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探析

2021-11-22 08:12杨晓红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思政

文/杨晓红

高校毕业生资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大学生更加了解自身情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并对日后的就业竞争情况有清楚的认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多数大学生由于实践能力差和就业目标不清晰,造成就业效率低、质量差。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理想目标的大学生,以解决大学生毕业难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概述

课程思政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其他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出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其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主要包括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的理念和大学生的价值导向。“立德育人”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其核心是要树立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校教师要以德施教,从多个角度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推动思想政治与各学科间协同教学。课程思政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及怎样培养大学生道德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个教学体系当中,从内容、机构中得到更全面的优化和改革,它主张思维的创新,将学习与实践有效地结合,使学生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式来分析就业问题[1]。

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国家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取决于大学生就业是否合理,这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民生等要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依据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制定的,核心目的是根据当前严峻就业形势,通过把职业规划融入教育中,这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不会迷茫。通过职业规划进行学习与实践,积累了职业经验和就业经验,可以深化专业认知,使大学生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在职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中,要促进学生不断调整培养一个正确的择业意识,这对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中可能更具竞争力。

三、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毕业前因未能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规划,导致步入社会就业缺乏优势,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没有前几年在经验上的优势,对就业过于理想化,因而错过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选择人才市场中寻求就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因此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决定的,应届大学生在招聘会上不断地推荐自己,但是因为对职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找不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岗位,这也给应届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导致当前就业困境的因素还包括: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工作中没有协调互通,在校就业指导工作与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某些地方企业中还存在不平等的限制,一些地方更是偏向地域歧视,只招收本地求职的毕业生,对外地高学历、高技能的学生拒之门外,导致没有平等竞争性的就业环境,还有许多企业将招聘的门槛提高限制标准,严重影响招聘的实际效果。由于综合这些对就业不利的条件,大学生必须学会在校期间提高自我就业意识和抗压能力,学校也应积极为在校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已重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并通过专门设立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基地来提供一系列就业辅导服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技能,拓展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渠道。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意识,对自己有清晰的就业前景考察[2]。

四、课程思政融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性

学校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巨大改革,使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课程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为核心,有效地使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通过学习,让大学生能对未来的就业更加从容地面对,课程思政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就业心态和品德教育,使大学生能用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当前就业时的残酷环境和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高校也将程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变革中,更有利于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使大学生自身不仅能胜任其所学的专业技能,更能在综合学科与道德品质上出类拔萃。把思政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合渗透到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奋斗精神,使大学生的主观行为与所学知识、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对未来走向社会的爱岗敬业精神。在重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思维并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中,不仅能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也能塑造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提高教师力量和教师职业水平,使教师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中,更加深刻意识到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校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变革中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五、融入课程思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使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性

当代大学生的平均素质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实力水平。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目的就是帮助引导学校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全面规划,使他们在未来社会能够更好地找到工作。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自我认知,使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有效结合,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创业后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为社会服务。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崇高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二)使教育的内容保持渗透性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中,主要由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两方面来共同学习。首先,在对大学生个人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的基础认知上实施探索深究,对社会就业需求和自身素质做综合分析,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事业之前就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使大学生能具备正确的道德观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更好地选择就业。

(三)使教育的功能保持互补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的提高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也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变革中提供了新的载体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向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面对困难和挫折,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克服艰难挫折,不骄不躁、勇往直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信念教育十分重要。在高校大学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课程时,应该借鉴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书,引导大学生像青年时的马克思一样,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未来相结合,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信念理想的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道德观。

(二)融入敬业精神教育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多选择的因素一般是就业后的薪资待遇,对大学生自我精神改善的追求不够。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储备出优秀的大学生人才,因此,在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时,要让大学生学会敬业爱岗的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课程中,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未来的就业工作中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诚信友善的行为道德规范。

(三)融入艰苦奋斗教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艰苦奋斗,但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家庭经济条件都大幅地改善,大学生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长大,缺乏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学生在求职和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丧失信心,一蹶不振。在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案例来形象、直观地展示优秀的传统精神,使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在以后就业中即使遇到困难跟挫折也能够克服阻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四)融入道德法制教育

大学生进入社会依然保有稚嫩的学生气,其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这在大学生求职中很容易遇到求职陷阱,造成利益的损失,身心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把道德和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再根据大学生求职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能懂法、守法,让大学生在社会求职和创业时能遵守职业道德,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

七、结语

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供大于求的社会背景,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就业市场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而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促使大学生能与就业市场现状相适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和教育工作就显得意义重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市场挑战,通过高校学习指导,帮助大学生明确市场职业定位,能更有效地使大学生找到符合条件的就业目标,准确把握自身的就业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