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探析
——以珲春市孟岭村为例

2021-11-23 10:08韦宝畏孙泊洋许文芳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朝鲜族村落村民

韦宝畏,孙泊洋,许文芳

1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2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118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9月正式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标志着国家以积极干预的姿态开启了我国乡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发展的大幕.朝鲜族是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移居,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定居和发展历史,积淀和创造了富有自身特点的民族文化.朝鲜族传统村落是朝鲜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的村落多位于中朝边境地区,边境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地缘政治关系相对复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是乡村振兴的“洼地”[1].此外,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再加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周边城市或远赴韩国务工,使得朝鲜族传统村落“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进而造成村落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极大方便了朝鲜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通,致使对朝鲜族文化的代际认同与传承分歧日益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持续弱化.同时,国家的积极干预在促进朝鲜族聚居地区乡村面貌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村落经济文化共同体的瓦解,致使朝鲜民族的集体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弱化,村落的治理难度迅速攀升.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和总体要求,以珲春市孟岭村为例,探寻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路径,为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乡村振兴战略下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要求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特色基础上,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2].据此,需要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切实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第一,产业兴旺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物质保障,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劳动力就业等诸多关键性问题.“富饶的贫穷”是对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略带嘲讽性的表述.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木材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及森林覆盖率都举世闻名,人参、五味子、灵芝、紫貂、梅花鹿等优势资源应有尽有.而且“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红色文化资源、渤海国遗址遗迹、中朝俄边境游等都是富有少数民族特色和边境特色的人文景观.如何将这些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第二,生态宜居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协调.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乡村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资源,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缓解紧张城市生活、放松身心、追寻乡愁记忆和文化根脉的有效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可否认对原本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区域尤其是乡村自身的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因此,推进朝鲜族聚居地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才能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吸引更多人到乡村生活和发展.所以,从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设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工业污染、加强江河湖泊及土壤的治理、扩大生态区保护等方面[3]入手来保护朝鲜族聚居地区乡村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第三,乡风文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灵魂所在和价值归宿.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4].长期以来,因人口大量外流,我国朝鲜族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传统民族文化不断弱化,文化特色和优势逐渐丧失.如在普通朝鲜族家庭中许多传统饮食的工艺已近消失,朝鲜族传统节日习俗、人生礼仪等活动的程序、意义及内涵被遗忘或简化,朝鲜族特有的社会组织也逐渐解体和消亡.这给朝鲜族乡村的治理带来了挑战,乡村居民的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年轻人,得不到归属感,不愿留在家乡发展,这加剧了朝鲜族乡村的衰弱[4]. 同时朝鲜族文化遗产以传统村落为核心,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特质和价值观.因此,如何加强对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是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四,治理有效倡导树立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重构传统村落新型社会共同体的基石.乡村治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助推器”、生态宜居的“保护器”、乡风文明的“粘合剂”、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生活富裕的“发酵剂”[5].受几千年传统社会乡村治理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国乡村一级的社会治理和管理机构采取的是以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自主化管理模式.但由于朝鲜族传统村落多位于中朝边境地区,对外交通联系相对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和落后,这些都导致了该地区的乡村治理水平偏低、治理体系不健全.人口的大量外流、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再加上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不断降低,导致朝鲜族村落经济文化共同体彻底瓦解,村落居民的集体凝聚力不断弱化,致使他们对乡村社会公众性事务的参与热情不高,乡村治理无从谈起.因此,构建切实有效的乡村社会治理新体系是必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激发朝鲜族传统村落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使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角[6].

2 孟岭村保护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地理区位与发展历史

孟岭村是延边地区比较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之一,为中朝边境村.地处延边州珲春市板石镇西南,距珲春市区约10 km.地理坐标为东经 130°17′至 130°25′,北纬 42°43′至 42°48′.东南以山分水岭与俄罗斯为界,边境线长9.8 km;南至珲春河与朝鲜隔河相望,边境线长5.6 km;西与珲春市三家子乡、敬信镇接壤;北部与东部均与板石镇柳亭村为邻.孟岭村形成历史较为悠久,距今约有120年的历史.据村里一些老人回忆,早在19世纪末,就有一些朝鲜移民在此垦荒居住,居民点呈零星状散布.

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7].随后日本大肆掠夺朝鲜自耕农土地,大量失地农民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侮和压榨,被迫迁入图们江左岸地区.此时的孟岭村由于移民数量增加,村落规模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奠定了现在村落空间格局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受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的影响,孟岭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村进城打工经商或远赴韩国务工,最多时可达200人,致使村内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问题异常突出,经济发展迟滞.近年来随着村落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流村民甚至外来人口的吸引能力大为增强,他们纷纷回流到村内定居和创业.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已全部返乡.

