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他们“游山玩水”

2021-11-23 05:24石娲
中国收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陶潜石涛隐士

石娲

一幅山水画如果出现点景人物,大多是有明确的主题或故事情节。这类作品虽以山水树石成画,但画眼却在人物,作为画家立意的载体,直接点出作品的主题。《芥子园画谱》中对于点景人物的功用有如下描述:“今将行立坐卧观听侍从诸式,略举一二,并各标唐宋诗句于上,以见山中之画人物,犹作文之点题。一幅之题全从人身上起……以待学者触类旁通耳。”可见,从点景人物的身份、穿着打扮等描绘,以及人物的活动中就可以看出整幅画的主题,起到了非常好的点题作用。

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的活动十分广泛,如行旅、春游、寻幽、山居、访道、会友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衬托出作品的主题,另一方面增添了画面的意趣和活力,营造出可游可居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历代常见的山水画中欣赏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及美好互动,跟随其中的点景人物“游山玩水”,感受山水画中的趣味和意境。

隋 展子虔《游春图》卷(局部)43厘米×8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元 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75厘米×56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暗示主题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是现存卷轴画中最早的杰作,完整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图式。画作描绘了二月时节,众人在江南游春的情景。作者将自然景色作为背景,以各色人物、楼阁点缀其中。整幅画卷中,阳光明媚,碧波荡漾;江河两岸,树木茂盛,一片郁郁葱葱,到处盛开着鲜花;贵族士人在江岸一边牵着马一边欣赏两岸的春色;江流无际,波光粼粼,游人乘船游荡其中。画中所有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一片春日融融的祥和景象。画中的点景人物以红色、白点进行点染,显得轻松生动。人物进行着各种活动,步行、乘舟、骑马,观赏美景,流连忘返。人物的表情悠然惬意,明确表现出了“游春”主题,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春意与生机。

元代黄公望的山水作品《剡溪访戴图》,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作品表现了晋代著名书法家王徽之于雪夜前往剡溪访问友人戴逵,沿途欣赏雪霁美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故事。画中描绘群山积雪,山峰层峦叠嶂,山间飞瀑直泻,溪边屋宇错落,溪中有一叶小舟正在离开村庄。全画只有两个小小的点景人物——小舟中头戴竹笠、身着蓑衣的艄公正在驾船;来访者王徽之坐在船舱中,拢袖御寒。对人物的生动描绘彰显了作品的主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渔舟读书图》轴为明代画家蒋崧的作品,画中巨石悬岩,山势险峻,岩下的溪流水平如镜,一人摇橹行舟,一人正坐在船头聚精会神地读书,似乎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两个点景人物的形象直接明了地点出了作品主题,也使作品更加雅致,意境悠远。

可游可居

《华山图册》是明代画家王履在登临华山之后完成的纪游性创作,共有40幅图页,另有自作的记、跋、诗叙、图叙共66幅,合成一册。图页每幅一景,每个景致都有精妙的描绘,将华山万秀千奇的佳景胜迹集于一卷。

作品风格笔简形具,大多采用近景和中景的构图形式,有描绘华山的形貌特征和形势气概的,也有描绘华山名胜遗迹和活动场景的,多得之于王履对华山“师造化”的亲身感受,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游历华山的胜景。

在40幅作品中,几乎每张都有三五个点景人物出现,大都细小如豆粒,不细心观察根本难以发現。这些人物或行路、或坐望、或读碑、或攀爬、或歇息,多用线条寥寥几笔勾画,形象生动,与远景群峰、松林融为一体,给画面增添了情趣,也突出了华山的险峻之势,营造了真实的游山意境。观者仿佛在跟随山中人物游览华山万秀千奇的景貌,顺着人物的行进方向,我们的视野也被引入华山深幽的境界。

明 蒋崧《渔舟读书图》轴171厘米×107.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点景人物是王履与其随行者们的写照,显示了其在游历华山时的踪迹,在视觉上使非全景呈现的华山之景更添险峻,开阔了画境,丰富了画面空间,是山水画“可游可居”意境效果的具体呈现,有效地传递了王履想要表达的画意。

诗中寻幽

《陶潜诗意图》册是清代画家石涛以诗入画的古典诗意山水图册作品。图册虽没有年款,但根据其技法风格和画面面貌来看,可能是石涛晚年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平淡宁静的田园归隐气息。

图册中,石涛把陶渊明作为点景人物融入田园山水之间,表现出陶渊明诗句中的自然朴实、超然世外的人生境界。《陶潜诗意图》册之二“悠然见南山”一幅,取材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石涛在画作中将陶渊明的形象较一般点景人物有所放大,突出其“采菊东篱下”的诗意形象,陶渊明正置身于广袤的山水间和东篱黄菊中,手持菊花,闻其芳香,正享受着隐士的质朴之乐。人物未刻意精雕细琢,却粗略传神,顾盼多姿;山野间郁郁葱葱、菊花簇簇,篱后有隐约可见的瓦房,与远处的南山融为一体,清雅动人,散发出浓厚的田园气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陶渊明的隐士形象与菊花所代表的孤高自许、疏世远俗的性格特征,体现了石涛对陶潜悠然超逸的精神和高洁人格的推崇。

清 石涛《陶潜诗意图》册之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陶潜诗意图》册之十一 故宫博物院藏

《陶潜诗意图》册之十一中描绘了茂密的松树林中一间茅草屋内,陶渊明与一隐士对坐,隐士正为其抚琴操弦。画中人物着白色长衫,呈盘坐状态,以白描勾勒轮廓和衣纹,五官只用几点代替,寥寥数笔,却形象地表现出了文人隐士的寻常生活,隐士一边抚琴弹奏一边望向陶渊明,而陶渊明似乎正在闭目低头静听沉思。此图画意出自陶渊明《拟古》诗中的第五首,该诗描述了一位东方隐士,虽十分穷困,却有守节不移的坚定信念,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石涛将视角聚焦在点景人物诗人与隐士所处的庐舍上,庐舍四周青松环绕,暗示了隐士高洁的品性,又将诗人形象置于山水、林屋和暮霭之间,衬托出诗人的精神面貌和脱俗的气质,也流露出画家晚年对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历代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形式、内容和画法都有相应的变化,与社会状况和时代特点息息相关,折射出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观感及态度,对时代的赞美或批判等,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和画家的审美观念,画中的点景人物形象就是画家情感的载体和符号。点景人物与山水景色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情与景、物与我相互交融的山水画意境,并饶有趣味地记录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使山水画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独特载体。(注: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猜你喜欢
陶潜石涛隐士
50 years of social distancing experience雪山隐士的50年隔离生活
陶渊明的小脾气
隐士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开卷有益
陶潜辞官隐情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
隐士
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