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

2018-06-20 16:48胡建敏贵馨仪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案例

胡建敏 贵馨仪

【内容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在进行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同学们熟悉的河流湖泊等,引出湿地的概念。随后,借助问题探究活动,通过走进洞庭和思考洞庭两个大环节,引导学生在探寻“人湖关系”过程中,个性化地认知洞庭湖湿地价值、面临问题及成因,并辩证理解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 教学设计 案例 探究

引言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各学科纷纷围绕“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应运而生,并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培养地理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一、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依据湿地概念,能例举生活中湿地的实例;结合案例,能说出湿地的价值、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河流、湖泊等一系列同学们常见的地理事物,理解湿地的概念与类型;通过建立洞庭湖区诸多地理现象之间关联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针对洞庭湖湿地面临的问题,通过“我为洞庭献言献策”,辩证的理解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与态度。

2.教学过程

经查阅诸多论文以及观摩同行的教学,发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多种多样,在学习同行关于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后,初步整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即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环节一是新课导入部分,利用常见的湿地景观图片分析归纳湿地的概念和类型。环节二是走进洞庭,以洞庭湖湿地为例,归纳湿地的功能和价值,分析湿地资源在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环节三是思考洞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洞庭湖湿地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发和保护。最后提供大九湖的相关资料,大九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北亚热带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是世界上中纬度地区罕见的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是第一个远离城市的国家湿地公园。讨论如何对大九湖湿地进行开发和保护。具体教学过程见下表:

结束语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尤其是在必修三案例教学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运用人地协调观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利用已有的人地协调观点来解决其中的人地矛盾。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应用到相关问题中,其中又十分强调因地制宜原则,而因地制宜也是属于人地协调观点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凯·M·普赖斯, 卡娜·L·纳尔逊, Kay M. Price,等. 有效教学设计[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