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急救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优化研究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2021-11-22 02:29薛雨蒙閤爱明杨文革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案例教学法

薛雨蒙 閤爱明 杨文革*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2.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娱乐活动的要求也呈现出多样性。户外运动因其具有健身性和趣味性受到广大运动爱好者的追捧。大学生是新鲜事物的主要接收者和传播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这项运动。但是因为缺乏专业训练、保护措施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生户外运动事故频发。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可知[1],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有过1次受伤经历的占21%,有过2次受伤经历的人数占11%,有过3次及以上受伤经历的占4%,总受伤人数达36%。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大学生在户外运动受伤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为了尽可能减少户外运动中大学生可能受到的伤害,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救能力。因此,在高校开设户外急救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户外急救在高校开展的现状

目前,高校对校园的安全工作主要集中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方面,并未对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给予足够重视。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与户外急救相关的课程并创立了社团组织,如户外急救与野外避险课程,中国人民大学自由人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和中国地质大学大地社等。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与培训,社团提供专业的知识保障,学生均能够掌握心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急性外伤的包扎固定、伤员搬运、中毒的急救等正确的户外急救技能,从而加强学生户外急救与避险的意识,增强学生应对户外风险和自救互助的能力。该研究拟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设的户外急救课程进行优化分析,旨在为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

2 户外急救课程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现代急救学理论认为,“黄金救护时间”为病人心跳或者呼吸骤停的前4min。要想掌握户外急救技能,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急救意识,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掌握急救技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户外运动氛围浓厚,户外急救课程开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程针对户外运动受伤案例,旨在普及基础户外急救知识,教授基本急救技能。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安全防范知识,将安全防范知识与学科内容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拓展户外安全防范知识的内容,使学生自发地重视户外安全问题。真正做到安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户外急救与野外避险的技能。该课程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安排理论教学环节8学时,实训教学环节24学时。

2.2 课程的设计理念

首先,转变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从理论、实践课程分离转变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户外运动时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开展学习,营造体验式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急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第三,课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应用,针对学生急救操作手法的正确性、操作程序的规范性和操作动作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2]。

2.3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该课程的重点是掌握户外急救的原则和方法,正确对伤者进行评估。难点为综合急救技能的应用。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学内容适当调整,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专属术语的解释,通过引入急救案例,与实际问题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多项知识与技能整合,学生在熟练掌握单项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模拟实训,对多项操作技能灵活运用。

3 户外急救课程教学方法

3.1 体验式教学法

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体验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户外急救的基本技能讲授完成后,利用心肺复苏模型人、呼吸膜等教学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规范操作技术,掌握操作要领。课堂教学完成后安排学生参与野外实践课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户外运动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风险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户外急救的应急能力与操作技能。

3.2 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急救技能的训练中,传统的实训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情景模拟教学的引入使急救技能实训更贴近实际应用。设定一些真实典型的户外急救场景,如伤口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学生分别扮演伤者和急救人员,模拟急救现场,展现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各类场景中相互交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抢救过程中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与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提高了急救的意识和现场应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实现户外急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的有机、完美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广普及现场急救知识。

3.3 案例教学法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典型的户外急救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融入解决户外急救问题的过程中。例如,学习创伤内容的时候,用不同的案例帮助学生辨别开放性创伤和闭合性创伤,学生根据创伤的类型分组讨论如何开展现场急救,帮助学生回顾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技术[3]。对于开放性创伤的案例,学生根据症状判断伤者出血的原因,如毛细血管破裂、静脉破裂、动脉破裂,并采取相应的止血和包扎方法。对于闭合性创伤,现场判断比较困难,需根据经验判断,如挫伤、扭伤、关节脱位和闭合型骨折等,采取相应的固定和搬运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众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急救思维十分有益。

3.4 翻转课堂

将毒蛇及昆虫咬伤、溺水、中暑、昏厥、自然灾害等难度不高的理论知识章节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该章节并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如“蛇蝎咬伤的处理方法”“如何帮助中暑患者降低体温”“触电、雷击的急救处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和避险逃生的办法”等。学生课前尝试解答这些问题。课堂上教师不再对此内容做系统讲解,而是以讨论互动的形式来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翻转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4]。

3.5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文字、动画和图像相结合,通过直接、形象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急救理论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效地提升急救技能训练课堂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快速掌握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操作中的要点和难点较多,在课外引入在线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学习通、慕课等平台录制视频,帮助学生回顾课堂上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后了解自己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学习中的疑问与教师进行交流,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是教学交互的过程[5]。

3.6 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中,既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因此中国地质大学体育部构建了系统化的急救知识教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贯穿于户外急救全过程,既规范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定位,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魅力,消除自身生活中的负能量,这也是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6]。

4 结语

户外急救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户外急救现状、急救原则、急救的生理学基础、创伤救护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技术,户外运动事故案例分析,水生物、毒蛇、昆虫咬伤处理方法,户外求救方法和手段,中暑、溺水、昏厥处理,地震、雷击等自然灾害的处理。创伤救护四项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是重点章节,学生根据教学重点及难点分别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学习,再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实训。

户外急救与避险课程将急救教学纳入教学计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推动了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的质量与效率,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培养学生自救、互救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而通过学生向周围的家人、朋友传播户外急救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思政教育融入户外急救课程,规范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地位,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综合性体育人才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案例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样板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冬季户外运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