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1-11-22 08:12申忠民唐晖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政治

文/申忠民 唐晖

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技能知识传授工作以外,为了保证学生的多方面综合发展,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保证,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党建工作又可以促进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明确,开展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十分重要,提高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师生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加强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融合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从而做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思政”工作开展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经历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适应新时期新常态下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国家提供了诸多政策上的支持,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育大国工匠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视程度和需求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则是为人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和行动指南。在办学理念中充分融合党建工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利用合理、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工作,在校园中形成职教文化和党建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教学目的[1]。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专职的辅导员和兼职的导师,应与学校的党组织加强合作,二者高度融合既能了解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要求,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只有做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共进、无缝对接、高度融合、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思想政治教师应与学校内的党务工作者保持随时沟通,无论是学校内的党委、学生工作部或者是其他部门,都应始终以党建工作为统领,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寻求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方式,找到二者的融合点,以全新的认知方式打开全新的工作局面,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党建+思政”新理念的工作模式探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思政工作的发展现状

1.理论知识陈旧,时代结合不足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建思政教育内容陈旧,不能够很好地贴合时代的发展,解决身边的问题,剖析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当今的学生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希望接受的教育是具有更强功能性的。因此,在传统学生党建思政工作的开展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失,仅表现为功利性的身份荣誉获取和机械式的知识填鸭。

2.传播渠道有限,工作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开展党建思政工作的一线群体主要是思政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这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党的思想、方针、政策需要拓宽渠道,做到“全员育人”。在实践方式上,目前仅限于思政课程教学,业余党校学习,团学干部会议、讲座,校外红色基地参观等形式,学生自发的创造性活动极度缺乏,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党建思政的重要性,导致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效果不佳,“课程思政”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党建思政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互协同模式的优势

1.党建思政工作与高职教育概述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青年技能和思想武装的重要阵地。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学生党建思政工作的核心。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发现,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端正的思想品德。

2.以“党建+思政”为工作核心渗透到育人实践中

“党建+思想实践”离不开学生这个实际载体。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党建与思政工作之间的关联并不大,思想政治教育也往往只停留在课程之中。因此,为了将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与思政实践工作联系起来,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建设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高职技能培养。以学生为导向的党建思政工作,只有明确了方向,学校才能知道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才能明晰自己的标杆在哪里。而高职教育则是这条前进路上的推进剂,帮助学生真切地知道理想信念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做出来的[2]。党建思政是内核,高职教育是载体,通过“党建+思政”的新模式,促使学生理论入脑,专业技能加身,调整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更加主动地去探究思考、进行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三、“党建+思政”工作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提升党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2018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明确地指出,当前需要加强所有院校党支部的综合素养、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只有具备超高育人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帮助我国高职院校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这也是高职院校在建设时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质量,就必须提高所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大党建工作范围,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质量。让每一名党支部委员都能够在其位、谋其职,发挥出个人的特色,在工作中提高党支部的整体工作质量。

(二)以高职教育“第二课堂”推进党建思政工作开展

以往有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还存在着并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哪些问题比较重视的问题,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社会脱节、与学生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班级导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便捷性,利用微信等通讯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3]。

(三)党建思政引领下社会实践基地搭建

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已被众多高校所采用。但在实践基地的搭建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和教师参与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然而,搭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党建思政引领下深化高职价值的体现。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工作是大学生与校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4]。把这一理念和理念运用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不仅可以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体现出高职教育的成果,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四)创新党建工作的形式和载体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时,由于工作形式和载体相对传统、僵化,导致大学生在参加党建活动时的兴趣和质量逐步下降。为此,要使大学生党建工作活起来,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始终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做到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只有开展扎实有效的党建工作和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5]。比如,在新党员加入党组织后,可以召开新党员入党支部大会,让重点培养对象列席支部大会,让学生与党员教师坐在一起,观看发展新党员支部大会的整个过程,体验支部大会的庄严感,了解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接受入党教育。又如,学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可以与学生团日活动、学生班会相结合,以党建带团建,以党支部为核心,让党员教师一起参加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党建工作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党建、团建工作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再如,在学生党员中推动自觉学习“学习强国”时,就可以开展比学赶超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党建理论知识的热情,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辐射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至于载体,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适时授课,这也是当下我国党建的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无论是党务工作者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应努力做好这一点。

四、结语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除了完成学业、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外,参加必要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只有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最终把他们培养成思想品行端正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