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1-11-18 16:19金孝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

金孝鲜

摘 要:文物对存储环境的要求严苛,如果长时间处于恶劣环境中,文物受损会让其寿命严重缩短,将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加强文物环境管理,根据文物种类、材质的不同,为其提供适宜保存的理想环境,将会延长文物寿命、保障其历史文化价值。文章首先列举了对文物保护影响较大的几种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辐射、微生物、污染气体等。随后针对当下文物保护工作中环境管理的现状,分别从健全文物环境管理制度、引进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使用感应调光系统和低辐射照明设备等方面,从存储环境这一视角,总结了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几点经验,为做好文物保护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文物保护;光辐射;污染气体;感应调光系统

0 引言

文物的不可再生和珍贵价值,决定了必须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展览、科研等价值。但是很多文物由于受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在明确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常见环境因素后,文物保护单位应当采取更加完善的环境管理措施,为文物的展览、保护创设良好条件,才能将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1 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1.1 温度

温度升高会加速化学反应速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反应速度会加快3倍。例如,青铜器文物生锈是一种常见现象,如果环境温度升高,锈蚀速率也会相应加快,会缩短文物的寿命。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文物来说,将其保存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中,有助于延长其寿命①。除此之外,因为温度剧烈变化导致的较大温差,也是造成文物损害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以珐琅器为例,当温差较大且温度增减变化较快时,很容易出现崩裂现象。

1.2 湿度

相对湿度的高低会对绝大多数文物的保存产生影响。对于金属材质的文物来说,如果空气湿度较大,金属腐蚀情况会明显加重。例如,青铜器表面会出现“铜绿”,铁器表面会出现铁锈,银器也会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对于染织品、丝绸等文物来说,湿度越高其褪色情况越明显。对比出土的文物可以发现,同一朝代的染织品,西北干燥地区出土的染织品文物的色泽要明显优于东部沿海地区。對于纸制品文物来说,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除了会加速墨迹褪色外,水分蒸发后还会导致纸张开裂、卷曲、脆化,严重影响纸制品文物的保存。对于壁画来说,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随着水分的蒸发,岩石内部的溶解性盐会随着水分由内向外移动,并在石壁表面析出,形成结晶,对壁画造成损害。对于木制品文物来说,湿度较大除了会导致木制品发生变形外,还会为细菌、微生物的滋生创造有利条件,加速木质文物的腐烂速度,不利于文物的保护。

由此可见,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湿度较大,会对不同材质的文物造成负面影响,是文物保护中必须要重点关注的环境因素之一。

1.3 光辐射

对于室内存储的文物,为了提高展览和观赏效果,通常需要借助于人工光源。不同波长的光的能量不同,波长越短,其能量越大,相同照射时间下对文物造成的损伤也会越明显。特别是对于书画类文物,受到光辐射的影响后,变色、褪色的情况较为明显。除了光的波长外,照度与时间也是损害文物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在照度为100勒克斯的条件下,对物体持续照射5小时,总曝光量与照度50勒克斯条件下,持续照射10小时是一样的。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降低照度和缩短光照时间是保护文物的有效举措。除此之外,光辐射还会引发光化学反应,特别是壁画、漆器以及书法作品表面的有机染料,在光照下会发生“R+hv→Ro”的化学反应,而游离基(Ro)会导致有机染料的褪色、剥落,从而对这类文物造成损害①。

1.4 微生物

木制品、纸制品和纺织制品之类的文物均属于天然有机物质,容易受到细菌、微生物的破坏。以比较常见的硫化细菌为例,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硫矿以及潮湿物体表面。有硫化细菌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空气中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成分,这类细菌会吸附空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硫,并将其转化为硫黄、硫酸。如果这些硫化细菌存在于金属文物表面,会造成金属文物腐蚀;如果存在于潮湿的木制品、纸制品文物上,会让木质、纸质文物表面出现发霉的情况。对于一些木质建筑文物,如果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环境下,也有较大概率发生虫蛀等情况。例如,在云南丽江因为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为白蚁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丽江古城的许多建筑因遭受白蚁蛀蚀而轰然倒塌。防治微生物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5 污染气体

空气中存在污染成分也会对文物造成潜移默化的损害。比较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类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后,会产生呈酸性的水滴,当空气中水分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降雨。酸雨会对壁画、石雕、石碑、雕塑等露天文物造成严重损害。另外,现存的许多雕刻文物,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更容易受到酸雨的侵蚀。如乐山大佛、沧州铁狮子等,均因为酸雨而出现了严重的腐蚀。除了污染气体外,空气中的粉尘颗粒也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影响。由于粉尘本身具有粒度微小的特点,很容易落入壁画、雕塑的缝隙中,这些粉尘本身并不会对文物造成太大的危害,但是如果空气湿度较大,或者遇到了降雨天气,就会对文物造成腐蚀,加速文物裂隙的发育②。除了上述常见的危害气体外,像展柜表面涂料释放的甲醛,或者特殊木材(如冷杉)挥发出的有机酸等,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害。针对污染气体造成的文物损害的防治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6 其他因素

上文列举的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等均属于自然环境对文物造成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人文环境对文物产生的破坏力也不容忽视。近几年,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这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教育价值的文物,自然也受到了游客的青睐。但是有少部分游客因为不熟悉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其不规范行为容易对文物造成破坏。例如,无视展柜一侧张贴的“禁止拍照”的告示,使用相机对展柜内文物进行拍摄。而闪光灯发出的强光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对文物造成损害。还有一些游客在观赏露天雕塑时,直接跨过围栏甚至是站在雕塑上与之合影。更有些游客会在文物上刻画。这些行为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也是文物保护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2 基于文物环境管理的文物保护对策

