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关键策略研究

2021-11-22 08:12王爱钰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城轨轨道交通智慧

文/王爱钰

国家发改委于2020年4月20日首次对“新基建”概念和内涵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在我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信息网络,为构建智慧化社会、数字化产业奠定了基础。二是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1]。不管哪一类,新基建主要聚焦的是高质量发展,代表我国未来的经济新形态,为“新基建”提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国家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出了诸多战略举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具体到改革实施层面,如何去理解、执行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以及教学运行与保障机制上。如何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如何推进“三教”改革、如何落实“三全育人”、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如何使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如何满足新形势下师生的个体教学需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2]。

一、新基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行业背景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建设规模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维护市场。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数据快报,中国内地共有45座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里程达7978.19公里,新城轨交通线路投运25个。到2020年新增城轨交通线路长度587.95公里,新增投资额共计4709.86亿元。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4000~5000亿元/年的投资规模、800多千米/年的运营里程持续增加。各城市运营线路规模持续扩大,从单一线路逐渐实现网络化。2019年9月,我国正式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

二、新基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新需求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显示,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2019年同比增长14.87%,行业呈现高景气度。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所面临如环境复杂、施工条件困难、新技术新工艺的深入应用推广、施工智能化、广泛应用等诸多挑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建造及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创新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新需求,即能够进行城轨工程“自动化掘进,装配化施工,动态化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集成创新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为能熟练运用BIM技术、5G技术等信息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不仅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从业者的技术要求提高了,还要求其具备更强的管理能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破解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支撑“新基建”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策略

(一)率先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领域,实施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试点

在新基建背景下,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有了新的需求,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建议率先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领域开展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试点,探索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提供多样化人才支撑。

(二)聚焦产业技术发展,调整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慧建造,面向城轨工程施工与维护一线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盾构司机、盾构维保工等关键岗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且能够胜任城轨智慧建造和信息化施工管理工作的,适应一线城轨施工需要的“懂设计、精施工、擅管理、能维护”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城轨工程智慧建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对接产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建造及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创新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信息技术类课程;要对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产业,将城轨建设技术规范、职业岗位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将行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校企合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针对智慧建造新技术,要将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融入相关课程之中,培养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3]。

(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技术服务创新平台

一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开创“联合培养、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合作就业”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专业教学与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二是坚持产教融合,对接城轨智慧建造的前沿技术,融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校企共建城轨工程智慧建造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突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创新实践、社会培训、技能大赛等功能,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标准化培训基地。三是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智慧建造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关注城轨工程智慧建造,与企业共建城轨工程智慧建造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智慧建造新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建立“聚焦智慧建造、对接企业需求、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转化”的精准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技术创新、远程监控等一站式服务。

(五)开放共享教学平台,推行“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智慧职教平台、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等为基础,在智慧职教、职教云(云课堂)组建自己的个性化课程,通过“互联网+”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主进行碎片化学习,课中通过教师讲授与互动交流,进行系统化学习,课后自我评价进行巩固提高,构建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互联网+课堂”“互联网+实训”“互联网+大赛”“互联网+培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及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精细化学习服务模式,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探索实践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4]。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点,采集学生出勤、学习进度、学习时长、课堂测试、互动响应、学习效果等过程数据,跟踪学生学习轨迹,展现课堂实时状态,预警适时发布,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地指导。

(六)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创建“多维发展”的过程评价机制

坚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将德育教育渗透、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考核评价上,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精神等的多维发展,充分发挥多种评价主体的参与性,除了内容上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外,还需在形式上探索基于开放式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测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与激励作用,保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任务有效落实[5]。

(七)形成合力,建立“协同共享”的团队建设机制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运作过程中,围绕工作任务的布置与实施,明确了小组学习的任务和目的,凝聚了小组成员及其周围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协同共享的团队建设机制,一是学生间协同共享机制,二是师生间协同共享机制,三是团队内部与外部力量合作共享。

四、结语

在新基建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的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建造及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新需求,对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率先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领域实施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试点工作;聚焦产业技术发展,重新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对接产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产教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等,成为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提档升级的关键对策。

猜你喜欢
城轨轨道交通智慧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有智慧的羊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