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

2021-11-22 08:12张宇张源源李敏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精神

文/张宇 张源源 李敏

目前对于大多高职院校而言,劳动教育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上。高职院校应提高学生的劳动认知,在思想上热爱劳动,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极参与劳动。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社会建设与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一个具备正确劳动精神的人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可以直接提升劳动者在职业中的竞争优势。能够将劳动精神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高校,其教育覆盖面更加广泛。“德、智、体、美、劳”是新时期我们国家的教育主要方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深入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重视劳动教育[1]。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主要解决对策

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生活能力。在劳动教育中,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应坚持以德树人,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把握育人的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充分认识新时代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最后学习阶段,高职院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进行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2]。

(一)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清

在学校教学中,劳动教育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高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通常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注重劳动本身,认为劳动教育就是指平时的打扫宿舍、教室以及实验室,在劳动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没有产生思想觉悟,忽略了在劳动过程中考虑学生心理感受,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思维及行为懒惰,不能适应岗位要求,不能得到发展[3]。

(二)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即使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如打扫宿舍卫生、收拾实验室等都很难做到干净整洁。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手劳动,耻于劳动。这种错误的劳动认知使学生劳动素养不强,意识薄弱。此外,大多数院校以脑力课程为主,缺乏学生体验劳动的机会。

(三)劳动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劳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现今的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仍处于摸索阶段,在课程的建设上,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于劳动教育的讲座、活动却很少。

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基础上,加强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劳动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精神[4]。

二、高职院校劳动精神的培养

在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具体表现中:第一,劳动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第二,劳动的光荣性;第三,劳动的奉献性与自我实现性;第四,劳动自觉性;第五,劳动的时代推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崇尚和尊重、热爱劳动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不仅对大学生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着积极作用,也利于为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因此,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过程[5]。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来看,不同的个体在家庭环境、社会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学生自我成长以及发展中不能忽视。所以,教师则应重视如何加强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在认识到差异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更能在延伸的社会教育中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培养劳动精神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劳动精神的培养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多做家务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零用钱、休息时间等,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价值。体会到劳动的魅力;高职院校可以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能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相对空闲时间较多,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岗位,学校、家庭鼓励学生利用时间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同时,能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

(二)将劳动精神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中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价值观念,但他们往往依然将教师视为榜样,以及今后职业道路中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应加强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劳动精神意识提升,能在诸多方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能通过榜样的力量来积极转变学生的传统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另外,教师则应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将劳动精神融入其中,实现高质量的高职思政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性。要为各专业教学中心提供劳动实践课程,可以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根据比例设置学分。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认识自身不足,认识到劳动的艰辛,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高职教育要抓住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将劳动精神培养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自身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与敬畏,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传递劳动精神。

从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政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是根据教材内容,注重对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状况,重点落实在政治信仰方面的内容培养,考虑到高职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刚刚成年的阶段,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并能够具有较强的思维分析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开展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则应重视迎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重视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从而帮助他们从各个方面来认识到劳动精神的内涵所在,进而能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劳动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才能凸显出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性,能实现预期的教育育人的目标,积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保障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充满敬畏之心,并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创新发展,更好地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现在部分高校试点了现代学徒制传帮带方式。在传帮带方式中,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各高校可以合理地运用现代学徒制,将劳动精神纳入到本校的教学体系建设中去。

(三)将劳动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中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课程学习时间短,空闲时间较多,大部分时间学生除了在教室,就是在宿舍中度过。在教室及实训室可以安排每日的卫生打扫工作;在宿舍,对宿舍每日卫生情况进行评比,督促学生营造干净、整洁、和谐的居住生活环境。学校的后勤部门,可以开设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培养崇尚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并对相关事例进行宣传,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人世间美好的理想,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高校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场地,通过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出思想好、技术好、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由于受家庭、社会及个人成长等因素的影响,劳动精神匮乏,学校在引导、教育、安排等方面也缺乏具体的实施和指导,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每一位高职人的共同努力,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融合在一起,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劳动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融合,把它作为一项终身事业去努力、去实践、去培养。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