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1-11-21 22:20马传奇
运动精品 2021年4期
关键词:纲要体育教师规划

马传奇

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马传奇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参照,分析大学公共体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在新时期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围绕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体制下降的问题与缺乏体育锻炼不无关系,建议大学做好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以高水平的体育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为了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党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颁布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应该将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中,普及和推广全民健康生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高校体育作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应该积极落实相关精神,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来强健体魄,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借助相关研究,可以明确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国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概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6年10月印发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内,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总的行动纲领,应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为基础原则,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应该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着手,将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作为重点,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1]。

2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在新时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在实施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明确:首先,大学体育是大学实现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加纳可能给的一种重要手段,(不通顺)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积极因素;其次,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以及意志品质的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2];然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体育才能,促进其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时期,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学公共体育应该做好教学改革工作,更好的迎合《纲要》的要求,以促进大学生健康作为终极目标,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还应该发挥出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带动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改善大学生以及民众的体制健康水平,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3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公共体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对体育学科的不重视,目标不清晰

体育学科同时具备了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有着良好的社会价值。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管理层缺乏对于体育学科的重视,将其看做一种无关紧要的课程,没有能够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角度去认识,课程内容设置偏少、基础设施薄弱,同时也使得公共体育教学中缺乏清晰明确的目标[3],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是按照教材或者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随意性较大,而且为了省事,还存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一堂课的人数超过60人,甚至个别学校超过100人。另外,在体育教学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没有认真执行相关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3.2 教学内容、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

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教学观念落后,很多体育教师对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能够及时对自身的体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观念的滞后严重阻碍了体育的发展[4];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受教师技能水平、授课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一味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没有能够对一些新式教学方法进行应用,忽视了对学生意志的磨炼;三是教学内容陈旧,不少学校使用的都是好几年前的教材,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死板,无法很好的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兴趣不高。

3.3 评价方法单一、不科学,缺少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价值进行研究的过程,对于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一般是由学生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来为教师打分,采用的是与其他课程教师同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没有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特点,评价方法单一且不够科学,缺乏多元评价,没有以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单纯的对照体育考试的成绩,忽视了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导致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高[5]。

3.4 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博士太少,限制了大学体育的科研水平

很多高校在开展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体育教师队伍在专业学历以及知识结构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一是专业体育教师很多都是在运动技术模式下培养起来的,本身虽然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体育教学的效果并不能得到保障;二是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或者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存在专业水平低、教学效果差的情况[6];三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高职高专毕业生为主,本科毕业生少,研究生和博士硕士更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体育的科研水平受到了很大限制,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得不到有效应用,体育教学的效果无法保障。

3.5 硬件设施与体育事故保障体系缺少教师怕担责任

在不少高校中,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体育工作管理体系,导致体育工作在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来,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体育硬件设施缺失或者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不仅没有制定宏观管理目标,也没有形成微观管理意识,在系列化、制度化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7],加上体育事故保障体系的缺失,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害怕担责任,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4 “健康中国2030"引领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4.1 健全管理机制,要落实学校领导与教育主管部门责任、认真学习健康中国2030纲要、将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大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通过对相关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纲要》精神的贯彻和落实[8]。从高校的角度,在实施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大学生的体育诉求,对于一些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等,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对项目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提升大学生的专项体育知识与技能,如篮球运动的场地与裁判规则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应该对学校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和落实,确保学校可以将体育相关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强化认识,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9]。

4.2 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使命、精心设计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高校应该推动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创新,一是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围绕《纲要》的要求来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二是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体育项目进行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三是应该推动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关注生活实践等方式[10],激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兴趣;四是应该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中长跑项目虽然不受学生喜欢,但是其本身具备极高的健身价值,而且可操作性强,可以设置为必修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强化训练达到相关标准;而为了满足大学生自我锻炼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设置一些具备时尚性的休闲课程,如轮滑、街舞、自由搏击等,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11]。

4.3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强化体育健康理论知识渗透、提高师生以健康优先的课程改革观念,增强师生健康意识

依照《纲要》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高校应该在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管喜好,设置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借助课堂教学评价+身体素质评价+项目技能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来保证评价的效果,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等真实的体现出来。同时,应该关注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渗透,向学生传授运动生理学、运动养生学、运动保健学等学科知识,确保大学生能够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增强其健康意识[12]。

4.4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高校科研水平

高校应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健康”主线,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选择时,强调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体育本质的回归,明确体育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脱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13],引导教师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体育教师本身也应该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大胆实践、勇敢创新,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通过不断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形成成熟的教学风格,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服务。

4.5 增加健康教育设施的投入,健全体育事故保障体系机制

高校在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增加健康教育设施的投入,对体育事故保障体系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一方面,借助教育设施的采购和更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体育锻炼环境,同时也能够很好的顺应体育健康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体育事故保障体系机制的健全,可以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有效减少和避免运动伤害[14]。

4.6 关注课程思政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在开展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以健康教育为支撑,引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提要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得其能够从思想层面充分认识到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健康体育教学活动,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实现心理素质、自信心等的提升。

5 结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使得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保证教学改革的效果,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确立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真正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赵厚安,张娟辉,罗智敏.“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新疆全民健身管理机制中阻碍因素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20(1):20-23.

[2]白光.健康中国视域下的中国大学生公共体育“互联网+”综合教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2):12-13.

[3]成庆栋,庞杜海.“健康中国”视野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内江科技,2019,40(11):98-99.

[4]潘宁,宋忠良.“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程的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8):90-92.

[5]柴华.“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8):109-111.

[6]薛龙,刘训.“互联网+”与“健康中国”视域下社区体育公共健康平台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9,41(4):71-74.

[7]李锋,赵琴,韦光辉.“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4):159-161.

[8]刘敬行.专项体育课: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视角[J].科技风,2019(33):68-69.

[9]陈静.《“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1):53-56.

[10]冯汉哲,张振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中学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8(10):35-36.

[11]付海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8):48-49.

[12]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5-10.

[13]余丙炎,孟祥武.皖北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6):116-120.

[14]安庆标,赵雪梅,余丙炎.我国体育产业与健康服务业联动发展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6):110-114.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Healthy China 2030"Initiative

MA Chuanq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12, Sichuan, China)

内江师范学院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育教育”(项目编号:YLZY201912)。

马传奇(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纲要体育教师规划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