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2021-11-19 02:28廖文娜罗向晗孙永鹏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教学效果

廖文娜 罗向晗 孙永鹏

(1.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一、研究背景

微课是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迎合新时代下人们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近年来,微课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普遍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微课以其“主题突出、问题聚焦、短小精悍、形象直观”等特点,成为一种有穿透力的、更容易让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渠道。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微课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得到较多的推广应用。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另一类是在课堂教学内的应用[2]123。其中,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在课前将微课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提问、探索交流、成果汇报、点评反馈等教学活动;课后再由学生根据需求选择性地观看相应微课,并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答疑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内知识讲授,课外复习巩固”的学习模式进行了颠倒,形成了“课外学习,课内内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也改变了课堂时间管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3]。但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4],若课前课后的微课学习完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很难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再加上缺乏传统课堂有序上课的整体效应,学生上微课的学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可能导致学习基础越好、自主性越强的学生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基础越差、自主性越差的学生学习效果越差的两极分化局面。

为确保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更好地利用微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发挥传统课堂有序上课、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较为充分的天然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将微课直接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让教师得以直观了解和实时操控学生学习微课的全过程,又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有效调动,教师从微课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使其对教学内容获得更透彻的理解。然而,就目前微课发展应用的状况来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虽然其理论内涵、特点分类、制作技术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各种微课资源大量涌现,却仍存在不少建设及应用方面的问题[5],如徒有形式却无内容创新、有内容创新却无教学针对性、有明确教学目的却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屡屡出现,导致在实际课堂中很难看到与教学内容非常契合的优质微课资源[6],而很多优质的微课资源也没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纳,以至于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育人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党中央“全面育人”战略思想的重要渠道。作为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7]、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理论化[8]、学习资源不足、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缺乏、课堂参与差异大、课后内化难、学习效果不持久等实际问题。有学者提出,微课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都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9]58-59。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在传统课堂中结合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和整合自身经验,促进心理成长[9]59。黎阳和许珊珊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将微课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要比单纯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好[10]。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对开展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等具有重要意义[11]。

综上所述,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整合多方面的优势,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意义。然而,查阅国内外有关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文献,绝大部分以理论探讨为主[12-14],实证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有关微课实际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还很罕见。鉴于此,本研究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从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比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加入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教学评价和学习感受的差异,总结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广东某省属高职院校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班中,抽取同一任课教师的两个自然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1人,对照组140人,两组学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等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异,基本同质。

(二)研究工具

研究先通过对10名高职学生的半结构访谈收集学生关于课堂教学和微课学习的经验体会,再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编制了“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问卷”。此外,研究还分别邀请了15名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的高职学生和15名接受过微课学习的高职学生对问卷题目进行预测,并依据预测结果,在教学督导评估专家的指导下修正或删除了意义不清或有歧义的项目,最终确定调查问卷的题项。

(1)“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共14道题目,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1”代表“非常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分别从微课的选题、知识点分割、内容组织编排、视频画质、视频时长、文图搭配等六个方面进行微课教学内容评价;从保持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点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等八个方面进行微课教学效果评价;分数越低,表示评价越好。

(2)“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问卷”:共9道题目,使用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1”代表“非常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等九个方面,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数越低,表示评价越高。

(三)研究过程

教学实验为期10周,每周2个学时,每个课时40分钟。实验组采用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时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教材均为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包括建构阳光心态、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等10个专题。

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首先进行了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明确教学目的、编排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工具的操作、安排课前预习材料和课后作业等,并围绕10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准备了10节微课。每节微课时长约7分钟,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配合柔美的背景音乐和通俗易懂的字幕进行展现。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实验组授课教师先介绍专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再播放该专题的微课视频作为课程导入,让学生在观看完微课后用10分钟的时间围绕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发言;接着授课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情况,对微课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和拓展延伸,完成其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最后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和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对照组的教师则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先介绍专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然后使用教学PPT进行内容讲授,期间组织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围绕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并总结学生讨论与发言的情况,最后对本次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教材进行复习。

10周的专题授课结束后,由经过培训的研究助理人员向实验组学生发放“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问卷”;向对照组学生发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问卷”。两组学生均按要求认真填答完整。

