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小镇青年就业形象分析
——基于43位海南小镇青年的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2021-11-22 08:12曹巍腾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创业者国际化海南

文/曹巍腾

一、研究目的

“小镇青年”一度成为社会焦点。这个被建构出来的群体,各类新闻、视频、评论、艺术作品等,在意义上一层一层地往下推。政策引导所带来的社会发展,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影响和塑造了海南小镇青年的思想,海南小镇青年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怎样先进、怎样开放、怎样全球化的海南。各类行业将在政策的引导下在海南扎根,并带来大量的就业;“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目标导向也将需要大量的消费支撑。海南想要与国际接轨,除了产业接轨,还需要海南岛内民众的观念与国际接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海南省小镇青年的就业观和消费观现状。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43名海南省本地的小镇青年,年龄范围在18岁~35岁;选取研究对象的方式是“目的性抽样”,在目的性抽样的进行过程中结合“滚雪球”的抽样方法,对分布较广、性质不同的个案进行研究。研究者对43名受访者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访谈。访谈全程都由访问员进行高保真录音,并将其整理成相应的文字。

工作是一个青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业规划和就业取向可以窥探“海南小镇青年”对未来的态度,结合海南省的政策目标,可以了解政策是否有效指引了小镇青年的就业导向,还可以了解小镇青年关于在海南就业的看法。国家对海南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指引,但只有一半左右的海南小镇青年愿意留在海南发展。本文从总样本中挑出一部分特征明显地愿意留在海南发展的小镇青年,并将其形象分为三类进行分析:平淡生活的就业者、紧跟政策的创业者、回乡发展的梦想者。(文中被访者姓名皆以编号的形式展现,“W”为女,“M”为男)

三、海南小镇青年就业形象

(一)平淡生活的就业者

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着急的就是就业。一位海南本地上大学的海南人,要留在海南,很大程度上与人际关系和语言有关。大学应届毕业生“W1-16”,表示:“从目前来看,对于外地、海南以外的其他地区还不太熟悉。与当地的朋友、有关系网相比,做事更轻松。如果到外地,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来培养、适应环境。现在打算先在海南就业,先稳定后考虑,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去外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目前的想法仍然停留在当地”。很多从未离开过海南的被访者,都想先在海南找到工作稳定下来,等有了资金积蓄,再选择到外地。追求平淡的生活,尽量避开风险。

结构理论表明,小镇青年能够主动或不知不觉地参与社会的建设,而社会又反过来形塑了小镇青年。例如,在三亚市某加盟餐馆做服务员的“M1-10”,看到有许多俄罗斯人到三亚旅游,在网上自学俄语,会几句流利的俄语,使其和客人顺利沟通,商店的生意有所好转,薪水也随之上涨。接受访谈时,他自豪地用俄语讲了几个段子。

根据访谈资料分析,这部分的小镇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比较符合人们对“小镇青年”的认知。正如戈夫曼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文中提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表演”“用以维护个体在他人面前造成的印象”“向世界展示自己更好的或理想的一面”平淡生活的小镇青年,并没有向研究员讲述他们在工作中是否有挫折和心酸,他们的朋友圈和自我介绍都在强调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普通人,也许平淡生活就是他们的“表演”。海南在政策的引导下快速发展,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小镇青年也将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快速变化也是平淡生活的表现之一。面对充满变数的各类新兴企业,这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二)紧跟政策的创业者

低息贷款、创业补贴、降低税收,海南的创业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海南岛内外的创业者。而海南本地的青年创业者也响应号召,想为海南建设出力。例如28岁的“M-19”目前正在海口创业,他认为海南相对其他城市还比较落后,这反而为创业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海南发展并不全面,很多地方存在空白市场,对创业者来说是有利的。与此同时,他还指出,海南的生活成本远高于其他城市。但一系列的政策让其得到了很多优惠,地租便宜很多,还有海南本地的人脉,让他少了更多顾虑,一心想着创业成功的方法。又例如32岁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创业的“W-14”,她向我们传授了她的创业圣经—“有文化的地方就是旅游的好地方”;海南有很多的黎族文化,发展旅游村也好,发展黎族特色产品产业链也好,这都是缓解游客疲劳,留住旅客的好办法。刚准备创业的“W-4”表示:在其他省市都比较完整的行业,在海南都没有,现在创业都是比谁快,谁先占领这些空缺的市场,谁就可以先尝到甜头。目前国际局势不容乐观,海南必须加快发展,“国际贸易中心”,海南一定会成功。前景肯定是非常好的,重要的就是谁快、谁先,谁就有机会发展。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创业者在小镇青年里的比重较大,如果没有政策的指引,他们或许会选择就业。创业者中,有一部分抱着跟随政策试试看的心态,他们没有很多的资金去触及房地产、会展业等大规模的行业,更多的选择是旅游、酒店、销售等小资本投入的行业。本地语言、人脉、环境的熟悉,是小镇青年创业成功的加分。

