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

2021-11-22 08:12郭婷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院校融合

文/郭婷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其核心在于为国家发展培养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先天优势。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这个背景下,积极地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作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个创新视角,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已经形成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发展阶段,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存在一定问题。为此,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好当前的发展契机,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培养集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是各大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1]。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需要密切融入区域社会,精准服务区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造高技能人才。为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往往是以项目化课程为抓手,以结果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知识何技能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产生,主要目标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原本脱离于专业教育的体系,这两者的融合需要从顶层设计,需要校领导、教务处、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实践。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缺少创新,课程体系脱离于专业课程

自20世纪末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高职院校的创客教育经验更显不足。当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以创新创业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主,种类较少,且课程内容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内容常年固定,上课模式单一,许多院校通过合并不同班级或专业的学生上课,缺乏师资力量。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为网课形式,导致无法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只能泛泛而谈,学习效果并不理想[2]。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应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但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发展较晚,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不重视。而专业课程授课教师由于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从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分离,严重阻碍了两者的融合发展。

(三)培养目标不清晰,两者融合过程忽视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源源不竭的创新型人才,两者在融合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切实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但目前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以课程成绩作为教育目标,未能真正重视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想法,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无法形成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想法难以得到激发[3]。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不高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两者融合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其背后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宽广的教育视野来支撑。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多以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以及具有商科背景的教师兼职为主,其余教师参与程度不高。在这些教师队伍中,具有专业背景、创业经历经验、与产业界联系紧密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由于部分创新创业兼职教师有明确的主业,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副业,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关系不大,兼职教师的学科归属感不强,缺乏持久的内生动力。因此,这些教师往往只能简单传授课程的理论和案例部分,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特色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学校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与改革空间,从校级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学校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和二级学院可以加强合作与交流,制定校级层面的结合方案,推动教学体系、创业实践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为创新教育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条件[4]。

为了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止步于只培养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科学精神、互联网应用技术、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而且要全方面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让毕业生可以更快融入社会、适应岗位。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应置于学术发展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大环境中,专业人才培养可以适当打破学科界限,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实行跨学科教育和跨专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构建创新创业特色培养机制。

(二)把握知识关联、更新教学理念,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螺旋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属于学生的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其课程内容比较笼统,与专业知识结合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两个部分。应处理和协调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两者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搭建“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基地实训”四段式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发部门与专业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技术标准、研发产品等,使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5]。

(三)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形成和探索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全面考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探索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校、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多方位合作,建立多层面合作机制,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实践能力。

(四)推动师资建设,增强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要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纳入学校教师整体建设规划,明确创新创业教师身份,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确立选聘标准、培养措施等,以此大力提升师资质量。要整合行业企业、孵化中心、创业园等资源,设立专项资金,打造专有平台,明确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强化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行业或企业人才担任创业实践导师,建立“旋转门”机制,推动企业管理人才与校教师双向流动。加大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力度,构建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举办职前培训、挂职锻炼等,增强和提升师德素养、认知水平和职业素养;重视开展职中岗位培训,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研发和应用转化,提升教师对行业的认知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