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实践

2021-11-22 18:11张广丽
名师在线 2021年8期
关键词:家国立德历史

张广丽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300)

引 言

对于初次接触历史的初中生而言,历史课程内容既神秘又有趣,既能够从中了解很多历史趣事,又能够学习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文化,因此,学生有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科学运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进行课程教学,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塑造和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指的是,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前,教师应深入了解任务的根本教育要求,掌握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在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活动,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过程符合客观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阶段性和差异性原则

阶段性和差异性原则指的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强行灌输、刻意拔高,导致立德树人与初中历史课程实际教学相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阶段性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及身心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三)连续性和综合性原则

连续性和综合性原则指的是,不要为了完成立德树人教学任务而刻意破坏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连续性,改变其教学本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有其固有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不能因为过度追求立德树人教育效果而使教学过程“本末倒置”,应在确保课程结构、教学逻辑不被打乱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优化与融合。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历史人物,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历史人物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毛泽东、孙中山等,他们有着宝贵的品质和精神,如家国情怀、革命精神等。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发掘这些历史人物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灵活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人物及事件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春秋五霸”相关内容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想要成为霸主,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之后,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学习法,引导学生从军事能力、物质基础和相关历史事件等层面对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投入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并结合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如“卧薪尝胆”“退避三舍”“管鲍之交”等,准确提炼出不同霸主身上的优秀品质,如越王勾践的隐忍坚持、吴王阖闾的勤恳踏实、楚庄王的争强好胜、晋文公的信守承诺、齐桓公的心胸豁达等,从而达到健全人格、提升思想品质的教学目的,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1]。

(二)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良好素材,如体现保家卫国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抗日战争等;体现民族融合的辽宋和战、文成公主入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国家意志、主权意识、依法治国等理念,强化对学生的家国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统一意识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从历史事件中自主感悟家国情怀,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家国的意识。

例如,在讲授“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史实,提出以下问题:“根据史实可以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先后两次被匈奴抓获。十年扣押期间,单于不仅没有杀他反而为他娶妻生子,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挽留他。如果换作你,你会怎样做?还会继续完成国家的西行使命吗?”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将自己“化身”为张骞,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结合史实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方法,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虽然难以真正体会到张骞当时的真实想法,但是能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如面对同样的历史环境,有的学生会犹豫,有的学生会坚持。正是在这种“如何取舍”的自主思考中,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刻的家国情怀,从而树立良好的家国意识,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2]。

(三)结合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课程既包含中国历史的内容,又包含世界历史的内容;既包含历史事件的了解,又包含历史文化的传承。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从古至今,各国文化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解读,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体现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3]。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一节的教学为例。古埃及和中国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将古埃及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进行对比。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也能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从发明时间、记录原理、应用范围等多个角度将古埃及的“太阳历”与我国特有的“农历”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到:“阴历”比“太阳历”提出的时间略早,说明华夏民族对历法的研究时间更早;由于“太阳历”由地球公转推演而来,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被广泛应用,而“阴历”则由月相推演而来,其应用具有局限性和地域性;从实际应用层面来看,农历更符合我国农耕需求,其对气候、温度、季节变换情况的反映更加准确。

通过上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学生不仅了解到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风采,还能够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华夏文化的璀璨,慨叹祖先的聪慧。高效的历史文化教学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还能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竞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传承民族文化、为民族腾飞而奋斗的意识,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全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自主、深入的分析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家国立德历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