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本科为路径研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2021-11-22 08:12林少伟刘艳文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养老实训技能

文/林少伟 刘艳文

根据《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于2035年至2050年之间达到高峰。据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培养满足老年人群体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学历层次主要以高职层次为主体。高职院校应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打造职业本科层次的为老年服务人才,为养老行业未来发展输送具备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保健、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养老相关的政策法规,并能够胜任为老服务工作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才能适应当前养老行业的就业需求。

一、当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显示,2020年实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达到600万人的目标。按照国际公认标准计算,我国需要大约1000万人的护理人员,但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养老机构人员不到60万人,持证上岗人员不足10万人,护理人才缺口高达900多万人,我国的养老人才的供给予就业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1]。同时,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更是少数,再加上相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我国现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每年培养的养老专业学生数量也不足,导致养老行业人才缺口极大,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一)人才培养垂直通道不畅

我国大多数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各个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与实践阶段。目前我国该专业一般都是中职、高职教育,只有个别民办独立学院设有本科的相关联专业。学生完成专科学历的专业学习后,缺乏直接对应的本科层次的垂直上升通道。

(二)专业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不紧密

目前,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的高职院校主要分为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医学院校注重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及护理相关技能的培养,而非医学专业院校则侧重于服务和管理的相关技能。但在养老机构中,往往需要综合性的专业技能,既需要掌握老年医学相关的医学基础,也要具备从事一线照护和内部管理的能力。由于院校培养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在毕业后掌握的技能不同,导致进入到养老企业和机构里找不到角色定位,从而脱离了实际。

(三)专业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从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教师,大多是从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社会工作学等其他专业转型而来。这些教师缺乏养老专业实践经历和养老机构从业经历,养老服务相关技能并不熟练,教导学生多侧重于理论,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2]。而且聘请的校外养老专家,能够提供教学的课时有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实训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设备大多为都是固定的场景模式,所能提供的实训条件有限,难以提供丰富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实际工作场景。同时,随着大量新型智能健康服务设备进入养老领域,现有实训器材的配备与养老行业的实际设备情况相差较大,实训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职业本科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相较于现有高职、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本科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坚持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并重,以符合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养老行业就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学历层次的提升,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和大众的专业认同感。

(一)定位于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层次性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下,老年人需要生活照料、心理支持、健康管理和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呈现出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等特点,其需求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型,由物质保障型向服务型、精神文化型转型。而目前全国各类养老专业服务人员不足60万人,尤其是老年照护及康复、心理、营养、健康管理等骨干技能人才尤为紧缺,无法应对未来老年人对智慧养老、安宁服务、心理支持、医养康养服务等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从调查数据来看,针对半自理、失智失能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主流项目。养老行业也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把人性和亲情作为服务品牌,以优质化服务占领市场[3]。

(二)定位于懂管理、会沟通的养老服务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国家部委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同时,教育部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老年活动组织策划能力、老年基础护理能力、老年生活照护能力、老年心理护理能力、老年健康管理能力、老年康复护理能力、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能力需求较大。并且,企业对毕业生需具备的各项通用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方面,尤其对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孝道仁爱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自主学习能力和耐压抗挫能力等需求较高,所以懂技术技能的高层次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了迫切的需要。

(三)定位于满足智能物联时代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当前,养老产业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赋予养老产品创新,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及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大量运用到老年人生活中,注重高科技、智能技术的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力度在不断加大。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快速培养智慧养老人才,以适应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要求,“物业+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涵盖居家、社区、机构等多种养老形式的“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对智慧养老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重经验、轻智能”“重操作、轻服务”等问题,才能有效满足智慧养老人才培养需求。

三、职业本科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职业本科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层次,应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寻求特色优势,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面向社会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核心方法,本科层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国家经济、学校所属区域及养老产业结构融合在一起,积极研究区域乃至全国养老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与全国、省及市域养老行业协会合作,从而精确把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把企业亟需的,既能满足传统养老照护也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既是掌握一线护照技能也是会机构运营管理、既是熟悉养老服务行业法规标准也是明晰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从学校到机构的无缝对接。打造有别于现有高职、中职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本科层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未来养老行业领军人和开拓者,让养老产业脱离低层次徘徊的桎梏,真正成为新兴朝阳产业。

(二)打造优质师资,夯实坚实基础

师资队伍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对于本科层次的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教学队伍,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即以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为导向,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塑造和培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积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到社会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行业实践,并考取养老服务技能证书,使教师真正成为既懂教学又懂行业发展形势的行家里手。院校在企业对接、教学安排、资源支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请进来”,即通过与绿城、无锡九如城、南京朗诗常青藤等一线养老机构合作,开办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产业教授等,柔性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线高品质的教学,以弥补现有校内教学不足。

(三)加强实训条件,提供优质保障

职业本科层次的老年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养老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操技能。院校要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养老服务类1+X职业技能证书,同时还要提供高水平的校内实训条件。要对标当前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不同场景,布置与实际更加贴切的校内实训环境。同时,可根据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品快速发展的实际,筹建智慧养老类虚拟仿真实训室,把智能终端设备和实训场景“虚化”到校内实训室中,让学生在校内学习中熟悉并掌握当前养老行业高端的技术设备。

猜你喜欢
养老实训技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养生不是养老
秣马厉兵强技能
养老更无忧了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