境。作为一代豪杰的他,一生驰骋战场,尽享大将荣威,内心却更加期盼平静、祥和。他独爱梅花,或许是梅花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和谦虚礼让的品质深深感染着他。寡欲清心、不骄不躁、淡泊名利、修身养性,这也是人生最好的归宿、最自在的所得。

第三页题跋是曾任刑部主事,并参加过曾国藩军幕的倪文蔚所题(图11)。

图11 第三页题跋是曾任刑部主事,并参加过曾国藩军幕的倪文蔚所题

释文:“仿佛龙华大会,一时生面齐开。莫谓菩提无树,请看叶上如来。光绪丙戌重九,雪琴宫保邀游南岳同宿,祝圣寺主僧出观罗汉画册,即用宫保六言体题以归之。倪文蔚。”

钤印:豹岑(朱文)

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号豹岑,安徽望江人。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第十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广西、广东、河南巡抚,兼河道总督,曾在抗法援越战争和黄河抗洪救灾、水利兴修中屡建功勋。在任广西巡抚期间,派兵平定镇南关边境匪乱,并在法军入侵越南战役中,先后会同彭玉麟、张之洞、冯子材等率兵反击,收复了失地。倪文蔚学识渊博,工于诗画。《中国画学全史》(黄阡昌编著,1983年出版)载:“……有善山水者,望江倪文蔚……等四十余家,皆能追踵古人,自立门户,为一时名手。”他还著有《禹贡说》《两江勉诗文集》《荆州万城堤志》等。

龙华大会是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略称龙华。乃指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分三次说法。“仿佛龙华大会,一时生面齐开。”表达作者见到此幅作品内心的激动之情。“莫谓菩提无树,请看叶上如来。”一方面指出作品是绘于菩提叶之上,另一方面,感叹菩提叶上作佛像画的精美。对应禅宗六祖慧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语表达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雪琴宫保指的是彭玉麟,雪琴是彭玉麟的字,宫保是他的官衔。倪文蔚受彭玉麟邀同游南岳,在彭玉麟的跋文后按其六言体题字,由此亦可见彭玉麟和倪文蔚关系十分密切。

第四页跋文是曾任湖南按察使陈璚所题(图12)。

图12 第四页跋文是曾任湖南按察使陈璚所题

释文:“余浮沉宦海三十余年矣,沧桑世变,色色空空。每于静处养气,闹处炼神,欲化烦恼场为安乐国。虽未能时时定息,而一切妄念,亦多收摄,唯世缘未尽,随俗施行仍不离乎,本位而已。光绪丁酉分巡衡永,既受代乃游于衡山至祝圣寺,寺僧淡云出示菩提叶上罗汉画象,笔墨精妙,色相庄严,阅之不觉起敬,并有所触,爰题赞语用志,爪泥归淡云藏之。戊戌夏欎平陈璚六笙氏又识于衡山舟次。时年七十二。”

钤印:欎平陈璚(白文)、六笙(朱文)

陈璚(1827—1906),字鹿笙,又作六笙、鹿生,号澹园,晚称老鹿,室名随所遇斋。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廪贡。官至湖南按察使、山西、四川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政事之暇,不废文翰,工书法,兼画墨梅,手迹或刻匾或镌石于名胜之地,为一代书法名家。得力于《圭峰碑》而稍变之,曾临写自曹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诸名家之作。晚年寓居杭州时为西泠印社第一批社员之一。

此篇跋文创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浮沉宦海三十余年的陈璚,在遇见贝叶后,像是找到了与自己生命相通的寂静和安然。他认为,修行是本能,是日常应该去做的。生于纷扰之地,却不失本心,每每在“静处养气,闹处炼神”,安然修心,力求将烦恼、杂念化为安乐、祥和,在沧桑浮沉之中,这是一种对于世态的释然与消解。就像他自己所言“唯世缘未尽,随俗施行仍不离乎,本位而已”。修行离不开“入世”,世俗是个大练习场,如果你善于利用它,也无须分“出世”与“入世”,烦恼也会变成菩萨,帮你修成正果。

