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战略在校园文化育人应用中的作用

2021-11-22 08:12左合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育人

文/左合余

一、概述

CIS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引导公众认可其品牌的重要经营策略。推行CIS企业形象建设,也是一个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教育内部员工的过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以“大一统”作为发展理念,并不缺少形象识别意识,从太极八卦图到明清发展起来的“老字号”,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文革中的“红宝书”“红袖章”“绿军装”等都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深厚的形象识别意识基础,这种政治意识的CIS虽然没能使我们经济和世界经济齐头并进,但是在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正如马克思论述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前,许多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甚至城市发展都有自己的形象识别系统。CI理论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形象识别,而是包含除企业之外的广大空间和领域,如城市CI、国家CI等,至此CI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含义的专用名词。总结这些实践经验,以校园为基础,将CIS建设与文化育人结合起来,实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门,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青年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校园文化环境是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在全员育人过程中时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位。

二、MI与校园文化

在CIS体系中,MI即理念识别居于核心地位,是灵魂,也是动力的根本来源,把MI这种要素引入文化育人工作中,将会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供全新的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的作用。企业倡导人本的管理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几方面的关系可理解为三个同心圆,三个同心圆的主体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管理将为校园品牌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推动人本管理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也发挥了文化导向的作用。作为向心力和引导力的校训,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每个校园特有的人文精神高度凝练[2]。这种理念和MI是不谋而合的,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成功的校训,为我们提供了打开文化之门金钥匙,也为我们有效地开展文化育人打开了一扇窗户。理念识别系统指导下的校训激励全校师生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责任感、荣誉感,激励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的自然环境、纪律制度、校园的风气和德育教育对在校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前代积累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这一代的相互关系,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或者同时代的个人历史”,这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使校园的文化建设趋于多元化,如何塑造正能量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值得深思。塑造文化形象不一定能够对学生的教育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能创造社会效益,获得师生的认同感,最终将社会效益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建设校园CIS形象识别系统,根植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这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方式[3]。

三、VI与校园文化

在CIS所有活动中,VI即视觉识别,是其最直接,在短期内表现出的作用也最明显,良好的VI设计可以在对外宣传和企业形象识别上获得最有效、最直接的具体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VI可以引申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利用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促使学生对文化育人的高度认同,校园各种映入眼帘的标志,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可以给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基础上,通过重复的宣传方式,加强对文化育人的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的充分运用,利用宣传手册、主题班会等形式,不断以文字、图画的形式不断重复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印象,形成视觉的冲击力,保证教育的确定性和强调作用。

正如独具特色的校徽,作为学校人文精神和育人理念的一种艺术化表现形式,是一所学校传递其历史和传统积淀的最直接的方式。校徽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了学校文化展现最直接的方式,作为校园文化的符号,是对教育理念、思路在视觉上的阐释。媒体曾倡导“把校徽戴起来”,并由此延伸到学生守则、班集体建设等方面,号召学生参与到校徽的创作设计中来。讨论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实践,通过“把校徽戴起来”的活动和讨论,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并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律意识,并由此推动文化育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推动实现校园山、水、林、路、港的建设达到使用、审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挥校园景观的育人、化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切身感受到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4]。

四、BI与校园文化建设

在行为识别系统的建设上,把BI运用到文化育人工作中,必须把握其机制、原则和方法。机制是文化育人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文化育人的原则是其必须遵循的准则,原则只有通过机制的运行才能体现其价值;文化育人方法是其各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总称,方法以原则为理论依据,方法只有在机制的运行中才能发挥作用,机制、原则、方法之间是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在建设校园文化育人BI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三者的统一,用良好的行为引导教育被教育对象[5]。

在行为识别系统中,不但要在实际行动中言传身教,还要注重对文化育人的评估。文化育人要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将BI的方法与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并结合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文化育人自身实现科学化的需要,注重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规定准则范围内主动地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从文化育人角度来看,学校的文化行为可通过文化建设展示出来。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资源,将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工作做精,并进行推广和普及。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共建实施时需要展示不同专业特色,及时补充活动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科优势互补,突出品牌作用。另外,校园文化的发展要依靠高校师生共同努力,将文化活动品牌宣传落实到相关责任人,鼓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传播,树立主人翁意识。除了在学校内部建立起部门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外,还积极与学校属地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协同共建机制,共同发掘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城融合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在服务地方经济、繁荣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增强“齐文化”传承示范的整体效果。加强行为校园BI建设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长驿站。

持续推动校园文化和网络融合发展,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数字化建设,培养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文化传播名师,立足校园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栏目,建设好广大师生共同组建的网络工作队伍,形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教书育人携手并进的网络文化体系。明确网络文化在文化育人发展中的位置,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以校园为主题,创建喜闻乐见的网络作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将官方网络平台与自媒体结合,继续推进学生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推动微信、微博、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的协同,使网络文化以充满生机活力的形式展现。与此同时,敢于面对网络文化的新挑战,提高网络驾驭能力,让“齐文化”更好地适应网络发展。

校园形象识别系统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师生各项素质、树立和发展校园形象、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推助器。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