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1-11-22 08:12国伟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硕士应用型创新能力

文/国伟

当前,在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应用型农业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硕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它肩负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家投入、宏观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外部环境、培养单位、导师以及硕士生自身等。

一、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虽然中国已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但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低仍然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而且需要大量具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支撑。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实践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养出的农业硕士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将科研成果、技能培训与农业发展相结合,重新构建与之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因此,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迫切需要。

二、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三农”情节缺失

由于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农村条件艰苦落后,许多城市出生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甚至很多农村出生的大学生毕业后同样不想回到农村工作,而是希望到城市工作以赚取更高的工资[1]。此外,许多农业硕士研究生对其所学的农业专业本身并不感兴趣,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也多是考虑升学难度、进修需要等现实原因,而非出于学术兴趣和就职意向。因此,许多农业硕士自身“三农”情节缺失,排斥从事农村和农业的相关工作,增加了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难度。

(二)生源质量欠佳

目前,我国亟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虽然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数量却相对增长缓慢,受传统观念桎梏和现实收入的影响,优质生源往往倾向于选择金融、理工等学科,很少优质生会主动选择农业作为专业,农业硕士也多是由一些相对分数较低的学生报考,或一些调剂生完成招生指标,生源质量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难度[2]。

(三)课程体系固化

随着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课程体系难以完全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全面、课程内容固化、教学方式陈旧等突出问题。比如,选修课学分比重较小、选择自由度小,限制了农业硕士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思维,难以激发创新兴趣;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使得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培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实践活动环节,农业硕士缺乏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切实了解,同时难以在实践教育中快速提升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农业硕士专业设置未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如对植物营养、土壤、农业环境和工程等农学相关学科鲜有涉及;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导师的门槛通常比学术学位导师低,刚毕业的博士作为农业硕士导师缺乏实践经验,而且许多高校对教师的评聘注重论文、课题等成果,这就削弱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创新的动力[3]。

三、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一)贯彻创新教育理念

目前,应用型高校对农业硕士的培养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首先,应用型高校需要确立农业硕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注重感觉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使其在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中都能得到重视。其次,应用型高校在农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全面贯彻和落实创新教育理念,这有助于提高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应用型高校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农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创新思维,这对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课程设置和内容提出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获取知识如此快速、便捷的情况下,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课程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意识;应用型高校有必要利用农业技术前沿内容,激发学生产生新想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此外,创新教学方式也应突破以教师讲授为主,运用启发式思考、浸润式思考、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学生被动的、低效率的听课方式,改变他们懒于思考问题以及创新兴趣减退的现状,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

(三)构建实践训练平台

应用型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建实践训练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首先,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安排农业硕士与农民、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使农业硕士在扎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并不断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融入农业生产实际,增强农业硕士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其次,应用型高校应积极建设农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需要积极举办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议,促使各领域的学术思维互相交流,为培养和提高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四)优化人才梯队建设

应用型高校教师是培养农业硕士的关键所在,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水平、教学方式等对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用型高校要提高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必须组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的人才梯队。所以,应用型高校教师首先要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和了解学术前沿的技术创新,有针对性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出新的设想和新的观点,并通过启发式思考、浸润式思考、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激发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积极研究和创新能力[5]。

(五)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目前,应用型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我国农业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和现象日益突出,应用型高校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农业硕士培养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农业硕士精准施策和目标定位,以培养农业硕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特长,科学制定农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融合,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

(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

在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与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贯通与融合,对提高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改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多学科背景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现有农业硕士培养模式,以学科、研究、技术为纽带,转变以学科专业为主,而忽视新兴学科的现状;与此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型高校的校内和校外资源协调配合,培养过程中需要紧密围绕为“农”展开。

综上所述,应着重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定位于农业管理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于获得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要加强应用型高校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创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实践训练平台,优化人才梯队,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科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农业需求的文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好的人才保证。

猜你喜欢
硕士应用型创新能力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