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慢综艺的成功与困境
——以《向往的生活》为例

2021-11-21 01:55罗庆文
新闻前哨 2021年1期
关键词:向往的生活何炅黄磊

◎罗庆文

一、慢综艺发展概况

2017 年以前,国内综艺模式较为固定,几乎都是以快节奏、强对抗的“快综艺”为主。直到2017 年,“慢综艺”横空出世,其不同于以往分组对抗、游戏通关等节目形式。 而是另辟蹊径地将节目嘉宾安排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给予嘉宾一个方向性目标,让他们较为自由的去录制发挥,以求达到相对真实自然的节目效果。

“慢综艺”通过不断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原先由“快综艺”及比赛性质的“音乐综艺”分食国内综艺市场的局面,成为国内综艺市场的支柱之一。 但随着“慢综艺”的井喷式发展,抄袭、同质化严重、情节平淡缺乏吸引力等各类问题开始层出不穷。 《向往的生活》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慢综艺”节目,其经历并见证了国内“慢综艺”发展史。后文,笔者将以《向往的生活》为具体案例,从其节目形式、节目内容、成员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以期得到“慢综艺”的成功原因和其当下所面临的困境。

二、慢综艺成功要素

(一)契合市场发展需求

国内“慢综艺”首现于2017 年,当时正处于观众对一味追求对抗、设置闯关环节的“快综艺”节目产生审美疲劳之时,形式新颖、追求宽松环境,贴近受众生活的“慢综艺”天然吸引了大批观众。

2017 年初,《向往的生活》开始播出,当时“快综艺”竞技类真人秀的头部节目《奔跑吧兄弟》已显露疲态,口碑也有所下滑。其由于人员变动、模式僵化,受众产生审美疲劳等因素,第五季豆瓣评分由第一季的7.5 分下滑到5.8 分。 “快综艺”节目陷入发展瓶颈,而且当时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人们无时无刻不想要逃离钢筋与水泥构成的城市。观众开始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田园生活。这时,《向往的生活》应运而生。 该节目的核心主旨满足了当时观众的内心需求,场景搭建也符合观众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一个农家小院,院里“鸡飞狗跳”,几亩瓜田水塘,闲时与三五至交好友彻夜长谈,这样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使得该节目很快就吸引了大量受众。由于节目很好的填补了当时国内综艺市场空白,契合了市场发展需求,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也为“慢综艺”进入国内综艺市场拉开了序幕。

(二)生活化场景及

如果说前文描述的那副“世外桃源”成功的吸引了观众开始关注节目, 那么浓重的烟火气息则是留住每一位观众的致胜法宝。 “黄磊搭着毛巾,汗如雨下的在灶台边挥舞着锅铲”、“彭昱畅坐在灶口生火扇风, 吹了一鼻子灰”、“何炅戴着草帽下地干活”, 这一幕幕接地气儿的画面就是每个80、90 后观众记忆中的家乡。 而且节目中时常还会有一些朋友,也就是其他明星嘉宾前来做客点菜。而他们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嘉宾的菜单, 都需要靠他们四人自种自收各种作物以及农副产品来进行购买。 这样一种接地气的节目形式,以及节目中不断出现的“小h(小狗)、小o(小狗)、点点(山羊)”等多个宠物为受众构建出了一副温馨和谐农家田园生活画卷。

“慢综艺”通常都会为每位主嘉宾构建出符合其人设的专属MG 动画特效和BGM, 而呆萌可爱的MG 动画特效也是其吸粉的一大绝招。在《向往的生活》中,每次彭昱畅开始进行砍柴等体力工作时, 就会播放专属于他的MG 动画特效以及BGM《权御天下》,这样不仅能加深受众印象,还能给受众带来一定的代入感。

生活化的场景加上呆萌可爱的卡通特效, 几乎成为了每一部“慢综艺”的标配,这也是“慢综艺”吸引受众,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

(三)标签化的固定成员

“慢综艺”节目中的每位固定成员都会有自己的人设标签,以此加强观众感官体验,更好的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以《向往的生活》中的固定成员为例,他们分别是黄磊、何炅、刘宪华及后续加入的彭昱畅。这几位固定嘉宾在参加节目前就已经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一定的人物印象, 也就是所谓的明星人设。特别是黄磊和何炅两位前辈。黄磊此前通过其它综艺节目已经为观众留下了 “神算子”、“黄小厨”等个性标签,所以他在《向往的生活》中主要承担“大厨”、“生活百事通”以及“人生导师”等角色。 何炅待人接物则一向亲和友善,且对晚辈嘉宾十分照顾,其作为主持人,串联节目的能力更是毋庸置疑。所以,每当新嘉宾来到蘑菇屋做客时,总是由何炅带着嘉宾做农活,熟悉节目。 而刘宪华和彭昱畅两个年轻人则成为了蘑菇屋的劳动担当和节目笑点制造者,其中刘宪华由于对国内文化不太熟悉,在与嘉宾沟通互动时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画面, 给观众一种家里傻儿子的感觉;彭昱畅则一脸呆萌。 对工作劳动总是勤勤恳恳的完成,时不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这四位嘉宾在蘑菇屋的生活和观众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 黄磊代表着家庭中的“严父”形象,何炅则是类似于“慈母”的角色,刘宪华和彭昱畅就是家里的两个“熊孩子”。这样,观众会对节目产生潜意识的熟悉感, 并将自身代入到蘑菇屋与之相对应的人物角色中。

