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名著阅读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021-11-18 18:41高春杰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孙权名著导图

高春杰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文学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在培养阅读兴趣上,语文教师除了上好导读课进行激趣之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北京市教委关于对语文学科改进意见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楹联等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见中还提到了“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携手共游。既能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还能博古通今,大大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所以,阅读名著是涵养精神、滋养灵魂的不二法门。

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来把握文学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以往我的做法是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阅读为主,然后课上交流展示,最后总结检测强化记忆和理解,达到以点带面,促进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前置性任务和阅读过程

我主要从前置性任务和阅读过程这两个方面来做的。

前置性任务 一是选择阅读书目,指定出版社,以便更好安排指导;二是根据学生情况分为多个阅读小组;三是建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导读群;四是准备专用的阅读笔记本,学生自己设计封面。

阅读过程 第一环节:每天。一是每天布置阅读任务(读到多少页或者读完某个篇章);二是提出阅读要求——阅读速度(限时要求并做记录)、阅读中的圈点、阅读后的批注及设题;三是老师提出有效问题,让孩子有目的地阅读;四是完成任务后将阅读内容加以提炼,然后老师点名,学生将内容概况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发到群中(依内容及学生情况限时概况);五是自由回答老师布置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老师做好记录,也可让学生将问题答案写出来,拍照片发过来,老师借助“画声”App进行点评。

第二环节:每周。一是周五抓阄分章节准备阅读展示(也可每天按顺序分章节进行展示);二是各组围绕有关章节内容,搜集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进一步精读并制作PPT。

第三环节:每月。一是观看与名著相关的电影,找异同;二是利用一節课进行阅读汇报,安排各组汇报任务,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对典型人物形象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选角度探究;三是采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阅读分享;四是进行课本剧展演。

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发散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实质是一种可视化的图表,能够还原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可以对大脑内部进程进行外部呈现。思维导图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概念,如果能深入阅读一本书,对学生建立“分类”“次序”等概念大有裨益。

比如:《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主要故事,是阅读小说、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基本步骤。但是,面对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学生往往在阅读之后只留下很少的内容在头脑里。那么,如何才能把内容长久地保留下来呢?众所周知,形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为最高,因此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对全书人物的梳理,是利用形象记忆情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读完几个章节后,按照情节的发展画出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把各章的思维图进行汇总,去粗取精,整理出全书的思维图。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地阅读原著,梳理故事的结构,然后根据记忆习惯选择图画表达内容,最后分析出能概括情节的关键词。梳理情节图以后,在汇报展示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完成对全书主要情节的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绝大多数都能清楚无误地把作品主要内容讲给同学听。老师、同学的赞赏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激发了他们阅读的主动意识,这样通过一张小小的思维导图,就把整本书读薄,这也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画连环画 连环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我会根据阅读内容,让学生结合章回某一个故事,完成6~10幅连环画(每幅20~30字)文字脚本,交代画面中人物语言、外貌、神态以及环境背景等内容,要求几幅画面衔接流畅,反映故事的主要情节。

比如:《三国演义》故事情节极其丰富,无论是某一章节的故事内容,还是某一人物的诸多故事。为了更好地理解章节内容和人物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按照要求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脚本。

每当我布置这样的作业时,学生们都非常兴奋,甚至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太喜欢这样的作业形式啦,您看我画得好不好?您看我这文字脚本写得精彩吗?”从孩子们的言谈中,可以看出画连环画这种阅读形式,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当然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评析人物故事 名著不再考查简单机械记忆,而是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注重综合运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比如:《朝花夕拾》看图补写原文,观察并解释寓意。

图上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类“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图画,颇具象征意义:倘若真诚地拜伏在古树(书)下,就有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鹿)了。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我经常出一些思辨类的题,引导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讨论后进行辩论。如让学生抓住原著,结合补充材料深入思考,最后通过辩论感受作品思想和艺术魅力。

比如:有人認为孙权年少登基,深谋远虑,知人善用,可谓一代明君;有人认为孙权仅仅继承兄长孙策之业,并没有什么真本领。你对孙权的看法是怎样的?

有的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孙权是一个有着真本领的明君。他虽继承兄长之业,但他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孙权年少登基,临危受命,稳固江东。赤壁之战,他勇武果断,联蜀破曹。他深谋远虑,计胜关羽,夺回荆州。夷陵之战,善于用人,力挽狂澜。综上所述,孙权是个有魄力的人,连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足见孙权的厉害。

再比如:请结合名著内容,分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艇长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学生在争辩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内容分析人物,进而把握名著内容。

有的学生这样说:相同之处:孙悟空和尼摩艇长都重情重义,渴望独立自由,不愿被压迫被束缚,有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是正义的化身,不为狭隘的物质利益所囿,有坚定的信念,敢于向命运斗争。不同之处:尼摩艇长是复仇者的化身,性格阴鸷,他因不愿在满是压迫者的社会生存,选择避世—隐居大海,而当他复仇之后,却萎靡不振,无心再与命运斗争;而孙悟空虽然叛逆却机智勇敢,勇于牺牲,敢于接受磨难,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最后终于修成正果。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有的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从名著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在阅读完《三国演义》后,有的学生这样说:“孙权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远大的人。他年少登基,怀着远大抱负最终建立了东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心中有梦,我们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努力去实现它,我们才能走向成功。反之,如果没有目标,我们的未来会一片昏暗。因此,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梦想的人,让我们离成功之日更进一步。”

名著阅读能够最大范围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启迪学生智慧。但是名著阅读不是“放羊式”教学模式,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尤其是名著阅读需要引入课堂教学,教学方式的研究任重道远,我将不懈地追求与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猜你喜欢
孙权名著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任用拆台的人
国内外名刊名著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任用拆台的人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