2.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孟岭村地处山区,属于山地农林型村落,地势东高西低,西部为平原,东部多山地.图们江支流珲春河流经村落南部,气候宜人,属中温带近海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素有“延边小江南”之美誉.据2017年统计,全村户籍人口总计210户419人,86 %为朝鲜族.其中18岁~50岁之间的青壮年有250人,约占村落人口总数的60 %[8].孟岭村村域面积约为134 km2,但可利用土地仅为27.85 km2,其中耕地488.90 hm2,宜林山地约1 727 hm2,园地129.81 hm2.农业、园业种植和自然资源构成了孟岭村的经济发展基础,其主导产业为富硒苹果种植.

2010年,该村被列入《延边万亩苹果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珲春市政府又专门组织编制《珲春市苹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1)》,为孟岭村富硒苹果向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迈进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搞苹果深加工,使传统种植业逐渐脱离纯粹的第一产业,逐步与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果农增收,使果农年人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另外,从2008年开始,孟岭村在每年的10月1日至20日举办盛大的“珲春孟岭富硒苹果旅游采摘节”(如图1所示),吸引大量游客采摘,并带动了孟岭村朝鲜族民居居住体验和民族特色风味食品品尝活动的开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孟岭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华富硒苹果第一村”.2017年,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珲春调研时曾提出,要把孟岭村打造成为“东方苹果第一村”[9].作为吉林省“AAA”级旅游乡村,孟岭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吉林省美丽乡村”、延边“十佳魅力乡村”以及延边“传统村落”等多项荣誉称号.

图1 孟岭村富硒苹果旅游采摘节Fig.1 Mengling village rich in selenium apple tourism picking festival

2.3 村落空间格局特征

2.3.1 整体格局

孟岭村整体格局与朝鲜“咸镜道式村落”[10]格局非常相似.村落选址于四周山环水抱,中间地势平坦开阔的台地之上,现状布局较为规整(如图2所示).

图2 孟岭村空间格局(http://m.sohu.com/a/279775856_100036663)Fig.2 Mengling village spatial pattern map

整个村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村庄西侧多为农田、地势平缓,东侧是地势较高的生态环境维护区.整个村落呈带状分布在山河之间,顺应山水形势自由发展.村落东面、东南面和南面由头道西岔、老头沟、火龙沟、二道西岔等山体绵延环护,共同构成村落的基址依托(靠山)和气候屏障.西北面紧邻图们江及其支流珲春河,两水在此交汇,呈环抱状,形成“背山面水”的空间格局.珲春河是图们江流经珲春市境内的主要支流,水质好、流量大,为孟岭村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

2.3.2 道路布局

孟岭村村落布局较为稀疏,形态较为自由,兼有带状村落和网状村落的复合形态特征[11].村落沿珲春河呈带状分布,其中西南——东北方向长约1 000 m,西北——东南方向长约300 m.村落道路系统由112乡道、村内主干道、田间小路以及宅前道路共同构成.其中112乡道(板石人民大街段)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穿越村落西侧,路宽约6.5 m,为柏油路面,将珲春市区、板石镇政府及相邻村庄有机联系起来.村落里另有两条呈西南——东北方走向的纵向主干道及若干条南北方向的横向道路(宅前小路),与东西向主干道路相交呈鱼骨状布置,深入到各个村民居住点,宽度约在2.5 m~4.0 m之间,多为水泥路面(如图3所示).

图3 孟岭村道路布局Fig.3 Road layout of Mengling village

此外,由于村民在山上较为平坦的地方开垦了大量旱田,所以村中专门修建了3条道路延伸至山区耕地当中.目前,村内所有道路均已硬化,宽度能很好地满足两辆机动车并排行驶的要求,道路两旁建有排水沟渠,并进行了绿化种植.

