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欣赏《红楼梦》的三大视角

2021-11-23 02:48骆毅
青春期健康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全书曹雪芹红楼梦

文/骆毅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

基本信息

书名:《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高鹗

ISBN:978-7-5212-1239-6

装帧:精装

语种:中文

定价:99元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红楼梦》自传世以来,读者不计其数,好评如潮。其中,毛泽东曾说自己将《红楼梦》读了5遍以上,并称只有读5遍以上才算真正理解。

显然,要读懂《红楼梦》是不容易的。作为现代社会的读者,在语言上,要读懂作者原创的诗词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在文化与艺术美感上,要想象作者描述的各种园林艺术、戏曲艺术、神话故事需要丰富的中国文化功底;在哲学上,要理解作者叙述细节和故事的深意则需要对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有深层次的理解。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作者,其作品中蕴含的寓意必然是深远的,其驾驭作品的能力也必然技高一筹,让读者每读一次作品都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这正是阅读经典带来的独特体验和乐趣。当然,一个高明的作者不仅希望读者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乐趣,他更希望读者多加联想,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产生更多、更强的共鸣。

要读懂《红楼梦》,需要读懂作者曹雪芹本人。他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早年经历过荣华富贵,但好景不长,随着家产被抄,他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深刻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在穷困潦倒的晚年,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可以说,曹雪芹综合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又博取历代小说、文章的写作技巧。就笔者的阅读体会,欣赏《红楼梦》可以从以下3个视角进行。

构 思

文学作品要有可读性,往往需要巧妙的构思;而要成为伟大的作品,则必须具有超脱凡俗的架构和布局。《红楼梦》的巧妙构思体现在:

一是伏笔多。首先,人物的命名预示了人物的命运或人物个性。其次,在情节上,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往往是后面数个章节重要情节发展的线索。《红楼梦》全书叙述了众多这类细节,随着情节的发展,在后面的章节中这些细节被一一地再度贯穿起来或发展开来。阅读此书,要善于分析和品味这些属于伏笔性质的细节。

二是虚实结合。作者在开篇的章节就点明全书将“甄士隐(真事隐去)”,用“贾雨村(假语村言)”。为何要隐去真事?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规避审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将真事隐去更加有利于扩充文学的创作空间。但无论作者是出于审查因素的考虑,还是出于艺术角度的考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要对全书各种虚实结合的描述多多加以辨析和揣摩,才不会被“假事”所蒙蔽而漏掉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作者表面上在书中描写一件琐碎小事或一段平常对话,其实是有意反映一种人生处境或人生态度。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布局贯穿全书。从古今中国的小说来看,大多单纯“写实”(现实描写)抑或是单纯“写虚”(神话描写),真正虚实结合的作品并不算多。虚实结合的作品往往容易陷于“虚”而趋于偏废,或是由于过分夸张而脱离实际。曹雪芹敢于在这部大写实的作品中穿插些神话、寓言,不得不说是“技高人胆大”。将现实的层面扩展到虚拟的层面,做到了“放得出去,也收得回来”。虚实结合不仅让作品变得生动起来,也让全书的结构和布局更加灵活。

三是大小结合。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大处着眼,小处着笔”。首先是大人物与小人物的结合。全书不仅着重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角,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描写诸如刘姥姥、袭人、鸳鸯等小人物,使得各类人物均有故事,作品的层次感和故事性显得极为丰满。其次是大事件与小事件的结合。书中既有贾府为秦可卿办丧事的大场面,也有贾芸买雀取悦龄官的小插曲。众多的大小故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部多视角、多层次的人生悲喜剧。最后是大道理与小细节的结合。整部作品充斥着人生悲欢离合的主题,大多以一个个细节来体现和阐释,例如:女儿甄英莲被拐后,甄士隐伤心不已,更兼家中失火。他走投无路而投奔老丈人,却不被待见,迷惑和彷徨时听到了反映老庄哲学的《好了歌》……这些读者须多多体会。

人 物

一是人物的情感。《红楼梦》对于人物的情感刻画极为复杂,极为深刻,也极为多样。全书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突出“情”字。具体来看,有“痴”的情、“淫”的情、“俗”的情、“雅”的情、“傲”的情、“虚”的情等;有男女情、母子情、朋友情等。这些不同类别的“情”,既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体现,又在某一个人物上层叠出现。作品反映了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情感:含蓄的情感——心里想的口中不说;多层次的情感——时而喜好、时而厌恶、时而真诚、时而虚伪……这些情感常常是复合而又矛盾的。若干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既是全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全书的主要线索,读者须对这些细腻而又丰富的情感多多加以揣摩,方能体会该书的奥妙所在。不同于历史上的闲情野史,《红楼梦》所表达的人性情感更加真切,也更加丰富。

