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分析

2021-11-22 08:12谷丽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育人思政

文/谷丽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德才兼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已经与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同等重要,这些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学工作必须重视的内容。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也要努力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其中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体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领域。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体现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改革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校就业工作一直以来就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工作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寻求突破的重要工作,具体思路就是要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体现思政元素,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

(一)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教育部对高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办学要求。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就业,相关专业和组织机构的调整也应围绕就业展开,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水平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评价指标。教育部在200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各项工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指导课程更不能置身其外,课程思政改革可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水平,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针的必然要求[2]。

(二)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人才就业是以“双向选择”形式为主,社会用人单位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用人的标准和要求,其中对人才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要求也十分明确,要求求职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并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外,价值观引领与协作精神培养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改革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民族文化自信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客观要求。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

结合教育部“打造金课”“双万计划”“三全育人”等“大思政”格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从教学定位、育人导向、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就业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提高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3]。

(一)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教学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仍普遍存在就业指导课程空缺或不完整等问题,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高校必须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理念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传授学生足以应对就业求职和自我提升的岗位技能,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观念[4]。

1.保持课程体系的连贯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应该仅仅在毕业季开设,而应该是一个贯穿学生大学时期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应涵盖招生、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就业辅导、毕业择业、就业跟踪等多个环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应在每个学期以不同的侧重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立足于校企合作产业融合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基础课、专业课和活动课不同,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带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以现场实操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岗位职能及职业规划的认识。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来选择优秀人才,与学校合作,构建符合自身企业文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吸引人才去企业提前就业的目的。

3.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课应“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工作。在宏观上做到全面实施就业指导教育不留死角,微观上也要考虑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要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思政部门、教辅部门联合开展,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建设思政与专业相结合的综合课程矩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需求。

(二)以职业价值观引领为育人导向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完善,让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导向作用。着重在“知识与技能”“流程与方法”“价值观引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以更加契合学生就业的重点、难点问题。

1.知识与技能更加贴近实际岗位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是理论性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引导学生认识到行业现状和企业文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思政元素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到工作要脚踏实地,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运用案例指出档案作假、文凭作假等弄虚作假行为的危害。

2.流程与方法更注重个性化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以科学的手段来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兴趣引导,引入MBTI性格分析等职业生涯训练手段,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和行业情况,并结合国家的劳务聘用制度,实现价值观的个性化引领。要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职业认识,通过课程思政元素渗透让他们认识到“工作没有优劣之分”“不能盲目追求高薪”“行行出状元”。

3.价值观引领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文化自信;教师可以通过经验分享、访谈对话、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宣传党和国家急需岗位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和新铁人精神,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防风护沙、水资源治理、特岗教师、乡村教师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三)以增加育人实效性改进教学方法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为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学生面对好似与自己无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只能机械配合,结果自然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别提育人效果了。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保持高度统一,通过引入新技术和丰富课堂气氛等方式来提高育人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高校日常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其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最为先进和有效。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收集学生的就业信息,如投递简历情况、面试预约情况、就业咨询情况等,利用这些数据,使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例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简历投递目标来分析他们的就业意愿,然后在课上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有效引导,解决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面试预约多但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面试练习,在各种情境下模拟面试问答环节,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面试成功率;对于已经收到若干分就业机会但还没有做最终决定的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拟录用公司的情况,为学生的综合考虑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总之,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结语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实现学校到社会生活的转变,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用人才,这些都是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的教学目标。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严格把握“打造金课”“双万计划”“三全育人”的教学格局,积极探索思政元素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