2.3.3 公共空间

孟岭村村部(村委会)位于村落中心位置(如图4所示),村部前建有村民健身广场和休闲公园,供村民在农闲时节休憩、娱乐、日常锻炼身体和社会交往使用.此外,村中另建有建筑面积为398 m2,集农民学校、农家书屋、舞蹈室、电商销售平台、棋牌室等于一体,具有鲜明朝鲜族传统建筑风格特征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另外,村子南面建有占地面积约4 000 m2的富硒苹果气调库一座,气调库前建有平坦开阔的苹果广场,平时主要用于运输车辆在此装卸富硒苹果,是村内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

图4 孟岭村村部及村民健身广场Fig.4 Mengling village department and villagers fitness square

2.3.4 建筑空间

孟岭村是由咸镜道移民徙居而成的村落,所以在建筑样式、居住习惯方面也基本沿袭了朝鲜半岛咸镜道地区的建筑传统和居住风习.据相关文献记载,刚开始移居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由于生活贫困、物资极度贫乏,所建造的房屋通常为“一”字型,后来随着生活逐渐稳定,居住条件得到改善,“L”型建筑平面开始出现.朝鲜族民居一般为独栋建筑,屋顶大而坡度缓和,屋身低矮,外墙喜用白灰粉刷,立面风格简洁大方[12].室内空间根据家庭人数确定间数,通常有三间、六间、八间等.起居空间称“鼎厨间”,兼具厨房、餐厅和客厅功能,朝鲜族的炕几乎布满整个室内.目前,孟岭村中的民居建筑大多是“一”字型平面和“L”型平面,院落以民居为中心,由道路分隔,户与户之间用篱笆墙隔开,院落形状多为不规则形.

此外,孟岭村的院落面积普遍较大,从100 m2以上至1 000 m2不等,主要是由于村民多从事苹果种植,故庭院中种树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图5所示)

图5 孟岭村典型的朝鲜族住宅和院落Fig.5 Typical Korean houses and courtyards in Mengling village

2.4 村落民族文化传承

孟岭村虽然没有承载省市县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不可否认其朝鲜族文化已完全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传统的起居生活方式得到较好地传承延续.

孟岭村由于朝鲜族人口较多,生活氛围浓郁.村民的日常饮食、礼仪文化、传统歌舞、重大节庆、婚丧嫁娶、生日聚会等朝鲜族风俗习惯保存完好,并以其固有的表达方式加以传承.朝鲜族村民间通常使用朝鲜语进行交流,与村内其他民族交流则使用汉语.村内老年协会组织村民开展朝鲜族传统歌舞、乐器等的日常表演,义务教授朝鲜族村民学习传统舞蹈、乐器演奏等,并定期开展“四物乐”等民俗娱乐活动[8],不仅丰富了村民日常文化生活,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旅游旺季尤其是举办富硒苹果旅游采摘节期间,热情大方的朝鲜族村民通常还会做出各式风味的汤饭、烧烤和小菜供游客品尝,让游客充分领略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

3 孟岭村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改造追求“时髦”,设施配套有待完善

近几年,在“泥草房改造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兴边富民行动”等工程的推动下,孟岭村的村容村貌从表面上看已达到焕然一新的境地.主要表现在村落中的老旧住宅已全部拆除,一排排整齐划一、整体风格极为相似的现代式样的朝鲜族民居布满整个村落.民居多为新建或改造而成,在材质上多用现代建筑材料,红砖砌筑墙体,水泥墙面、彩钢歇山式屋顶、极具现代感的铝合金门窗等.

除此之外,村中富裕的住户还修建造型古朴、色彩华丽、规模较大的别墅(如图6所示),另有一些住户修建了二层西式小楼等.刻意“穿衣戴帽”式的民居改造更新,以及漠视民族文化传承,不受控制的“任性”建设行为,都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的风貌特色造成破坏,丧失了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韵味.

图6 孟岭村内造型古朴的别墅Fig.6 The rustic villa in Mengling village

此外,孟岭村的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如饮用水源主要由域外水厂提供,给水系统普遍存在管线老化、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承载力有限等问题.村内尚未完成改厕工作,村民仍旧使用旱厕.村内也无标准化垃圾收集点,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村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目前仅有旅游公厕(如图7所示)、多功能活动室、卫生所、超市和村委会以及电商服务站,难以满足村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追求.

