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探究
——以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为例

2021-11-22 08:12赵朋冲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大学生

文/赵朋冲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受其专业特殊性的影响,就业过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加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就业现状呈现出尤为严峻的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以兵团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期寻找出改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合理建议[1]。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艺术类毕业生情况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艺术学2015届毕业生人数为317962人,2019届毕业生人数为378169人。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两组数据显示,我国艺术学学科毕业生人数增加了60207人。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人数在五年内的变化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趋势,同时也给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兵团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2015至2019年石河子大学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来看,2015年就业率为47.9%;2016年就业率为78.5%;2017年就业率为88%;2018年就业率为91.8%;2019年就业率为9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就业数和就业率几年来波动不大,但根据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艺术类培训学校、琴行、画室等就业人数占到了82%左右,一些学生为了完成学校的就业目标而就业,所以造成就业数据真实性较低的情况。

二、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就业观念淡薄

在调查方法方面,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调查对象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2015届至2019届毕业生。针对就业形势、就业意愿、就业地区以及薪资等问题设计了21道题。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呈现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观念淡薄的情况。有接近52%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太清晰;14%的学生没有规划;44%的学生偶有接受过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37%的学生很少接受就业指导相关培训;3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就业帮扶的环节是职业规划。

(二)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地域选择狭窄

对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艺术类大学生优先选择的就业地域是发达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占到43%;选择回生源地的占40%;只有16%的人选择去西部发展地区。其中,仅有3%的人决定去基层工作;44%的人暂不考虑。艺术类大学生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值偏高:26%的人对薪资待遇定位在7000元及以上;44%的人对自己薪资待遇定位5000元~6000元之间。

(三)综合能力不足,求职能力欠缺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比较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分不开,也与学生长期接受专业为主的学习观念分不开。在求职时32%的学生担心的问题是缺乏对社会的了解;28%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足。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匮乏、组织协调能力欠缺、管理能力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

(四)学校因素对艺术生就业的影响

学校是艺术类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其目标定位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就业工作中经验,发现艺术生就业困难部分原因是市场需求与专业不对口。学校设置的部分课程企事业不需要,而企事业需要的课程又得不到满足,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僵化,综合素质不强。在与部分就业单位座谈中发现,就业单位看重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在学校的学习中,学生社会实践机会不足,大部分时间主要应用在专业学习上,造成所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2]。

(五)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艺术生就业的影响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石河子市,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艺术类专业发展程度不及内地艺术类高校。众所周知,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艺术类市场比较活跃,虽能提供较多的岗位但竞争激烈,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艺术类市场发展不充分,提供的岗位也不足,但竞争相对要小。文学艺术学院艺术类专业招生生源70%左右来自内地,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四川、安徽等省份。受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的影响,内地对于艺术类专业发展氛围更好,教学质量更高,更适合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所以,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选择回生源就业,这就形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地集中的现象发生,从而加剧了供需矛盾。

三、改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一)强化就业意识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时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意识较为薄弱是客观事实,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提升就业意识是改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环节。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就离不开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专业教师是学生在校内接触最直接、更为紧密的角色,因此如何发挥好专业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次,专业教师对本行业中的就业情况相对较为了解,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育,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引导。另外,班主任、辅导员可以立足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各种类型的班会、宣讲会、分享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危机意识和正确的就业观。

(二)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面

人类的生活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因此,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抓住新时代的优秀成果,是改善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艺术类毕业生还是会将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作为自己首次入职的第一选择,学生们往往将工作的稳定性作为就业的重要考虑因素。事实证明,当今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各行各业不断经历改革,甚至萌生出了各种新的就业渠道。引导学生转变固有的就业观念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择业时,能够让学生的就业观更加开放、选择范围更加广泛、思维更加发散,而不是固化自己的择业目标。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引导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点和起点,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刻,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在对“家庭对您就业是否有帮助”的一项问卷数据显示,有40.3%的学生反馈家庭在其就业方面能够予以相关帮助。因此,加强家校联系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促使孩子尽早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等能力。此外,家长要辅助孩子塑造出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例如:社会实践等,不仅能让孩子了解认识了社会,更能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同时增强了孩子在劳动中的获得感。

(四)坚持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必须立足当前社会形势变化,不断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您认为所学课程是否与就业实际存在不符”的问卷数据中发现,46%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存在与实际工作不符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错位的矛盾。学校只有立足市场、立足单位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高校要定期走访校外企事业单位,广泛座谈和调研,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将新要求切合实际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环节。此外,学校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及实验基地的建设。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同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国家和地方的宏观调控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艺术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目前内地市场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兵团地区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艺术类专业人才输送依旧匮乏。由于教育部不断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兵团地区出现了新的发展生机。在未来几年,兵团地区文化艺术事业将蓬勃发展,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的发展都将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国家和地方应该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毕业生赴边疆基层地区就业的政策。如:基层就业奖励办法、人才引进政策等。为艺术类大学生留疆赴基层就业搭建起结实的桥梁,在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为边疆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雪中送炭。

四、结语

在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艺术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以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艺术类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是长期探索的难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猜你喜欢
艺术类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