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策略融合分析

2021-11-22 08:12周琳王国宁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人才

文/周琳 王国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可以看出,新时代全媒体的发展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尺度,为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

一、全媒体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全媒体的概念在学界见仁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全媒体就是针对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以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实现媒体对受众的全面覆盖,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的学者认为全媒体并非多媒体,对于全媒体更为精准的理解,应该是在新技术背景下对各种媒体技术的积极交融、是对各种媒体渠道的相互兼有、对各种终端的兼容,以及对于各种媒体介质的有机整合[2]。尽管对于全媒体的定义,学界有不同见解,但全媒体的发展和影响都是有目共睹,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

作为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具活跃性和个性化的因素,各类融媒体平台、技术和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生活方式,对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全媒体时代体现为:融媒体技术的进步、传播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重组,需要以互联网为依托提质增效,在深度融合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和效能,进而促进融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内在要素,使其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开发、利用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全面引领人才培养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维护好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识形态阵地安全[3]。

二、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高校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面临许多困境。

(一)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僵化问题不断凸显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针对学生个人需要的针对性教育,而对于融媒体自身承载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对如何帮助人才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定位不够明显,通过传统面对面的方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的效率出现下降,全媒体时空境遇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由“面对面”到“键对键”的常态化思政教育机制和模式尚未形成。全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需求,注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群体产生的共情、认同和尊崇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现实启发,挑战以场域为主导的思政课和“第二课堂”为补充的思政教育模式,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群体产生的共情、认同和尊崇提出了新要求,对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的互动型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新希望。

(二)人才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角色扮演出现错位

全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已不只受限于地域等因素,通过融媒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为人才在接受培养和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局限于全媒体自身特性,在融合媒体平台上的角色变动、诉求表达等都必须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而在现实实践中思想观念的共享与融合呈现积极性不够高、参与性不够强、行为能力比较弱等错位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融媒体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随着当代社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系统,各类参与的个体都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参与性等特征,具有随时随地了解社会动态的需求,形成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沟通的美好愿望,如微信、抖音、微博、QQ等聊天软件的出现,使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日常互动更加便捷、高频。同时,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处于接受各类融媒体信息的末端,跨越时空限制的融媒体平台,及时、有效的人才角色转换带来了阻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在空间上的距离看似得到缩短,但实际心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出现拉长,其基本的心理诉求表达有时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合理合法的正常呈现,有些则会通过匿名化的极端性网络表达方式完成释放,试图引起社会关注和“朋辈群体”的共鸣,进而达到宣泄其心理诉求的目的,极易超出高校舆情控制的合理范围,势必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思政工作者融媒体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全媒体时代集中表征着对传统融媒体技术的跨越性变革和提升,对高校思政人才队伍的融媒体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思政人才队伍多是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其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授大学生各级教育规划规定的思政教育内容,并通过课堂讲授、日常宣讲和课外熏陶等方式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覆盖,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造成了冲击,涉及教育主导者、受众主体、传播媒介等各方面,对思政工作者利用融媒体开展日常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

三、全媒体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策略

全媒体的出现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双重影响,高校如何有效地利用其优势提升当代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率、思考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是当前做好思政工作的题中之义。

(一)创新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目前,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全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改变传统单向度传播方式中的灌输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一方面,应不断更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找出“底线坚守”和“高位引领”的耦合点,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充分将各类融媒体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增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度,并利用全程媒体的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APP应用客户端等方式,大力提升思政教育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融媒体平台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深刻性,结合“绣花式”的浸入方式和“立竿见影”的改革措施,使人才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及互动当中[4]。

(二)引导人才进行合理正确的网络角色定位

引导学生在全媒体时空境遇下进行人才发展角色定位,是做好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时代热点与人才培养实际,认真研究分析当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主动变融媒体舆情控制为思想引导,引导人才进行合理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坚持系统性的思政教育理念,要从整体性的视角认识全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策略在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实施瓶颈,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满足其正常、合理的网络表达需求,积极发掘融媒体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发掘融媒体思政教育资源,主动利用图片、影像、动画等融媒体手段,使全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

(三)提升思政工作者融媒体应用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适当地拟定出符合当代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并应用于对人才进行全面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尤其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融媒体优势转化为思政课的课堂实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融媒体应用能力。全媒体自身具有的实践指向,要求学校思政课教师和人才日常思政活动管理者必须先学、先懂、先通,并灵活掌握和使用各种融媒体技术和方法,通过融媒体平台加强自身使用融媒体的实际操作能力,依托融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打造区域性高校融媒体中心品牌,创建融媒体思政教育新平台,从而全面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和时下关注热点,实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解疑释惑、实践指引,使人才积极思考自身应担负的时代使命和应有责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人才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