图7 孟岭村中新建的旅游公厕(http://m.sohu.com/a/279775856_100036663)Fig.7 A new tourist public toilet in Mengling village

3.2 民族文化传承主动性差,表现力持续弱化

面对复杂的异文化环境和迅速推进的城镇化的影响,孟岭村的朝鲜族传统文化表现力渐趋衰弱.孟岭村现在基本上没有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传统文化延续传承的氛围不浓.受民族服饰、歌舞仪式化及向城镇迁移的趋势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已很难看到穿民族服饰的村民,仅在重大节庆活动或民俗文化活动中偶尔见到,平时村民都穿着现代便服,与汉族基本上没有差别.前文提到,目前村落中朝鲜族传统民俗已基本上融入内隐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村中能够外显的朝鲜族文化特色符号并不多见(如图8所示),如通常作为村落领域性标志的主入口门楼、再现朝鲜族传统生活场景的民俗展示模拟雕像、传承和展示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歌舞表演队、民俗展示馆、特色食品制作、民族歌舞音像制品及播放等严重不足.民居的外立面设计、景观空间的营造等都趋于现代化,民俗文化活动表演空间场所比较缺乏,难以支撑相关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此外,孟岭村对本村历史沿革、文化发展、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成果缺少系统性的搜集整理,致使村落在人们头脑中缺少历史感、文化感和厚重感.

图8 孟岭村街道两侧的墙绘(http://m.sohu.com/a/279775856_100036663)Fig.8 Wall painting on both sides of Mengling village street

3.3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乡村旅游发展滞后

富硒苹果种植是孟岭村仅有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村民经济收入的大幅提升(如图9所示).但由于村民都将自身经济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在富硒苹果种植上,而忽略了对其他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导致孟岭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而且富硒苹果种植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当中,没有纳入全村发展全局来思考,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欠缺,导致苹果的附加值低,经济增长空间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里对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此外,从地理区位上看,孟岭村紧邻珲春地区享有盛誉的“一眼望三国”的防川景区,交通十分便利,过境客源页比较丰富,再加上孟岭村整个村域自然环境优美,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先天性良好基础.但由于服务于旅游业发展的功能体系建设存在短板,难以形成吃、住、玩、游、购、娱一条龙式的服务功能和体系,再加上对朝鲜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旅游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导致来村游客往往是走马观花的“路过式”旅游,很难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进而导致村民增收渠道有限,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

图9 产业结构单一的村落经济(http://www.meipian.cn/7 dsxvts)Fig.9 Village economy with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3.4 村民参与动力不强,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移居我国东北地区居住生活的跨境民族,开创了北方寒地水稻种植的先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需要很强的集体协作性,且由于远离故土造成的孤寂焦虑,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隐性纽带作用,促使朝鲜族村落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和文化共同体,所以朝鲜族村落的治理具有鲜明的“自治性”特征[13].改革开放后,随着朝鲜族聚居地区社会环境的巨变,村落人口急剧流失,经济发展迟缓,再加上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淡漠等,都使朝鲜族固有的经济文化共同体日渐衰微,村民间的关系日益淡化,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大为降低,乡村治理难度迅速提高.目前,孟岭村仅依靠村内产业调整和发展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但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型人才缺乏问题仍旧突出.受教育程度和发展经验的限制,村民在村落发展方向、发展模式方面难以提出有价值的方案,对村落保护更新、村落环境整治等方面也难以准确描述其想法,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路径选择.

4 孟岭村保护发展的现实路径

4.1 完善保护发展规划,创新保护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原则.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对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总体要求,即: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14].为此,孟岭村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总体要求,在认真调查、分析解剖,全面把握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承村落价值,不断拓展规划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明确保护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现路径,确保规划能真正得到落实.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提升村民和政府的参与动力,动员村民广泛参与,注重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另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笔者也切身体认到朝鲜族传统村落面临的不仅仅是保护问题,发展问题更显得关键而迫切.因此,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历史和文化上,而应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将村落的发展融入其中,确立村落在新时期的新认识和定位.更新传统村落发展理念,明确村落发展目标,完善村落空间功能(如图10所示),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使朝鲜族传统村落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积极角色.同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模式,由原来主要依靠政府组织规划编制、政府出面筹措资金,政府主导整治改造,转为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政企有机联合及村民主动参与的发展模式.让村民从传统村落振兴中切实得到实惠,增强对外流人员的吸引力,增强他们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图10 孟岭村村庄发展规划总平面图Fig.10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planning general plan of Mengling village

