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以爱引领

2021-11-20 07:37孔德铨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4期
关键词:有效沟通问题学生家校共育

孔德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有了整体提高,同时,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在面对“问题学生”的家长时,教师更是越来越举步维艰。因此,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身边的实际案例对“问题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家校共育;问题学生;有效沟通

郑女士为了让孩子就读名校购置了学位房,并成为了家委;后从另一位家长处中得知,孩子的新班主任曾经是其大儿子的班主任,作风“彪悍”“一言堂”。结果,郑女士的孩子还没读完一个学年,郑女士就向笔者诉苦:班主任无法沟通,家委千依百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于是家长们让家委集中意见向校长反映。后来,换掉班主任一个月后,郑女士再给笔者来电说:“换了班主任后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从以上例子,笔者发现了三条重要的信息:

1.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在没有正式成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前,你的个人能力已经被“标签”了,而且它会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发酵。

2.就近入学的今天,家长之间会有联系,他们难免会相互对比各自孩子的班主任。

3.家校聯系密切的今天,家长会通过家委会与学校对话。

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学历和社会地位不一定比得上家长。为此,不少教师认为,不是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而是有些家长常常“不配合”,家长自成体系的教育理念并不容易改变。面对“问题学生”家长,部分班主任感觉有心无力。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究竟“问题学生”的问题是出于学生本身,还是出于学生家长或者还有其它原因?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对待“问题学生”,教师要多些耐心与家长沟通,坚持从多角度了解问题的本质,对症下药。首先,教师要与“问题学生”家长多进行沟通,了解家长属于哪一类型。

一、“问题学生”家长的类型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归类出“问题学生”家长的几种类型:

(一)自以为是型。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塑造孩子就好像制作模具一般,所有为孩子做的决定都是以“为孩子好”为最终目标,对孩子有强烈的指导性,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无尽操心型。无论是独生子女时代还是二孩时代,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事事操心,事事照顾,为孩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过度开发型。此类家长为了孩子日后有一个比较好的前程,拼命给孩子做“加法”,在“减负”推行的今天,不断给孩子“增负”。

(四)自由奔放型。这类型的家长一般因为“温饱问题”、自己的遭遇、夫妻离异等问题,对孩子采取放养的方式,有时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疏忽照顾。

(五)自我中心型。在这些家长心目中,孩子稍有表现就是天才举动;出了问题,自家的孩子永远是对的、永远是受害者一方,即使孩子真做错了。甚至认为都是受教师、学校、社会的影响,引发孩子犯错。

(六)打者爱也型。“棍棒之下出孝子”可能是这类家长的座右铭。出现问题,他们一般会简单粗暴地用武力解决。

(七)唠唠叨叨型。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经常讲道理,但时间长了,孩子大多会当成耳边风。

(八)千依百顺型。典型“小皇帝”的制造器。

这些“问题学生”家长的表现,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固有思维与教育习惯。为此,教师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就必须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并有针对性地指引,从而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给“问题学生”家长建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和凯利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动,而互动的核心是相互依赖,社会学中将这种相互依赖称之为“相倚”。也就是说,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应当是“彼此相倚”的。对于“问题学生”家长来说,他们虽然不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但他们大多又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案。同时,面对教师所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时,往往非常敏感,要么手足无措,要么无法接受。正因如此,教师面对家长时更要有应对措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是与他们“站在一边的”,是值得信赖的。

(一)让学生给教师贴“标签”

任何一个家长,最直观了解“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自己的孩子口中得知的。因此,不妨让学生成为教师与家长搭建沟通的“桥梁”。这些年,无论笔者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班级,笔者都会做两件事:1.让学生在第一周的周记里写一写《我的新班主任》;2.让家长配合完成“孩子口中的班主任”的主题作业。这两件事会产生几个效能:1.学生和家长有一个共同探讨的话题——新班主任怎么样?2.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他们切实感受到,这个班主任愿意并喜欢沟通,从而打开了沟通之门。3.班主任能从中能窥探出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日后可特别留意,且为日后的沟通做好准备。

(二)让学生给教师加分

学生思想简单,但我们不能忽视,因为这种简单能让学生知善恶,懂感恩。而对待教师,学生也有自己的判断。他们不会忽视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而这关心和帮助会一直烙印在学生心中。

一次,总爱在课堂讲话做“小喇叭”的小张破天荒地有了成为“红领巾”广播小主持的心愿,不断地向笔者推荐自己,直到笔者答应为止。而后,小张的班主任温老师出现了,她解释道:“为了让小张懂得自己争取机会,所以我鼓励她主动向你申请。”小张顺利成为“红领巾”广播小主持,她还对笔者说,她很感谢温老师和笔者的鼓励和支持,在做广播小主持过程中表现非常优秀。小张回到家也会主动与家长分享教师对她的关心,分享她的快乐,而温老师在小张广播时录下视频,及时发给家长欣赏,从而与家长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后来,小张再也没有在课堂上讲话,其它不良习惯也一一改正了。

作为教师,要善于在细微的小事上让学生和家长充分感受到教师引导的魅力。通过信任与情感的建立,日后,即使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家长在沟通的时候会对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三、提供方法,巧妙“告状”

班主任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以下的状况:某位科任教师下课后气冲冲地向你投诉,上课纪律差、某某学生屡屡犯错等。作为负责任的教师,都会了解情况并对本班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在教育以后,“告状”的教师依旧每一次下课后都气冲冲地投诉。这个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教师都持有统一意见——投诉的这位教师自身的管理存在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却犯着同样的错误:“问题学生”一旦出现错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投诉,最终,他们的家长就变成了“问题家长”——那么,是否想过,是不是投诉的教师自身的管理有问题呢?

