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天真,可以填满整个宇宙”

2021-11-19 14:58马丽丽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4期

摘要:“社会化学习”中,一位“中等生”组员,像小太阳一样,在小组里持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获得了小组成员的一致肯定;同时,她从一位不太自信、不太爱表达的羞涩女孩,变身为自信、有爱的“宝藏女孩”,学业水平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个中原因在于,“小组共学”让她有了大胆表达的勇气,有了博采众长的机会,有了转学成教的平台。

关键词:社会化学习;小组共学;宝藏女孩

社会化学习视角下儿童成长叙事之四。前三篇成长叙事,聚焦的都是社会化学习中的4人小组组长,这次登场的则是一位“中等生”组员。

一、人物名片

姓名:晓楠(化名)。

性别:女。

年龄:11岁。

班主任眼中的她:稳重、有上进心,能紧跟老师的步伐努力学习。对老师提出的每一项常规、每个学习要求,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前任数学老师眼中的她:认真踏实、文静内秀,上课时虽然不怎么举手发言,但是听课很专心。作业写得很认真,遇到错题都能及时订正。

二、背景素描:转角遇见“她”

看到这样的“人物名片”,是不是觉得,每个班级里都会有这样的女孩子?她们平凡普通,所以很少被老师“委以重任”,很少有机会得到老师的“重点培养”;同时,她们乖巧听话,所以会让老师特别放心、特别省心,自然也就很少有机会得到老师的重点关注。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会将镜头聚焦在她身上,让她做我故事的“女主角”呢?其实,晓楠走进我的故事,是“拐了个美丽的弯”,可以说是“转角遇到她”。

晓楠所在的小组,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名叫小烨。最初我打算写的是小烨的成长故事。可是,在深入他们小组采集素材的过程中,晓楠渐渐地走进了我的视野。我意外地发现,小组里的每一位学生,在与我交流的过程中都提到了晓楠对自己的帮助很大,都频频对晓楠点赞。小烨就更不用说了,当我问他,小组里哪位同学对他的帮助最大时,他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晓楠。

晓楠到底做了什么,得到了小组成员的一致肯定呢?我非常好奇。

把我的好奇说给晓楠的班主任听,她告诉我的,却让我瞬间湿了眼眶。原来,晓楠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亲常年在外,一直以来,她跟着年迈的姑父一起生活。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个生活本已不易的小姑娘,像小太阳一样,在小组里持续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于是,我决定,暂时搁笔小烨的故事,先走进晓楠的世界。

三、“宝藏女孩”成长之路

现在的晓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藏女孩”。

(一)同伴言说: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请每位學生写一写:上学期的“小组共学”中,你们组的哪位同学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

接下来是晓楠所在小组的几位同学的描述。

小烨:晓楠。因为每次讨论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紧张,怕说错,总是很小声地说,但是晓楠都鼓励我说,“没关系,大声地说”,“哪怕错了,你认真听其他同学说,然后把方法记住,下次你就会解答了”。我心里非常感激她。

小烨的这段话,是他口述给妈妈,然后由他妈妈理顺了写出来的。后来,我又特地采访了小烨,了解到,几乎每天的“小组共学”时,晓楠都会耐心地给他讲解习题。

筱雅:在我们小组里对我帮助最大的人是晓楠,她看见我们有不会的题就第一时间来教我们;也会协助组长,组织我们轮流讲题。有时候我们讲错或讲得不清楚,她会立刻帮我们纠正错误,她还会教我们如何讲题可以讲得更加清楚。所以,我觉得晓楠对我的帮助最大。

小孙:自从开展“小组共学”以来,我觉得我们小组的晓楠对我的帮助最大。就拿这个学期学习方程来说吧,解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解题思路截然相反,稍不留神就错了。有一天,我做一道解方程的应用题,怎么做也做不对,问周围同学,他们都没看出来我哪里错了,我只好一个劲儿地闷头做。这时候,晓楠来了,她告诉我,我的错误和她一样,她刚开始也不会,是组长教她的。于是,她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我讲了一遍。我一下子找对了方法,恍然大悟——原来,有了数量关系以后,再列方程就简单多了。我做对了题目,非常高兴,晓楠真是我的学习好伙伴呀!

组长:我们组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晓楠。因为她总是积极地参加小组讨论,也帮助小烨理解题目意思,帮他分析错误的地方。她还多次解决了我们组内各个同学提出的各类问题。当我和其他组员讲错的时候,她会第一时间提醒、纠正。有时候,她说的观点与别人不相同,她会先思考一下,而不是直接同意或否定:要是同意别人提出的观点,她就会表示赞同,承认自己做错了;要是反对别人的观点,她就会让提出不同观点的人听完并理解自己的想法。所以她对我的帮助最大。

听了小组成员和组长对晓楠的评价,我特别感动。看似默默无闻的她,肯定是为大家付出了很多,才会得到同学们如此的认可。尽管她自己云淡风轻、低调行事,但,总有人会记得她的好,就像——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二)教师观察:特别的爱,奔向更好的自己

因为感动,我对晓楠的好感度瞬间飙升。以至于之后的每一天,我眼中的她都是自带光环。我也想找个机会走近她,和她聊聊。

一个周二的上午,利用课间在走廊上护导的机会,我把晓楠喊到身边,和她聊天。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我仿佛发现了新世界!

