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齐鲁文化的人才培育与践行

2021-11-22 08:12梁梦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管仲齐鲁价值观

文/梁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方法、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须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充分凝练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为基础,与这个国家的现实基础和未来走向充分结合,由此产生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柱。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和价值判断标准。齐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有其独特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是山东人民共同的生活要素、情感要素凝练而成的文化,把握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掘齐鲁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1]。

一、齐鲁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璀璨夺目、薪尽火传的齐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滋养。

(一)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激昂的主旋律,是推进全体民众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史册,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齐鲁文化中的爱国精神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崇尚气节,齐鲁诸子共同铸就了齐鲁文化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对造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

在齐鲁诸子中,儒家崇尚气节的精神最为突出。孔子认为,在国家面前,男子汉的志向不能被轻易改变,留下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壮语。孟子则善养“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言,以舍我其谁的品格,广泛有力地在天地间推行王道主义,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张。

齐鲁文化的爱国精神还表现为爱国如家,高度重视国家民族利益。管仲这个历史人物自古便颇具非议,他先追随公子纠,公子纠死难后,管仲转而事其仇敌。孔子说道:“如其仁!如其仁!”对管仲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认为,管子志存高远、励精图治,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对齐国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政治清明、社会发展、人民富足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而,管仲的爱国主义是深刻的,他造就的是国家的大义,与只是具有忠君思想的人大有不同,管仲高度重视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理应纳入齐鲁文化中并受到高度赞扬。

齐鲁文化中爱国主义的展现是普遍且多样的,不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杀身成仁”的精神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爱国主义增添了色彩。

(二)强国爱民的政治追求

齐鲁文化在政治上追求施“仁政”,强调统治者要有自己的德行,为民做表率,用仁政来教养民众,而不是采取严苛的刑罚。推行仁政最关键的在于爱民亲民。孔子将君民分别用舟与水形容,表示出民对君的重要性,对统治者起到了强烈的警示作用,说道:“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孟子则立场坚定地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为后世君臣关系的确立打下了总基调,是孟子民本主义最为深刻地展现。管子的政治主张则是:“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齐鲁文化中的富国思想俯拾即是。齐桓公时期,管仲将经济发展作为治国的根本,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的改革首先从经济层面开始,大力发展农、工、商三业,富民强国。在管仲富国思想的引导下,齐国社会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跃成为当时的强国。孔子也将富国看作是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里记载:“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为粮食充足,武备修整,人民信任。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与之远举极战则不可;境内之聚也保固;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麸。”

(三)中庸和合的和谐精神

齐鲁文化是和合文化产生的源头,春秋早期,以管仲为核心的管仲学派强调“人和”,认为团结民众、举国同心是一切力量的根本来源,是战胜强敌,实现国家强盛的基石。并提出“人与天调”的命题,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和谐相处,达到共生的理想状态。“和”同样也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道德、政治和社会准则。在治国理政方面,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深刻阐明了孔子的和合思想,认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在于使人达到和谐状态。在为人处事方面,则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差异的存在并不会打破和谐,君子之间异中求同,兼容并包,也可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看作最为关键的因素。

齐鲁文化中和合文化深刻且丰富,是齐鲁文化的精华所在。千百年来,中国在社会和文化的指导下,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仍然至关重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二、系统构建齐鲁文化传承机制,人才培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在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必须从这方面汲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探索实践路径,将齐鲁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一)完善育人体系,推进齐鲁文化深层次发展

齐鲁文化育人体系的完善,是促进其全方位深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打破教师主导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让受教育者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将齐鲁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使其“润物细无声”地扎根于受教育者心中。其次,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转变当前齐鲁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说教化、模式化问题,结合各个阶段受教育者的感知力、理解力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增强教授过程的趣味性,用鲜活多彩的齐鲁文化感染受教育者。善于创设多样化情景引导受教育者,培养其爱国主义观念、刚健自强的精神、和谐友爱的品质,进一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其行为标准和价值导向。最后,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打破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以理论为基础,内容为保障,在教授过程中充分结合名人轶事、经典文学、故事典籍等方式对齐鲁文化精髓内容进行解释,将齐鲁文化讲透,使其深深根植于民众心中。

(二)优化传播环境,奏响齐鲁文化最强音

搞好传播大环境的营造,是齐鲁文化根植于大众心的外在条件。首先,政府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宣传。对齐鲁文化的宣传,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不能只单纯停留在表面,要鼓励相关人才积极进行相关学术研讨,促进学术成果的创新。并通过开展讲座、进行报告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齐鲁文化。其次,文化宣传工作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和网络、数字杂志等新兴媒体,为民众展现最核心、最璀璨、最具魅力的齐鲁文化,大力宣传齐鲁文化在新时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增强民众对齐鲁文化的认同感。最后,建立人才聘用选拔制度,打破传统用人机制的限制,从社会上招聘专业化、高水平、高层次的齐鲁文化人才,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推出能引领齐鲁文化长足发展的领军人物。

(三)推动实践养成,自觉践行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最重要的在于扎根落实、在于践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齐鲁文化的践行。首先,重视家庭的熏陶作用。系统梳理出齐鲁文化中所蕴含的家风、家训内容,并赋予其时代的价值。其次,发挥学校的教化功能。各高校应汇聚力量,发挥人力与教育优势,创建齐鲁文化研究基地,充分挖掘、系统整理齐鲁文化,推动其传承与创新。最后,注重社会宣传功能。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宣扬齐鲁文化,通过大力地宣传使齐鲁文化真正根植于民众心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管仲齐鲁价值观
齐鲁声音
我的价值观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管仲买鹿
齐鲁声音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