作为教师都知道,学生能够发展到今天,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家长明白或者有办法,学生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表现。也正因如此,这个时候才是体现教师价值的时刻。

案例二:

四年级的小王上课随意离开座位是“家常便饭”,学习也不自觉,经常和班里的同学产生冲突,教师多次向家长投诉并没有改善,甚至与家长闹得不愉快,失去沟通基础。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受影响,该班其他学生的家长还打算联名要求不让小王在该班继续读书。

在接手该个案后,笔者发现小王的家长属于“自我中心型”。为此,笔者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创设“同理”氛围,建立信任基础

任何有效沟通都有一个基础,就是信任。在之前和班主任的沟通中,笔者发现,家长对班主任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认为孩子已经被“标签”。为了建立信任,笔者先联系本班的家委,希望他控制舆论,给孩子改变的空间;接着,笔者联系了小王的邻居兼同学的家长了解情况,并暗示她,学校准备介入小王的教育;最后,笔者和小王进行第一次交谈,帮他扭转形象。当这三件事做完以后,小王的父母主动和笔者联系,并向笔者大吐苦水。于是,笔者顺理成章预约家访。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家长依旧以自我为中心,依旧不断吐槽同学、家长甚至教师,但是笔者采取聆听、不回应、不解释。同时,让家长感受到笔者可以改变他们孩子目前的境遇。笔者的目标是希望取得家长的信任,同时让家长感觉自己被尊重。

(二)寻找突破口,订立契约

对于自我为中心型的家长来说,再多的批评和“后果恐吓”并不能让双方的沟通达成一致,甚至弄巧成拙。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目标,并不是确认学生有没有错,而是怎样改变。

针对小王随意离开座位这个问题,笔者和小王订立一个契约:让小王努力每一节课待在座位,能完成的让任课教师确认签名。笔者也就此询问了家长的建议。同时,笔者用专业的判断告诉家长:坚持每节课能留在座位对于小王来说相当困难。并且,笔者再次明确,家长要孩子成长,务必每天都要检查他的签名本。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家长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第一周只是一张作业纸进行登记,后来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本子。第三周的时候,笔者看到家长给小王的本子上张贴了便签纸:“记住签名”。这说明家长也重视了。这样一来,我们既提供了一个教育方法给家长,同时也建立了家校共育的良好基础。这证实了笔者专业判断的准确性。

(三)增强信任度,定期谈心

对于“问题学生”,教师要定期跟踪;对于“问题学生”家长,更要定期跟踪。与学生的契约是笔者和家长沟通的重要媒介。每周,笔者都会找时间约见小王,每周提出新目标,完成任务予以奖励。同时,笔者也定期向家长“汇报情况”,让家长也知道,教师在跟进。这也是在提醒家长要留意学生的动向。表格本身没有批评,甚至小王还因为进步而受到表扬。因此,家长会更重视和关注学生的言行,给予正确的引导。“问题学生”的问题,首先要让家长的正视、重视,然后与家长协商,配合教师的工作。这个过程,必须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帮助是有心的、有爱的、有力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必然因素。

四、给“问题学生”家长成长的台阶

世界有一个不解之谜:究竟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而教师也有一个千古难题:对待“问题学生”,我们是等他做好了进行表扬,还是先表扬促进他做好呢?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他们的亮点难于发掘,有时候即使等到了,也可能是昙花一现。而对于他们的家长来说,可能就更难发掘自家孩子的亮点了。正因如此,我们就要制造机会让学生做好,并指引他们的家长,促成家长正面管教。

案例三:

某天,小谭对校外街道破口大骂,结果路人到学校投诉。找到肇事者以后,小谭第一反应是避重就轻:小许也有同样的行为。于是,我们约见家长、登门道歉、取消“文明班”等常规操作悉数落地。到此为止,我们基本履行了教育责任。虽然学生知错,但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约见家长的时候,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着小谭就是一顿臭骂。家长也承认,平时自己比较暴躁。这可以看出,小谭的家长是“打者爱也型”的家长。那么,要学生改变,我们首先要引导家长改变。

在小谭违纪后,笔者制造机会给他做“社会服务员”。小谭完成得很出色。为此,笔者特地给小谭的家长发了信息,表扬了小谭,并要求家长回家一定要肯定小谭知错能改的表现。周一,小谭在全校面前被笔者采访,一方面,肯定了他的行为,另一方面,笔者也问小谭本周的其余表现。小谭主动承认了自己表现的不足。对于小谭从开始的不愿意承认到愿意承认,笔者给予他正确的引导教育,并表扬了他。就这样,循循善诱的教育让他感受为人处世之道。小谭对笔者也是非常感激。往后的见面,小谭总是主动且有礼貌地向笔者问好。这让人完全忘记他曾经骂脏话的举动。

简单的批评和讲道理可能对学生作用不大,由于学生没有实际体验,不知什么是好,怎样做才是好,做好了有什么好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同时也引导家长,让家长也体验一下如何处理问题才是专业的。这种正面教育的方法,我们需要一步步地通過行动,指引家长们效仿。

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沟通是我们其中的一项技能。新时代教师更要具备全方位的沟通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清楚:

1.班主任工作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独立思想的人,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建立威信是首要的。

2.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沟通渠道是把“双刃剑”,我们要懂得利用舆论和控制舆论。

3.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我们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因为提供正面教育的方法最能体现我们的专业性。

4.除了突发事件,每次和家长沟通,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的仗”。而且要明确沟通目标和希望取得的沟通效果,以及希望家长怎样跟进。目标指向一定要明确,不可泛泛而谈。

参考文献:

[1](美)简·尼尔森(Jane Nelsen)正面管教[M].玉冰,译.京华出版社,2009.

[2]彭兴顺,蔡润圃.问题学生教育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陈小凤

猜你喜欢
有效沟通问题学生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