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合一”的实践背离及矫正措施

2021-11-23 07:34苏亚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上,可以发现阅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怎么学”,学习效果并不好。文章从语文阅读“教学合一”的现状分析及矫正策略等方面探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合一”;背离现象;语文阅读

[作者简介]苏亚(1989—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还得根据学的法子”等教育理论。自“核心素养”这个词提出以来,教学界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课堂不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教师顺应潮流采用“启发式”“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是,教师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简单地理解为“问答式”。所以,不管是在常规课堂上,还是在公开课上,我们见到的仍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循环往复的课堂结构。这样的课堂,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被动理解,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没有真正地“走心”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合一”产生了背离现象。

一、语文阅读中“教学合一”背离现象

(一)“教”与“学”的起点冲突

教材只是学习知识的工具。书本里汇聚了各种知识及规律,学习书本知识,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增长见识,促进认知的发展。有些教师便“唯书”,学习书本知识,夯实基础,通过书本认识世界。书本知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有直观的感受。教师应当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是用书本去教学生一些知识、去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学生的认知经验讲解书本知识,这样,教师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二)“教”与“学”的主体背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地自我建构起来的。当教师停止灌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挑战、去表达,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这时他们必定是兴趣盎然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充满思维挑战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斗志,此时此刻,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调动各种思维,尝试各种方法。这一趟路程走下来,学生的知识掌握了,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语文素养无形间也提高了。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了话语权,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将准备好的知识以问答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实践就与“教学合一”相背离了。

(三)“教”与“学”的评价单一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多,而学生的自评较少,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在一些教师眼中,还以考试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就是好学生,而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调皮不听话的则是所谓的坏学生。目前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这样一来,就自动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片面化的评价激励着好学生,但是也让后进生受到毁灭性的压抑。体验不到成功的学生,不仅成为不了学习的主体,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了极大打击。

二、“教学合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以“教”为支撑点,学会课内阅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帮学生找到阅读的“点”,以这个“点”为抓手,横向拓宽面,纵向加强训练,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习得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预测单元,在教第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就要巧妙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预测方法,并在后面几篇文章中进行巩固练习,为今后课外阅读打好基础。

(二)以“学”为着力点,指导课外阅读

课堂上教会了学生学,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迁移,因此,要着力于学生的“学”。课堂上学生学的是量化的知识,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每学期规定学生要读一定数量的书,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定时举行小组争霸赛。变换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从“读”到“用”,相当于在书中走了一个来回,学习经历了由输入到输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感、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那么当学生再去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他便不会觉得那么枯燥。

(三)“教”“学”相融合,提升运用能力

“教”“学”最终还是为了实践,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力求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教学合一”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三、语文阅读“教学合一”的矫正措施

(一)锁定“学”的对象,凸显“学”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需要教师时时印刻在心中指导实际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置、课堂流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作业的设置都需要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以学生为圆心,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圆周为轨迹来安排布置。课堂上的问题,教师不要急着解答,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自主实践,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语文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同的方法指向不同能力的培养。就拿读和写来讲,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是写的基础。输入即为积累,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谓聚沙成塔、积流成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不断积累,并把所学知识内化,才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有所增加和更新。除此之外,学习语文还需要不断进行课外阅读,读书要做笔记,有写日记的习惯,等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一套系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扎实。

(二)明确“教”的内容,改变“教”的方法

首先,教學目标要明确。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以学定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比如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处在什么水平上。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正确地知道“教什么”,从而有效地指导“怎么教”。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学定教是导学案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过度讲解为主的课堂形态,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还能助推教师的成长。教师要根据学情及文本设计导学案,不仅要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还要提炼文章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更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钻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发现、自主运用。最后,注重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读”的能力。一般的学科教科书学习的目的不是在文字上,而是文字表现的内容,语文便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需要教师主动关注文章的形式,适时地找准文章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三)从“学”中学习“教”,在“教”中指导“学”

《礼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生与教师的阅读水平不尽相同,学生对阅读的疑惑和反问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这样的“磨炼”中不断提升,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让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
基于学有优教的语文阅读创意教学设计
巧抓“文眼”,贯通全篇
浅谈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走在语文阅读“教”与“学”
通过有效阅读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关于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