我本以为,她多少会有些羞涩,没想到她落落大方、对答如流、思路清晰,丝毫没有怯场。这倒让我有些纠结了:也许晓楠本来就是这样?也许,她的优秀与“在小组共学中成长”压根儿就没有半点关系,只是我一厢情愿地给自己“加戏”?

这样一个“宝藏女孩”,之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我开始寻找线索,试图从不同侧面尽可能多地了解以前的她。

【线索1】一张“小纸条”

开展“小组共学”一个月之后的一天中午,我请每个小组总结这一个月以来的优点与不足,写在小纸条上,并让他们自己讨论一下:“小组共学”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继续坚持;哪些地方有不足,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改进。我找到了晓楠这一组的“小纸条”(如图1、图2)。

小纸条上,本组同学给晓楠的评价是:“预习认真,但参与感较低。”也就是说,在“小组共学”之初,晓楠是比较羞涩、不太自信、不爱表达的。这样的“人设”,倒是符合平日里老师们对她的印象。

【线索2】一本“旧手账”

于是,我又特地咨询了晓楠的前任数学老师。她告诉我,晓楠的平时表现和学业水平基本上都是处于班级的中等,没有特别出色,也从不会掉队。为此,她还特地找出了自己的“旧手账”,上面记录著“某年某月给某某同学奖励几颗小星星”之类的点滴。从“手账”上看,晓楠得到的“小星星”确实不算多,数量大致是班级的“居中”水平。

对照上面两条线索,就不难看出晓楠的变化了——

首先是性格变得自信、外向。原先的她有点内向、羞于表达,而现在的她,在“小组共学”时,敢于表达自己,乐于帮助别人,甚至还会提醒同学、协调组织。不仅如此,她在与我这个成年人交流的时候,也丝毫没有露怯。

其次是学业水平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整整一个学期,她的学习状态都很好,课堂表现、作业质量都很不错,而且不仅表现在数学学科。学期结束时,她的努力得到了各科老师、全班同学的认可,大家一致推选她为“三好生”。要知道,这可是晓楠第一次获得“三好生”的荣誉称号,是五年来“零的突破”。

晓楠的成长与进步,让我惊喜,也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真的是“小组共学”的魔力吗?是什么原因,让之前那个羞涩内向、不太愿意参与小组讨论的晓楠,变得自信、有爱?给小烨讲题,会耽误她大量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业水平居然不降反升,这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又一个疑问在我的头脑里生出……

四、成长自述:心里装着小星星,生活才会亮晶晶

吸取了第一次与晓楠聊天的经验,这一次,我没有“脚踩西瓜皮”,而是认真准备了几个问题,对晓楠进行了一次“微采访”。晓楠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她的成长轨迹。

我:“小组共学”与听老师讲解,你更喜欢哪种学习数学的方式?

晓楠:我更喜欢“小组共学”。因为“小组共学”可以让我学到不同的解题思路,还有更多的发言机会,每个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小组共学”与听老师讲解,你认为哪种学习方式更有助于掌握知识?

晓楠:“小组共学”之后,我经常能学会不同的方法,这对我做作业和考试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但是,我们答题的时候往往只要用某一种方法做对就行了呀!这样看来,会一种方法和会好几种方法,似乎差别也不大呀?

晓楠:(想了一会儿)嗯!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能只用自己的方法,因为如果只用自己的方法,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能把同类型的题目都完成的。“小组共学”可以让我们在一起讨论,分享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在考试的时候,我不仅会用自己的方法,还会用小组其他同学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容易地完成题目,而且完成之后,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检查。还有就是,有时候虽然我自己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小组其他同学的方法比我的更加简便,如果我学会了他的方法,在考试的时候,我也可以更快地做出题目。

我:说得很有道理哦。你是觉得,小组里的分享,可以让我们学会不同的方法。方法多样了,理解就深刻了;方法多样了,就可以择优选取了;方法多样了,还可以检查得更准确了。是这个意思吗?

晓楠:是的。

我:我在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发现,你们组的同学对你的认可度非常高,都认为在“小组共学”时,你对他们的帮助特别大,而且是全组全票通过哦,特别不容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觉得为什么自己可以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晓楠:可能是我经常给小烨讲题;如果这道题我自己也不会,我就会请其他同学来给他讲,或者我自己搞懂了之后再给他讲。

我:为什么会想到去帮小烨?