(四)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对微课的选题、知识点分割、知识点难度和深度设计、内容组织编排、视频画质、视频时长、文图搭配等六个方面的评价平均分都低于2分,说明学生对微课的教学内容表示认可,满意度较高。

表1 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如表2所示。学生对微课在保持学习注意力、帮助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平均分低于2分,说明学生对微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为满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学生更喜欢并更有意愿接受采用微课的教学形式。但学生对微课在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评价略高于2分,这说明效果还不够凸显。

表2 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的比较

分别以各项目的评价得分为因变量,学生组别为自变量,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从九个方面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F值为5.122,p<0.0001,说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进一步看组间比较的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实验组学生在四个方面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学生在教学形式、教学目标完成、课程知识点掌握和课程印象等方面的评价高于对照组。可见,与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对照组学生相比,课堂中加入微课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实验组学生在四个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学生,但两组学生在九个维度上的评分均低于2分,说明两组学生均认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的比较结果

四、讨论与建议

(一)微课可以有效提高高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本研究通过10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验,发现无论是实验组的学生,还是对照组的学生,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表示认可,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丰富教学形式、促进课程知识点掌握、完成教学目标、加深学习印象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5],也为刘桂花提出的微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课堂内教学应用模式[2]123提供了实证支持,从定量分析角度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往往采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强。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也常常采用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及启发式教学方法,但是其内容、形式往往相对简单,案例的呈现也不够生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本研究发现,微课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保持学习注意力,促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且学生也更喜欢并更有意愿接受加入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的直观性、开放性及创造性能让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且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吸收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相比传统学习方式,微课支持下的学习能够有效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对学生主动性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把微课设计到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小组探索、成果汇报、教师点评反馈等教学活动环节,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因此,把微课应用到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改良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是微课实现其教学辅助功能的重要渠道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职教育的首要渠道,而微课的定位是教育技术层面上的教学辅助,是对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完善手段[16]。与此同时,微课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微观结构,其本身琐碎的知识点、结构和知识容量的有限性导致其很难统合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达成知识学习的关联性、完备性和系统性目标,同时也直接影响其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补充讲解进行知识的深度拓展和延伸,从而弥补其在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的不足。

其次,课堂教学的氛围能促进学生对微课的学习。微课用于课外时,没有传统课堂生生、师生面对面互动的群体压力,加上学生有限的自控力和普遍存在的拖延行为,以及教师对学生课余学习的投入度缺乏可行的办法进行管理和掌控,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将微课直接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微课学习的投入度及学习的效果。此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进行微课教学,还可以发挥师生直接互动的课堂教学优势,鼓励学生围绕微课中的知识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微课的生命力得到更好的展现[17]。

(三)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提升建议

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微课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教学辅助。第一个层面是导入新知,即在正式的课堂讲授前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导学,为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提供铺垫,让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和活力。第二个层面是难点处理,即通过微课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进行剖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第三个层面是巩固拓展,就是通过微课梳理学过的知识点,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申[18]。而无论哪一层面的应用,都要注重微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提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首先要增强微课的吸引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内容上有针对性,能集中解决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微课会更有吸引力[19]。因此,增强微课的吸引力,除了关注动画人物和场景的表达手法、内容设计的情节性、镜头组接的艺术性和色彩运用的视觉碰撞感,更要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及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其次,要提高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微课教学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微课教学[20],将微课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实操、演练等教学环节,提高微课资源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度,从而有效发挥其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促进作用。第三,要完善微课的配套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但与微课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和“微点评”等扩展性和支持性资源也不可或缺,不同的微课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要建构完善的微课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课堂内的应用评价可以围绕微课教学背景、微课资源开发、微课教学过程、微课教学成果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考察其优化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效果,为后期改良提供指南。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对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证实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辅助资源。但在本研究中,微课仅作为课程导入部分融入课堂教学,其在难点处理、巩固拓展等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教育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浪潮中,高职课堂应在教学改革中更多地引进和开发微课教学,并通过更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微课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教学效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微视频辅助教学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