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2021-11-22 08:12刘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就业率双创岗位

文/刘帅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实现了量的突破。如今,各地都显示出用就业率衡量就业质量的趋势。但是就业率是否能完全代表就业质量,显然是不可能的。随着就业观、择业观的多元化、研究视角的多面化和影响就业因素的多样化,对就业质量的分析与研究应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推进更高质量就业的指示,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应更加严谨、合理、科学,应用规范的评量体系来评价,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1]。

一、“双创”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在“双创”背景下,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充分涌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通过自主创业,创新产业来增加就业岗位的案例比比皆是,解决了大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就业率并不能控制就业质量,构建起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构筑科学的高等教育对接模式

从大学扩招至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全国大学生的总量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高校教育资源在不断向社会开放,继而向大学普及化教育发展。高校在为国家、社会培养大批量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方面起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迈入新时期、进入新阶段,大学生人数的突增与就业岗位的缺乏形成了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能够保障大学生就业,如何能够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高校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对接。伴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新的就业问题凸显、就业矛盾激化、就业形势紧张,如何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有效保障大学生就业,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就业的监测和质量评价。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以及作出相应的质量评价,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市场,基于社会需求,基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社会人才的直接需求,社会需要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否则,学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将面临毕业即是失业的困境[3]。

(二)提供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

从统包统配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就业,国家的就业制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就业制度的变革在改变以往就业形势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难度。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同个体择业、就业的态度、理念不同,在岗位选择上会有很大偏差。从社会角度讲,是从自身的需求来招聘人才。那么,在就业人数体量大、就业观差异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具体情况下,高等院校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就业、高质量就业责任颇重。建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来指导学生就业,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是当前提升和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方式和路径。收集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和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倾向的调查,找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规律和对就业的一般态度,构建有效的评级体系,在合理评价、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指导等服务[4]。

(三)推进大学生积极就业,创建可持续地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导向和根本遵循。《方案》就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维”顽瘴痼疾,提出了5个方面22项任务。当前阶段,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密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才能推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从教育评价到就业质量评级是一个纵向过程,通过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发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指导与服务,学生就业有保障、就业有质量,高等教育的开办才有意义,才能更好、更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定的评价指标

如何才能有效地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或指标是什么。现阶段,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一)就业的充分性

直观地讲,就业充分性就是就业率。就业率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人数。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就业人数除以总人数。其中就业的统计口径包含自主创业、选择就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留学等。虽然,许多大学在就业率比拼中或多或少地掺假、掺水,但无论如何,就业率都将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收入的综合水平

收入不仅指获得工资的高低,还在于工作的时间是否对等,收入的综合水平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岗位的具体情况和工作人员对岗位的满意度,以及就业的质量。一般而言,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的第一考虑的即是薪资待遇(包含所有)问题,如果某个工作岗位给的薪资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也就说明以自身目前的水平可能还未达到高薪资工作的要求,这也反映了就业质量的高低区别[5]。但收入的高低并不能一概而论,还应考虑地域因素、时间因素和单位因素,因为地域的差异,薪资会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南北方。时间因素关键在于工作时长,收入与工作时间是密切相关的,工作时间的长短必须与工资酬金成正比,不能一概而论。还有不同单位的差异性,有的单位比较注重人才储备与培养,支出的工资也相对会高,但整体差异不会太大。总的而言,收入的综合水平能够反映出就业的质量,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作为参考。

(三)就业的适配度

就业的适配度体现在专业吻合度、期望值贴合度和工作满意度三个方面,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就业质量情况。专业吻合度即在大学教育中所学的专业是否与自身工作的内容相一致,专业吻合度越高越能体现出学校对该专业投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使自身在岗位上发挥其专业的优势。期望值贴合度即所从事的工作是否贴合自身前期的工作期望,如果不符合,这反映出就业没有如其所愿,从而也体现为就业质量较低。工作满意度即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的双向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体现对该大学生综合能力、综合水平、工作业绩是否满意,学生自身满意度体现为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薪资、环境、发展空间以及个人保障等多方面的满意程度。从就业的适配度能够有效地反应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情况。

(四)就业的稳定性

就业稳定性也是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就业稳定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稳定的员工就职情况,反映出该单位在各个方面是受到员工广泛认同的,也体现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主体间的双向选择的高度满意。就业越稳定,越能体现出就业质量的水平高,反之,则表明就业质量较低。

(五)就业平等性

大学生选择就业是非常注重就业的公平性、对等性。实施“双创”的目的还在于向全体社会人员提供纵向提升的平等机会。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就业机会的公平与否、就业评价的公平性等问题。只有营造不论男女、民族、地域、学历、出身、户籍等的公平的就业环境,才能保障就业的质量和水平。

(六)就业导向性

就业导向性也是关系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评量指标,对于国家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保障其工作的有效性、岗位的对应性,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而对于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性事业和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去填充,必须基于国家导向,引导大学生积极深入基层,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

(七)创业带动性

国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坚持大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大学生创业带动性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就业岗位的创造、就业岗位的提供和激发就业动能等事项,大学生创业带动性越强,表明就业的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大学生的创业带动性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就业质量的高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三、结语

新时期,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不能采用固有的单一指标,如就业率。要从多维度、多级梯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系统评价,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质量评级体系,坚持“多标准评量”原则,在“双创”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科学评定,以指导学生就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就业率双创岗位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