晓楠:一开始,我是想,如果我帮助了小烨,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呢,发现小烨在很努力地融入我们的集体,虽然有很多不懂的题,但他一直很认真地在听。我们小组的小孙,有时候会有点排斥他,比如这道题大家都会了,只有小烨不会,小孙就会让大家赶紧说下一道题。我就在想,我们是一个小组、是一个集体,必须要共同进步才行,就想着要去帮助他。再后来,我们组的其他成员也和我一样,包括小孙,也都开始帮助他了。

我:就喜欢你的坦率!一开始,只是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的,后来是被小烨感动了,同时又觉得小孙的做法不太好,出于内心小小的正义感,决定“拔刀相助”,是这个意思吗?

晓楠:对!

我:帮助小烨,你觉得会耽误自己的学习吗?

晓楠:有时候可能会,比如我在单独教小烨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会让其他人先讨论别的题目。这样的话,有些好方法我可能就没有听到。有时候因为教他,我就来不及完成当堂练习,所以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我:既然会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那你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多心思去帮助他?

晓楠:虽然会耽误时间,但是,如果能把小烨教好,让他也会做,我会比较有成就感。

我:帮助人的那种快乐,确实是一种很棒的感觉!那你有没有想过,发动大家的力量,共同来帮助小烨?

晓楠:一般是这样,我教完之后,如果他还没有听明白,我就会问问其他人有什么好方法,有的时候是我们组每个人都给他讲一遍。

我:你们确实是在很用心地帮助小烨,比我做得都好!我要向你们学习!你刚刚也提到,帮助小烨多少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但是我发现,你在五上这个学期,成绩是稳中有升的,处于不断进步的趋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你觉得这与小烨有关吗?或者是,如果不教小烨,也许自己会进步得更快?

晓楠:(沉默了一会儿)我觉得,我的进步和我的认真努力有关,但也和小烨有一定关系。因为我要把题目给他讲懂,就要想一个最简便的方法,让他一听就明白。有时候,他还会问我一些奇怪的问题。我必须把这道题理解透了,才能回答他的问题。还有就是,我们组其他同学轮流给小烨讲题的时候,我也在听,就相当于我听了好几遍。还有,小烨虽然需要我们帮助,但是他的学习单上的答案是家长辅导过的,有时候,我们也会向他的学习单学习,也能得到启发!

我:好聪明!还有一个问题啊,我看到刚开学那会儿你们小组的总结,大家对你的评价是——你的预习很认真,但是参与感有点低。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晓楠:那时候大家在讨论问题,我把自己的想法讲完之后,就在那里聽他们讲。有时候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自己的意见和他们不同,自己错了而他们是对的。

我:别人没说的时候,自己不太敢说,怕说错;别人说了之后,发现和自己说得不同,就更不敢说了,总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样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参与感比较低,是吧?

晓楠:是的。

我:那后来呢?

晓楠:后来有一次,我说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就意识到是自己错了,我是对的。我就知道,如果和别人不同,可能不是自己错了,也可能是别人错了,以后就敢说了,参与感就加强了。

我:嗯!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勇敢之后,就越来越勇敢了,越来越自信了。

……

五、写在最后——当“99℃的我”遇见了“你”

稍稍梳理一下对晓楠的采访,她的一切变化自然也就解释得通了。

其一,“小组共学”让她有了大胆表达的勇气。最初的晓楠不太自信,每当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不同时,总觉得是自己错了,不敢说出心中所想。在“小组共学”时,每个人都有很多表达的机会;再者,相比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在小组里发言可能给晓楠带来的心理压力小一些。也就是说,“小组共学”给了她小步走的台阶,让她可以慢慢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幸运的是,晓楠鼓起了勇气,抓住了机会,展示了自己,获得了自信。之后在一次又一次的表达中锻炼了自己,巩固了这份自信。如此这般,“脱敏”次数多了,自然也就敢于表达、自信满满了。

其二,“小组共学”让她有了博采众长的机会。由于家庭状况的原因,晓楠没有参加任何课外辅导,所以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她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她所学到的思路与方法,基本上是从老师讲解,或者同伴发言中学到的。而在“小组共学”中,每位同学都会贡献自己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会把课外班学到的方法分享给大家,有的学生会把自己琢磨的方法解释给大家,还有的学生会把家长传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这些,都被愿意倾听、认真思考的晓楠吸纳了。方法多元了,思路自然也就开阔了。

其三,“小组共学”让她有了转学成教的平台。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主动学习的效果要比被动学习好得多。表面上看,是晓楠在帮助小烨,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小烨也给了晓楠一个转学成教的机会。在给小烨讲解的过程中,晓楠在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解题路径,不断地淬炼关键的核心知识,不断地优化表征问题的方式,不断地厘清原本模糊的概念……同时,在帮助小烨的过程中,晓楠还收获了满足感、成就感。

如此,倒让我想起那个关于“99℃”的故事:99℃的热水,不能沸腾;100℃的沸水,可以产生蒸汽,拥有让火车奔跑的巨大力量。之前的晓楠,努力上进、天真善良,拥有“99℃”的热度;是“小组共学”,给了她增加“1℃”的契机,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后,我很想对晓楠说:“保持炙热、继续努力,你单纯的小美好一定可以感染更多的人,你的天真也一定可以填满整个宇宙!”

(马丽丽,江苏省南京市同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