4.2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根据生态宜居的要求,对孟岭村村落环境格局、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品质.首先,对村内道路进行等级划分,根据道路设计规范进行修整,以满足村民出行和疏散要求;其次,根据村内民居实际进行更新维护升级改造,重新塑造立面造型,提升墙体保温性能.将保温性能差且影响村落风貌特色的彩钢屋顶替换成耐久性强、美观雅致的陶瓦屋顶,设置保温层.同时进行外墙粉刷,提高建筑美观性.将现有的单层窗改造成双层窗,并设计成朝鲜族传统门窗样式.建筑入口处设门斗,冬季挂棉帘以减少散热(如图11所示);再次,运用朝鲜族文化元素,打造地域性特色景观.在村庄整体规划方面,以主干道为主景观轴,村内道路两侧结合部分节点设置少量小巧精致的公共绿地外,还结合村内大面积苹果种植园和村西侧河边的农田,打造观光性农业景观,沿河布置滨河景观步道;最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游客中心的建筑体量与朝鲜族民居有较大差异,为避免其对村落景观风貌造成影响,故在村落入口处建立功能完备的游客服务中心,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在村委会前开放广场规划小型体育健身点等文体活动用地,建设包括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娱乐设施等.朝鲜族文化服务设施与民俗体验场所相结合,使游客体验到活态的朝鲜族文化,增强村民与游客的互动,发展和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完善村内供水和排水系统,满足日常用水和消防要求,逐步与市政管道连接,取消旱厕.在村内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压缩站,做到垃圾收集车定时定点收集.

图11 孟岭村升级改造后的民居平面布局与立面效果图Fig.11 The plane layout and elevation effect of the upgraded residence in Mengling village

4.3 强化民族文化自觉,推动村落整体保护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传统村落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也促使朝鲜族传统文化及其物质载体——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方式势必与时俱进加以相应改变,即由在保护发展中传承转变为在保护发展过程中兼顾创新的基础上传承.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还重要在于激活民心,使朝鲜族民众能切身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激发文化自觉性,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朝鲜族村落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需要对孟岭村采取整体性保护举措,除严格落实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加大民族风格民居改造力度,再造孟岭村传统风貌特色外,还要紧密围绕乡风文明的主体是人这一根本抓手,不断提高朝鲜族村落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认同感.首先,通过充分挖掘和系统搜集建村历史、民俗风情、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变迁等,不断增强传统村落的历史感、文化感和厚重感,唤醒村民对精神家园的文化记忆;其次,全方位营造朝鲜族传统文化氛围.积极筹措资金,立项建设朝鲜族民俗文化展馆,在街巷两侧布置朝鲜族文化特色展板、传统道德教育宣传画.制作朝鲜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模拟雕塑、模拟场景,成立朝鲜族歌舞表演队,精心设计朝鲜族传统生产和生活场景,使游客与村民间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从视听到行为再到环境各个环节全方位打造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民族特色;再次,发展民俗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表现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设置游客中心,将朝鲜族特色饮食、起居和民俗活动相结合.将朝鲜族特色餐厅、朝鲜族特色旅店和民俗文化馆集中布置,考虑到寒地设计,将三者用连廊连接,并围合出室外广场,室外广场用作朝鲜族民俗活动展示场所(如图12所示).游客通过在村落不同空间中的观食住行,切身感受朝鲜族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传统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反过来,朝鲜族民众也可以通过非本民族团体的认可来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切身体认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最后,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文化科技培训平台,不断增强民俗文化产品制作水平和提升审美价值,展示朝鲜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图12 富有朝鲜族风格的孟岭村游客中心效果图Fig.12 A rendering of the tourist center in Mengling village with Korean style

4.4 激发村落内生动力,促进产业多元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激发村落内在活力,传统村落振兴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在村落产业发展方面,前文提到孟岭村被誉为“中华富硒苹果第一村”,富硒苹果种植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潜力,是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还成为享誉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亮丽“名片”,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除此之外,孟岭村所具有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共同塑造了孟岭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农村人文景观,再加上朝鲜族所拥有的独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传统礼仪、歌舞艺术等都已沉淀到村民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外在表征.为乡村旅游业的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笔者建议可将孟岭村纳入延吉——防川游览路线之中,充分挖掘孟岭村朝鲜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多元复合价值,打造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增加村民收入.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苹果采摘+特色民俗+生态景观旅游”模式(如图13所示).充分发挥富硒苹果种植产业的高社会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不断加大村落的宣传力度,以富硒苹果采摘作为吸引游客的桥梁和纽带,建设特色民宿,营造美丽乡村宜居环境,实行景区和村落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和发挥孟岭村朝鲜族村民在特色饮食、歌舞艺术、传统礼仪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多形式、多角度设计游客体验项目,使游客能在欢声笑语当中切身体味到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深度了解朝鲜族文化的热情和动力,为村落旅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图13 孟岭村旅游空间布局与景观空间结构意向图Fig.13 Tourism spatial layout and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intention map of Mengling village

猜你喜欢
朝鲜族村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KORE A TOWN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