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余映潮、王君《我的叔叔于勒》课例分析

2021-11-21 19:47
读与写 2021年19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王君于勒

夏 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00)

《我的叔叔于勒》借助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薄情寡义、唯利是图,也展现了若瑟夫对亲情、人生、社会的认识。本文精选黄厚江、余映潮、王君三位名师,通过分析比较名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一步追问小说这种体裁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黄厚江老师以小说的“情节”为踏板,展开教学活动。首先以“于勒”为线索,概括故事内容,初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表面的主题:亲情<金钱;接着,以人物为主线,区分故事与小说的不同,指出情节是故事的发展过程,梳理小说情节;随后,抓住细节,分析事件因果,体会菲利普夫妇、于勒、“我”的性格特点;最后,加入小说删减的首尾,探究“我”长大之后会怎样,进一步挖掘“即使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善良永存”的主题。黄老师由浅入深,深挖主题,既让学生学生知道文章作为“故事”讲了什么,也让学生知道文章作为“小说”所表达的意图。

余映潮老师把小说主题定位为一篇写亲情、金钱以及金钱与人的文章,课文成为学习和训练阅读方法的媒介。采用板块式教学,搭建知识框架,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小说的技能。整个课堂以任务为驱动,设置两个讨论的大话题,引导学生从叙事技巧、欣赏角度、描写手法等方面体会小说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

王君老师把这篇课文定为主题型文本,以文本解读、理解小说的主题为教学重点,带领学生咬文嚼字深入内核,多角度的对文本进行解读。王君老师首先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话概括故事情节;接着,抓住主要矛盾,关于这封书信,为什么菲利普夫妇把它供在家里的神坛十年?紧接着,进一步追问,“我”为何不讲话了?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关于什么和什么的故事,意在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王老师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质疑解难,挖掘成因,沉入语言,冲击学生的常规思维,留下开放式的思考,给学生自己理解的空间。

每一篇小说都有自己的文本体式,他的独特之处与与独特价值正是我们要读这篇小说、教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1]学习小说不仅要关注小说的内容,更要关注小说的写法。《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明白菲利普夫妇的刻薄、虚伪、于勒的可怜、“我”的善良,也能够初步理解小说揭露的金钱至上的社会,但是这些都是学生把这篇文章作为故事阅读可以获得的,而不是作为小说。

2.教学方法

福斯特认为“小说家的职责就是把发源于内心深处的隐秘生活揭露出来”,包括“一些纯粹的激情,即梦想,愉快,悲痛,以及碍于礼貌或者羞耻而不变说出口的自信活动”[2]故而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三位教师有意识的区分小说和故事的不同,抓住小说的叙述视角、表现手法等,从自身理念出发选择教法,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带领学生体会“这一篇”小说的主旨,同时,学会如何阅读一篇小说。

2.1 巧设台阶,层层深入。三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善于抓住细节,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沉入语言,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黄厚江老师以情节为踏板,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表象深入本质,引领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即使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善良依然永存。王君老师打破常规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文本特质选择教学方法,从人物到情节,再到主题探究,以矛盾为抓手,剥丝抽茧,深挖主旨,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菲利普夫妇和“我”的行为。

2.2 任务驱动,以生为本。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3]余老师以任务为驱动,围绕主问题,以生为本,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这种“主问题”式的讨论,主题集中,目标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此外,板块式的教学模式,有层次有梯度,由浅入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够理解这一篇小说中塑造的菲利普、“我”、于勒叔叔、船长等人物的鲜明性格,也能够看到为达到主题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技巧、视角、手法等,从而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小说。

2.3 架构桥梁,学习学法。黄厚江老师在开篇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接着以“情节”为抓手,层层推进,逐步理解小说的发展脉络、人物形象、主题。既有小说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有小说写作技巧的指导。并且为学生提供小说删减之前的内容,带领学生再探人性与金钱的关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善良永存的主题。小说不同于故事,具有自己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技巧,小说的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阅读小说,而不是故事。黄厚江老师注重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使学生明白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不仅了解了“这一篇”的内容,更学会了“这一体”的阅读,既重视方法的指导,也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3.结语

小说是虚构的,作者通过虚构来表现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的思想,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4]不管是哪一种阅读角度、途径或方法,都不会适用于所有小说,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常读常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欣赏“这一篇”小说的独特魅力,进而学会阅读小说,享受阅读小说的乐趣,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王君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芦芽又短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漂流记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