二是人物的个性。书中人物的个性大部分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读者通过品味这些对话基本可以判断和掌握人物的个性。听这些人的对话,细想他们的个性,读者仿佛能够听到一个个熟悉的人物正在耳旁说着类似的话语——书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人物似乎都说着类似的对白,他们似乎都有着类似的个性。二百多年来,人们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似乎从来未发生过蜕变,可以说《红楼梦》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个性。作者所挖掘和罗列出的这些人物个性具有历史的普遍意义,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这更是此书的伟大之处。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深刻而丰富的:无论是位高的老太太、当权的老爷们,还是卑微的丫头和没有头脸的婆子们,作者从不忽略任何一个个体,也不断章取义,通过单方面评判一个人物的好坏优劣。在作者的笔下,人物的个性是多面而复杂的:好中有坏,优中有劣。关于人性的复杂,中国历来有所谓“日久见人心”的评判标准。评判一个人物,要多角度、多个阶段地加以观察;要披露一个人物的个性,同样需要多个角度、多个阶段地加以描述。于是,人物的个性在读者的面前呈现的不再是一个个单调而又孤立的树木,而是一片茂密而又错落有致的森林。近两年,风靡全球的英剧《唐顿庄园》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其深受好评的原因与《红楼梦》的成功是相同的,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于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个性呈现。

三是人物的体系。据红学家的统计,《红楼梦》原稿的前八十回章节中描写了一百多位人物。这些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自然地粉墨登场:有重情的人,也有纵欲的人;有善于谋划的人,也有骄奢的人;有古板刻薄的人,也有圆滑世故的人;有知恩图报的人,也有忘恩负义的人;有正气凛然的人,也有贪图小利的人……一个个人物的出现,既是出于情节发展的需要而设置,也是作者将人生中所见所闻的各类人物进行的集体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共同组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物类别。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些人物仿佛仍然活灵活现地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曹雪芹看透了人性,正是因为他阅尽了沧桑。他的书不止为情,也不止为概括个人的人生。在那“一把辛酸泪”的悲痛中,他将对人世变幻的总结和感慨寄托在这个完备的人物体系呈现上。所谓“人世”,归根结底是一个接触人、观察人、评判人的过程。纵然,世上关于自我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个人运命”的评判仍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争论,但终究没有曹雪芹通过《红楼梦》道尽人生种种境遇的能力和境界来得高明。作者显然更加超脱,在驾驭了一百多位复杂个性人物的基础上,他以一种别样冷静的视角和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百态。

语 言

一是多种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巧妙杂糅和综合运用。全书的诗、词、赋、戏曲、偈语、谜语、对联等几乎全是原创,服务于特定的人物、情节和场景,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和智慧。没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的读者首先就过不了语言的这一关。

二是语言的生动。语言的生动充分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上。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其人物间的对话在今天读来仍然朗朗上口。被誉为影视经典的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人物旁白几乎全部采用此书的原文,可见此书语言的生动性不仅可以在强调视听感染力的影视作品中胜任,更是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三是语言的精练。大师级的作品往往都惜墨如金,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作品概莫能外。曹雪芹在描述或评价一个人物时,往往寥寥数笔,就将其特点准确地点出来。语言的精练,反映出一个人娴熟的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往往又反映出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上乘的文学作品,共通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但达到《红楼梦》这般语言精练程度的作品则是凤毛麟角。

四是语言的磅礴气势与细腻笔触。《红楼梦》不同于其他伟大的文学作品,它读来有强烈的沧桑感:或悲,或泣;或扼腕,或顿足……能将读者带入此番境界的正是出于作者对人生、社会、哲学等宏大主题的充分认识和深刻体验。《红楼梦》之下笔如滔滔江水之奔腾,又如浩瀚大海之广博,其磅礴之势不可阻挡。而在进行叙事和议论的同时,作者并不忽略对人物、故事的细节描摹,其细微的笔触有如《清明上河图》之于百千人物的细腻刻画,又如上等丝绸纹路的细密织法,可谓井井有条。

当然,不同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众多读者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和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当之无愧的巨匠,要想更好地读懂《红楼梦》,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阅历和修养,将作者的经历与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体会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这部作品的伟大,理解其背后的深邃与广阔。

猜你喜欢
全书曹雪芹红楼梦
图片资料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从整体入手提高整本书阅读成效
《红楼梦》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