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地协调观为基础的高考地理试题内涵理解与分析

2021-11-19 02:04刁伟李秀刚杜文慧
高考·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

刁伟 李秀刚 杜文慧

摘 要:高考作为非常综合型的考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十分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近年来的相关高考试题中渗透了很多人地协调观的试题,人地协调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解决人地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考地理试题内涵进行相关的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在人地协调观的综合引领下,对高考地理试题的内涵准确理解。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考地理试题;内涵理解

要了解人地协调观为基础的高考地理试题内涵,就需要对人地协调观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人地关系方面就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和协调人类与地理的关系这三方面。地理环境给人类活动有直接影响,也有一些间接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然而产生的结果却是消极和积极都存在,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正确地把控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人地协调的合理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高考地理试题中融合人地协调观的作用

(一)做好评价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要求,要科学地对考试内容进行设置,优化高考选拔功能。这样才能够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学教育中育人的体现,也成了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所以在高考地理试题中融入人地协调观,能够做好相关的评价,帮助选拔学生进入更高层次学习。

(二)地理学科的需要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中就包括了人地协调观。所以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必备的相关核心素养,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育人发展的要求

当前的素质教育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地理后要达成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协调观就是其正确价值观的组成。通过对其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环境和资源等问题,让学生能够尊重自然规律,理性认识自然。正确分析解决人地问题,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人地协调观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汇总,在地理课程中通过一定的学习,借助于高考能够检验最终的学習成果,通过最终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不断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发展。

二、人地协调观的基本理念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在过去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重大革新,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观点——协调论脱颖而出。谋求人地协调的思想虽然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却还只有短暂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目睹了地球面临的种种危机,开始日益重视与自己生存。环境之间的协调,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协调论也就逐步被公认。

人地协调观主要是人们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通过人地协调观,能够让人们保持正确的认识观念,这也是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价值观。人地协调观中人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地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人地协调观是人地关系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通过对这些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人地之间的关系有更正确和清晰的认知。在地理学科中人地协调观,包括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这对学生尊重自然和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考地理试题中,融入人地协调观,可以借助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让教师们在日常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让学生构建良好的地理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联系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课程资源,帮助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高考地理试题中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思路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再难的科目也会学好。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内容丰富,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当前的高考地理中,近几年的综合题目始终贯穿着人地关系,基于区域地理特征,传递着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2016年全国地理试题新课标I卷第36题提到了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2017年地理全国试卷新课标I卷中的第36题,都是在描述环境对人所造成的影响,学生们回答时的侧重点也都是在这些方面。

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第六到八题中,也是对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展开描述。第六到八题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较早,这几年几乎荒废,请根据这些提示完成以下题目: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3.近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 B.运输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这个地理高考选择题,虽然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但如果没有做好有效分析,便会出现严重错误。通过这种图文形式,结合相关的题目,素材并不复杂,但学生在作答时,需要对综合区域背景展开认识,了解到地形对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当地给出了东北某区,又说明了具体的经纬度、山峰、河流、铁路等相关内容。这个题目的范围很广泛,第一题是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铁路建设过程中,区域地形和水文特征等条件对其影响以及人类活动时遵循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能够明显地看到该铁路线主要是沿河谷分布的,然后就得出了答案。第二个题目考查的是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关系,通过对该地区的经线和纬线进行了解,能够看到该地区处在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第三题就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人地之间关系的对立和统一。正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当地运输需求过小,所以才造成了该区域的铁路几乎荒废,对于线路过密、运速过慢、设施太陈旧的问题,都可以借助实际手段予以改善,因此通过这些去认知空间推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这几个问题。

以上这些题目中渗透了人地协调的观念,该题目考查的核心也是人地协调观,以东北某区域的地理环境和铁路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背景考查学生。从人地关系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方法,这些重点在说明区域在开放条件下地区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人类发展的潜力和变化,让学生们可以意识到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题目在考查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们围绕着人地协调观对其综合分析,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认知。

结束语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人地协调观的考查,这是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其有明确的认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也符合素质教育阶段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启华.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探析:以全国卷为例[J].教学考试,2021(09):17-20.

[2]葛志远.高考地理试题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分析及教学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谭朝武.高考地理试题中人地协调观渗透的研究[J].高考,2020(20):15.

[4]郭勇,孟景闻.高考地理试题中人地协调观渗透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1):61-66.

[5]邱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31):93-94.

[6]石玉.基于地理高考试题分析的人地協调观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7]张琳.区域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研究[J].高考,2020(05):100.

[8]杨丽丽.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途径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9(23):7.

[9]范毅登.主题式教学在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10]胡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9.

[11]马晨曦.基于情境教学的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刁伟(1980—),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开发区高中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李秀刚(1982—),男,河南濮阳人,安阳市开发区高级中学教师,中小学高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杜文慧(1992—),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开发区高级中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
挖掘哲学因子,培养地理人地协调观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策略探讨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地理小论文写作指导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课例(人教版)
人地协调观素养试题设计评析:特点、问题与优化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
刍议原创试题中人地协调观落实途径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