“慢综艺”就是通过为固定嘉宾们打造人设标签,让受众对其产生认同,甚至将自己代入其中,以此产生对“慢综艺”节目中所描述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发受众共鸣,这也是每一档成功综艺节目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慢综艺发展困境

“慢综艺”利用其新颖的视听体验以及其治愈心灵的场景画面,使观众从内心和潜意识上对其产生认同,从而积累了大批粘性较高的粉丝, 成为国内综艺市场的支柱之一。“慢综艺” 的风潮席卷全网, 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开始暴露,“慢综艺”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慢综艺”所遇到的困境。

(一)节目形式与内容出现同质化

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以及成功, 随之而来的一定是跟风模仿,更有甚者,直接抄袭照搬,这在国内综艺市场也是屡见不鲜。 《向往的生活》 刚刚大火,《中餐厅》、《亲爱的客栈》等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节目便开始一一登场。 从零到一,是一种创新和突破,但从一到一百,却只是一种简单的内容重复, 这种重复只会不断的消磨观众的兴趣与耐心。且“慢综艺”本就不是以情节和趣味性见长,而是通过情感共鸣打动观众,但随着同质化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多,观众对此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导致“慢综艺”节目口碑出现断崖式下跌。

(二)节目情节平淡,缺乏市场竞争力

“慢综艺”从其出现在国内综艺市场中时,便存在着一个无可避免的短板,即整个节目情节太过平铺直叙,缺乏矛盾点与戏剧冲突,从而显得内容太过单一重复。 而这个短板虽显而易见却难以处理,因为它是与整个节目主旨相辅相成的。 节目开播之初,“慢综艺”可以通过明星效应及平台流量加持,在首期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但由于节目整体情节平淡,缺乏后续吸引力,后期节目的收视率却反降不升。通过各大“慢综艺”的节目收视率数据就可以看出其当前所面临的收视尴尬,表明受众已经开始对“慢综艺”出现审美疲劳。

虽说在“慢综艺”刚刚兴起之时,打了“快综艺”一个措手不及。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慢综艺”的市场竞争力相比于“快综艺”还是略有不足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数据进行直观感受,即使是口碑与收视率处于“慢综艺”头部地位的《向往的生活》, 其在收视率与豆瓣评分上也逊色于 “快综艺”节目之一的《极限挑战》。 这两个综艺节目,几乎可以代表“慢综艺”和“快综艺”的各自特色。 《极限挑战》最令观众称道的便是出人意料的节目情节和丰富的游戏设计, 其每一期节目都会带给观众新奇的体验和意外的惊喜, 这也恰恰是几乎所有“慢综艺”都非常缺乏的一点。

(三)节目过于依赖明星效应

“慢综艺”由于缺乏情节冲突及趣味性,其通常以明星自身的流量或特质吸引观众。以《向往的生活》为例,其打着生活服务纪实类节目的旗号,但真正内核却是以黄磊厨艺、何炅高情商、彭昱畅饭量等明星自身特质为节目主打卖点。除了固定嘉宾,《向往的生活》每期会请到其他明星嘉宾,而当期节目的质量及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期明星嘉宾们的表现。

过于依赖明星效应会导致节目口碑极易出现反转,《向往的生活》被粉丝称为最下饭综艺节目,但同样也会受到网民无情炮轰,节目中频频出现“节目互动太尬、缺乏笑点”、“节目嘉宾没意思,只是来镀金混脸熟的”等热点弹幕正说明了这一点。

结语

“慢综艺”作为一种新兴的综艺节目形式,有别于其它重视对抗,以竞赛、晋级为游戏规则的综艺节目,它主打的是节目内涵和人文情怀,这也是“慢综艺”能迅速占领国内综艺市场的重大因素。但是,任何东西一旦泛滥便会一文不值。“慢综艺”想要长久持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需要在坚持初心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即坚持正面向上的节目主题,最好是能对当下观众普遍关注和面临的社会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同时在节目的呈现方式和节目的人员构成上下功夫,争取走出藩篱。 做到既能给观众温馨舒适的体验,又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 还要符合当下年轻受众的审美观念。 只有如此,“慢综艺”才能真正独树一帜,与其它类型的综艺节目分庭抗礼,而不是成为昙花一现般的存在。

猜你喜欢
向往的生活何炅黄磊
浅析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本土化回归
浅析“慢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
符号聚合理论视野下《向往的生活》的价值取向构建研究
黄磊:我的“麻烦”来得刚刚好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何炅 辞职北外
何炅“吃空饷”错在哪?
我们都是瘦子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