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的相关研究

2021-11-22 08:12李淑媛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观念毕业生大学生

文/李淑媛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21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国家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完善就业保障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面广、覆盖人群多,对国家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前景的不明确、不清晰的影响,需要各个层面以就业为导向,主动积极地开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择业观存在偏差。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的不断开放,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多。但进入高校后,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等方面没有形成可以对接市场、满足时代发展的综合素养,高校也实行“严进宽出”政策,以期大学生群体能朝着脚踏实地的方向逐渐发展。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职业所必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质、实践经验等,就业竞争力不足。此外,在选择职业时,部分毕业生眼光过高,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理念,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的毕业生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或继续深造,或选择体制内工作等,这种单一的就业观念限制了就业市场的开拓,毕业生自身缺乏寻找工作的动力和激情[1]。

2.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对接不畅。毕业生对就业、择业认识不全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信息不畅通、不充分、听得多、看得少,接触得更少。毕业生对市场的需求不了解,以网络搜索代替跑市场、跑招聘,高不成低不就,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招聘方和应聘方信息对接不畅通。比如,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毕业生闭目塞听,认为自我的就业只有考取公务员进入体制内这一条出路,而不知或不愿意去了解市场的信息,因此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无法更加有效地传递给毕业生,这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

3.高校开拓就业市场形式单一。目前,我国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主要有校内的专场招聘会和双向选择会。在开展招聘会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意向来向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本区域倾斜,这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求职去向,相对而言,省外、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丧失了选择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往往将精力集中放在这些有限的人才市场上,真正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的形式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比较单一。

二、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有效途径

1.加强思想引导,转变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开拓就业市场做好基础工作。思想是行为的引领和指南,只有加强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思想观念上的偏差,才能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

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重要利器,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完善学生的课程设置,将就业观念和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情、社情、世情向大学生讲解清楚,做好择业观念的引导。比如,时代楷模黄文秀,名校硕士毕业后并没有随波逐流去选择“铁饭碗”“高薪酬”,而是选择了回到自己故乡的贫困山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高校毕业生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果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就业观念,不仅浪费国家资源,而且在无形中压缩了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空间。近年来,国家明确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方向,要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崇高的、符合国家利益的就业理念。

其次,除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外,在就业课程上,高校还应开展各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让科学的就业观、真正的就业形势进入课堂,为所有的大学生提供参考。例如,高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家、优秀校友、专业人士走进课堂,与学生沟通交流理想、事业、就业、择业等,让活生生的案例厚植学生就业观念、丰富就业思想,也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就业面提供良好的指导。

2.建立共享机制,搭建和完善体系的就业信息,为开拓就业市场做好服务工作。高校就业不是哪一所高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所有高校共同面对的民生问题[3]。一直以来,高校之间大多是各自为战,就业信息不畅,这就影响了整个毕业生群体的利益。因此,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市场之间要建立共享机制,特别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共同合作,逐步建立起就业共享平台,比如,高校网站上有相关院校的信息链接,让毕业生扩大信息接收渠道。该平台成熟后,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精准地推送就业信息。高校之间,尤其是区域高校之间还可以建立起就业联盟,扩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联动。

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做好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在引进来方面,高校要积极加强与校外市场的合作、沟通,积极引进用人单位来校挑选合适的毕业生,让他们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在举办各类型的招聘会时,高校可以结合丰富的宣传活动,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和毕业生的情况,并根据企业实际来选择人才。在走出去方面,高校要主动了解市场、开拓市场,一方面,根据市场调研掌握最前沿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最新鲜、最实用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高校也要走出去宣传自己,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回访原有的用人单位,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包括当地的人才市场、主管部门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渠道[4]。

3.增强竞争能力,提升和锻造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夯实就业市场的核心素质。“打铁必须自身硬”,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开拓,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就需要在校内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在学校层面上,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就业教育能力,在就业服务过程中,教师应能起到能辅导、善辅助、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包括理论课程以外的企业实践,要将企业实践纳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中,通过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不仅能让学生具备就业的能力,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积极探索专业课融入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创业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它还符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更符合高校应有的责任[5]。

在学院层面上,要认真落实国家、学校的就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首先,学院要了解本学院学生的就业思想、就业倾向、个人特点等,引导学生将自身的长处与未来的就业相结合,并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优势。其次,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理想、目标的制定和引导工作。目的是前行的灯塔,只有将职业的情况、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等让学生了然于胸,才能让他们认清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引导学生敢于在职业选择中抓住机遇,培养自我推荐的习惯和精神,为自我增加就业的机会。最后,要打造本学院的专业品牌,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深耕,形成品牌效应,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结语

近年来,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高校毕业生群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摆在社会和毕业生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但最终还是要靠高校的教育质量、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和就业途径的多样化等来推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踏入高校那一刻起开始积累,为就业开拓更多的道路,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观念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健康观念治疗
大学生之歌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