(三)回乡发展的梦想者

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重点发展经济,吸引岛外大量企业,但岛内的教育、文化等发展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支持。心怀家乡,致力于海南建设,很多海南小镇的青年选择去外地求学,发展岛外企业。想学有所成或出外工作累积一定资金后再回乡发展。例如,刚在浙江某大学毕业的海南小镇青年“W-01”,毕业后想回海南发展教育事业,因为她觉得海南的教育和其他省市相比太过落后,她想考教师资格证,将她认为比较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带到海南的中小学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世界的奥秘,接轨“国际化”的海南。又例如,在深圳工作八年,准备回三亚落笔村创业的“W-06”,他认为家乡的农村,部分还是传统的一家一田。看着三亚市区越来越国际化的旅游和贸易,家乡的农村与之相比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想通过承包的方式将闲置的土地用新技术来系统化地开发,这样不仅能增加村里人的收入,还可以让他们到市区尝试种类繁多的工作,加快海南建设的同时,还能帮助当地人实现与国际接轨[2]。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发现,这部分小镇青年行动的动机更多的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想为与自己有地缘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乡提供帮助。他们都是主动、自发地去促进地区发展,这些较为特别的小镇青年,正在悄无声息地弥补着海南发展中的疏漏之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家乡美好的建设,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为发展出一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海南小镇青年都愿意留在海南。例如,大学毕业便离开海南去往云南的23岁女孩“W-05”,她认为,海南不好发展,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一个月三千多的工资,有的人看起来还不错,但在市里,房价都要三千多且需跟人合租,也省不了多少。为了在自己老家买一套房子,认为在海南工作,工资可能还没房价涨得快,不如到一些房价较为低廉的地区去圆自己的买房梦。又例如,准备去上海工作的“M-01”,他从小向往着“大城市”,他从小生活的三亚,虽然要走向国际化,但还是想去大城市生活。这些案例代表了很多小镇青年的想法,无论是打算留在海南,还是打算去外地的海南小镇青年,他们都认为海南现在的发展还有些欠缺。但是也因此,小镇青年可以慢慢地跟随海南一起进步,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小镇青年已经准备好了共同建设“国际化”的海南岛。

四、结语

人们对“小镇青年”的认识往往固化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他们没有太多的物质或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认为他们的工作多是朝九晚五,不需要加班,不用每天在路上堵车、奔波,因此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有精力也有心情去享受休闲的日常生活。但是在海南,基础设施以及配套产业还未形成,房价却先上涨了起来,高房租带来高消费,在海南的小镇青年,并没有别人的印象中那样闲适。

多样化、国际化的海南发展,给海南小镇青年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需要小镇青年有足够的实力顺应海南的发展,还要求其有多样化的能力。专门从事一项业务的从业人员,在海南发展初期,面临百花齐放的局势时,可能会承受更多的风险。海南“小镇青年”有望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青年,小镇青年的思想认识能否与国际接轨,这将影响着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如果出现文化滞后或思想滞后的情况,就会使国际化进程延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海南大部分小镇青年在就业方面并没有出现过多的困难,相反,他们非常适应不断国际化的发展,很多都在海南本地上学,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这样快速变迁、快速发展的生活方式,见过不同国家的游客,听说过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体验过先进科技带来的便捷。他们一点点感受着海南变得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海南就业的小镇青年来说,变化和快节奏是他们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准备创业的小镇青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可以更安心地实施创新创业;要回乡促发展的小镇青年,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填补海南发展中的疏漏环节。他们的思想在向国际接轨,共同期待着海南岛的建设能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创业者国际化海南
聚焦港口国际化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