2.1 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文物存储和展览环境

结合上文分析可知,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存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是导致文物损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文物保护单位应进一步完善文物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与指导作用,为珍贵文物提供安全的存储环境,保护其免受损害。

一方面,要落实责任分工制,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文物环境的日常维护。每天开馆前、闭馆后,都要安排馆员对温度、相对湿度、污染气体浓度等做好检查,并如实做好记录。一旦发现有温度异常、湿度偏大、污染气体浓度超标等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始终让文物存储在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洁的环境中,延长其寿命。对于未按照排班制度履行好检查责任的,应当给予批评等处分,确保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细化文物环境管理标准。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材质的文物,分别制定最佳的保存环境标准。如皮革类、金属类、纸质类文物,其存储环境的湿度标准、温度标准、空气质量标准等,都要有详细说明及规定。

2.2 创新管理技术,依托现代化设备改良环境

保存条件过于简陋、文物环境不够理想,也是导致文物遭受损害的一种常见原因。为此,文物保护单位应基于实际的情况,适当增加预算,加快引进现代化仪器、设备,通过硬件设备的改良和升级,为文物保护创设良好的环境。针对文物保存中可能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因素,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进新技术。

2.2.1 引进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

在博物馆的室内及一些珍贵文物的展柜中,安装温湿度监测、调控一体化装置。这类装置的核心元件是高灵敏的温度、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情况。同时,工作人员可以预设温、湿度的报警阈值。一旦超出预制范围,自动进行温度、湿度的调控,使其重新回归到适合文物保存的最佳范围。

在夏季的一些周末或节假日,博物馆的人流量比较集中,游客的体温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博物馆室内温度明显升高。这种情况下,恒温系统监测到温度过高就自动进行排风、制冷,可以使温度维持在适宜区间。同样,如果是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博物馆内空气湿度增加,恒湿系统也可以自动除湿,防止馆藏文物受潮。

2.2.2 使用感应调光系统和低辐射照明设备

为了提高游客的观赏体验,博物馆的一些展区需要全天候提供照明,而文物长时间处于光照下会加速老化。基于此,博物馆方面可以使用感应调光系统,其原理也是利用声控、温控等传感装置。当该装置监测到有游客接近展柜时,根据游客距离的远近自动调节展柜内灯光的明暗,当游客观赏完毕离开展柜后,随着游客逐渐走远,灯光逐渐变暗。这样既可以缩短文物受到光照的时间,起到了减轻光辐射以保护文物的作用,同时又不至于因灯光忽明忽暗而影响游客的观赏体验①。除此之外,近年来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些新型的LED冷光灯得到了推广使用,作为一种低温光源,在展柜内长期使用也不會造成密封条件下温度的升高,还具有照度高、色温好、无辐射、不刺眼、节能环保等一系列优势。文物保护单位应逐渐实现展柜光照系统的改良,推广使用低辐射照明设备,从而保护展柜中的文物。

2.2.3 推广空气与粉尘过滤系统

针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一种措施是在加工制作展柜时,尽量选择绿色、环保性材料,降低木材及涂料释放甲醛、挥发性有机酸的总量,保证空气环境的清洁、安全。另一种措施则是推广使用空气过滤系统,定期将内部浑浊的、含有较多污染物成分的气体排出,然后通入清洁、干燥的新空气。尤其是当新建的文物保护单位周边有化工厂、工业园的情况下,空气净化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也应在文物保护单位内安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如果监测到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的浓度超标,也要及时启用通风装置进行治理,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珍贵文物与污染物的接触机会。对于从空气中或者是由游客带入的粉尘颗粒物,除了做好博物馆日常清洁外,也可以使用粉尘过滤系统,这样无论是提高游客观赏体验,还是保护文物均有积极效果。

2.3 做好监督宣传工作,创设适合文物保存的环境

如上文分析,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中除了自然环境外,人文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近年来,受到“旅游热”的影响,博物馆的游客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因为游客不遵守博物馆的规章制度,导致文物存储环境遭到破坏,进而使文物遭到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②。基于此,博物馆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构建更加健全的文物保护生态体系,为珍贵文物提供全方位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方面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来馆游客熟悉文物保护的相关制度。例如,对于木制品、字画、丝绸等文物,禁止使用带有闪光灯的摄影摄像设备拍照;严禁跨越护栏触摸甚至是踩踏文物;禁止在文物上乱涂乱画等。对于一些无法移动的大型文物(如壁画、石雕等),应当建设专门的生态保护区,并且做好周边环境管理,避免文物遭受环境侵蚀而加速破坏。

3 结语

环境因素是影响文物馆藏质量和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如果文物长期存储在高温、高湿、强辐射的恶劣环境中,文物将会出现加速老化、破损,其保存寿命也会大幅度降低。即便是现有的一些高科技能够修复受损文物,但是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价值。因此,文物保护应从源头入手,通过加强保存环境管理,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结合文物保护的工作经验来看,温度、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等是加速文物受损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下一步的文物保护工作,要着重从温湿度调控、减少照射时间和光照强度以及净化受污染气体等方面着手,创设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理想环境,让珍贵文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存。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基层田野文物保护方式初探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研究
文物保护的意义与措施
浅谈县级文博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