第五页题跋是曾任湖南衡山知县张祖良所题。(图13)

图13 第五页题跋是曾任湖南衡山知县张祖良所题

释文:“结草木缘,无尘俗状,化菩提身,现优昙相,是色是空,好模好样,不灭不生,永依佛藏。乙未秋祀,南岳斋宿,祝圣寺方丈淡云和尚出所藏贝叶十余页绘五百罗汉像,工雅绝伦,古朴可爱,诚数百年物也。爰题数语于后以志眼福。粤西荔浦张祖良。”

钤印:张祖良印(白文)少堂(朱文)

张祖良,号少堂,清同治三年(1864)举办的辛酉、甲子并科举人。考任清宗人府八旗觉罗学的汉文教习,后历授湖南省酃县、长沙临湘、慈利、衡山、邵阳等县知县及湖南省戊子(1888)、辛卯(1891)、癸巳(1893)乡试同考官。后新任广东省琼崖兵备道,在任期间革新教育,力主新学,创办琼崖中学堂,招选学员240名入学,并为学堂筹划常年经费,深得当地民众称赞。又会办广东省局,开设学堂工艺厂,极力培养技术人才。民国成立后,回荔浦闲居,时年已七十,后卒于家。

跋文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无为胜似有为的、不执着的思想感情。正如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说的: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三、独特形制

“贝叶”与“菩提叶”有什么关联之处呢?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菩提叶绘上佛像则为一幅小型佛像画,装裱成册称为“册页”,抄上经文又名为“贝叶经”〔2〕。

据相关资料表明,贝叶是指贝多罗树叶。众所周知,佛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因此很多术语或经文,都是根据古印度语(梵语)音译过来的,并且进行沿用,如贝多罗树。

“贝多罗”所指代的意思有多种:其一为梵语原意“树叶”,据此推测,“贝叶”很有可能是树叶的统称。其二为一种大叶棕榈科树木,古印度人多用作书写材料,印度佛教徒多用以写经,因此佛经又被称为“贝叶经”。在湖南省博物馆有一件藏品《贝叶经》。可以看到,贝叶经和菩提叶并不等价。贝叶经做出来的样子有点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简牍。贝叶经制作技艺至今仍是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菩提树”是桑科、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树高大常绿,树姿雄伟,枝叶疏朗,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菩提树原产于印度,晋、唐时期传入我国,多植于华南佛教圣地,北方极少见。

菩提树叶有个典型特点:心形叶片的前端细长如尾,这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

菩提叶上如何作画呢?至今还能这么精美,保存得如此完好,原因何在?这是因为画心是将菩提叶去浆水后,仅存网状叶脉焙干而成的。菩提叶不同一般平整的绘画用纸,叶脉交错,不易着色,利用叶片自然形状、固有纹理褶皱依势作画,使人感觉叶中有画、画中有叶、叶外无画胜有画。明代丁云鹏、现代张大千等人都有菩提叶画传世,这些留存下来数量极少的菩提叶画已成为历史文化珍品。由于菩提叶形似“心”状,故有“佛祖心中留”的美好寓意。在当代,也有使用菩提叶脉制作书签的工艺。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及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绘画,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营造出了一个诸佛的世界,烘托出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这是佛教除经文之外的另一种传播途径。佛教绘画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菩萨、天王、罗汉等佛教绘画,遵循成熟的仪轨,以规模化的制作、大众化的传播而深入民间社会,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等。

注释:

〔1〕商景桂《中国佛教文化常说》,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曹桂林《菩提叶罗汉像册页赏析》,《收藏家》200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菩提罗汉
惊蛰
东寨十八罗汉
顾绣罗汉朝观音图轴
艺苑
少林功夫拳(四)
孔府名菜“八仙过海闹罗汉”
菩提祖师为何赶走孙悟空
菩提之心
白玉菩提和菩提根有什么区别?
李宏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