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2021-11-23 00:01张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价值观

文/张清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强音。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技能的传授、劳动精神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在这项系统性工程中,有一项工作不容忽视,那就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包括劳动意义、劳动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等方面。劳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劳动行为,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1]。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应包括如下内容。

1.对劳动的认知。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意义和劳动目的观,形成崇尚和尊重劳动的观念,包括理解劳动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劳动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源泉;肯定各个行业的独特价值,认为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认识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2.对劳动者的认知。要尊重和肯定劳动者的地位,包括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平等看待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肯定劳动模范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杰出贡献,尊重劳动模范等。

3.对劳动精神的认知。要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包括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能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

劳动教育体系庞杂,如果从内外两个层次来划分劳动教育,那么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成果的呈现都属于外显层面的内容;而劳动态度的端正、劳动情感的强烈、对劳动和劳动者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属于内在层面的内容。在劳动教育中,劳动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制约着劳动教育的成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价值观培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2]。

(二)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之间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整体。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扎实做好劳动价值观培养工作,可以使劳动教育事半功倍,而富有成效的劳动教育则可以助力其他各育,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这既是对中国梦实现途径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劳动与劳动者根本地位的充分肯定。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青年一代的不懈奋斗。只有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扎实努力,用劳动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当前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学生自身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偏差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劳动意义的认识不深刻。部分学生存在不劳而获、“躺赢”的观念,为了能又快又多地获得学习和生活上的收益,他们尝试了各种所谓的捷径。例如考试作弊、学历造假、网络刷单等。

2.劳动目的利己化和功利化。部分学生缺乏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家国情怀,做事聚焦于个人需求的满足,对有益于社会与国家的公益劳动不重视、不积极,在劳动中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比较明显。

3.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缺乏足够的尊重。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模糊,对不同行业劳动的认识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与此相适应,他们尊重脑力劳动者,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者,在一些学生的观念中存在金领—白领—蓝领—农民工这样的职业等级链[3]。

4.缺乏创造性劳动。部分学生缺乏青年的朝气和活力,在解决问题时不敢尝试新的思路和新方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勇气和创造的能力。

四、培养新时期高职学生劳动观的途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中国优秀传统劳动价值思想为指导,加强劳动价值观的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严谨、内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仍然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演变而来的异化劳动。此外,同时指出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宝贵的劳动价值思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中国传统的劳动价值思想倡导辛勤劳动,自强不息,这样的思想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劳动价值思想中的精华,更好地指导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二)有效利用多种载体,开展劳动价值观的实践教育

1.开展劳动周或劳动月活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学应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劳动周或劳动月以集体劳动为主。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校资源,在劳动周或劳动月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

2.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3.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每年学生有寒暑假及各种节假日,不少学生会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予以关注和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的新特征,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观念。

4.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感受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劳动过程中的幸福感,在实践中强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三)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共同打造立体化的劳动价值观培育体系

劳动价值观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如果只是学校“一头热”,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劳动价值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协作、合力育人,形成全面完整的教育体系。

家庭应树立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家庭应该秉承我国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视劳动为本、勤俭持家为美德。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除了要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热爱劳动的榜样,更要放手让孩子做日常的家务劳动。通过家务劳动,孩子不仅能够提高生活技能,而且能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切身感受到劳动的不易,从而增强劳动的幸福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

要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团体等应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的条件;媒体要积极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增强学生对于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在云端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