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变”改革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兴旺村为例

2021-11-24 09:24李云均
活力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三变集体经济村民

李云均 张 翠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发端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2012年前的舍烹村是偏远、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党的十八大以来,村支两委深刻理解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引导本村的致富带头人回村创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如今全村集农业和乡村旅游于一体,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结构,面貌焕然一新。贵州边远农村“三变”改革的成功探索,逐渐发展成为农村一项重大政策,其改革方向、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本文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解剖麻雀”,对“三变”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三变”改革展开分析论证,提出对策建议。

一、“三变”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三变”改革中,兴旺村先后开展了一些工作,为全面改革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但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环节多,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一)改革人才队伍缺乏

1.干部队伍综合能力不够强

一是学历不高、学习能力不足。村两委班子成员总体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班子成员对“三变”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改革思维。村民小组人员大多为小学、初中学历,对“三变”改革的认识不足,推进“三变”改革的力度不够。二是认识不够统一、步调不够一致。如发展先后的问题,村干部不能完全形成共识,都想发展和自己亲近的村民小组,都想把项目布局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没有形成全域“一盘棋”的思想,对于“三变”改革,班子成员和村民小组长之间的想法不一致,给“三变”改革的推进带来了困难。

2.人才储备不足

一是后备人才不足。农村党员大多数为中小学学历,年轻党员基本外出务工,村党总支虽然建立了后备人才库,但后备人才仅为个位数,由于待遇、生活条件等原因,愿意回到村里工作的年轻人非常少,已经回村工作的少数年轻人也因为待遇问题,无法安心在村工作,后备人才缺乏、不稳定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前期因为各种政策限制,农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加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村里的精壮青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下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留守人员劳动能力弱,文化程度不高,家庭事务不能做主,对“三变”改革的理解能力不足,参与意识不强。三是专业人才不足。“三变”改革需要熟悉农村农业、懂管理会经营、熟悉经济工作、善于捕捉市场需求、具有相当专业能力的人,而目前参与“三变”改革的都是村组干部,部分干部文化素质本来就不够高,发展意识不强,而现在又被日常琐事缠身,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发展集体经济。

(二)改革项目资金薄弱

1.现有“三资”盘活不够

一是货币资金不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固定资产中绝大多数为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很少,且没有被利用起来,无法产生直接利润。三是资源性资产无法变现,只有少数村民的土地实现了流转,大部分土地、山林、荒地、滩涂地都没有转化为村民和集体的收入。

2.村民入社入股积极性不高

新成立的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民不相信,也不愿意加入。

3.缺乏有实力的承接主体

近年来,各村也对外联系了许多有意愿的投资公司,但是由于经营农业风险较大、效益成效慢,再加上部分农村长期受政策限制,同时也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因素影响,一直没有企业落户。发展成立村属企业的规划也因为没有人才和资金而一直未能实现。

(三)改革产业布局任务繁重

1.产业基础薄弱

目前,大部分农村的产业还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存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大、缺乏优质农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2.缺乏经营主体

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是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目前,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仅有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处于探索阶段,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处于空白状态,有待填补。在第三产业方面,部分村开设有农家乐,但因违章建筑整治、大棚房整治等问题,目前经营较少,且规模不大,没有地方性特色。

3.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目前,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刚刚成立,还在建章立制阶段,较早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没有明确村集体收入分成,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只有财政支持。

4.基础设施有待加快

近年来,村交通状况显著改善,但是通组、通户道路仍未实现全覆盖,宜机化整治工作滞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水、药、肥自动化基础薄弱,抵御干旱气候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四)改革政策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1.土地政策限制较大

多年来,农村受到基本农田、“四山”管制及退耕还林政策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规划和发展。

2.政策持续性不够

“三变”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撑,部分区域财政承诺给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示范村资金支持,但这个资金没有得到延续,前期规划半途而废,产业发展骑虎难下,村民改革的信心严重下降。

3.配套政策落实缓慢

比如,一些政府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各级财政支持的200万元以下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建设和管护”,但一直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三变”改革涉及发展改革、金融、农业等多个部门,涉及资金、项目、金融、税收、用地等多方面政策,需要尽快推动政策落地,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4.“三社”融合进展缓慢

整合“三社”(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社),聚集生产、资金、市场三方力量,对于理顺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完善市场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一些村完成了挂牌子、搭班子、立制度等前期工作,组建了生产合作部、供销服务部、资金互助部,明确了各部负责人和成员,但由于缺乏培训和专业人才,各部和制度还未能正常运转,阵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深化“三变”改革的对策建议

“三变”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村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具备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笔者在深入调研了解兴旺村、古路镇乌牛村、木耳镇金刚村等村“三变”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应当深化改革,有的放矢,在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氛围营造、主体培育、夯实基础、“三社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新时代农村“三变”改革这篇大文章。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握改革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村党组织负责人是带头人、领头羊,在“三变”改革中必须激活村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坚持将党建引领、“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融为一体,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带动村民致富。要突出政府指引,把握正确方向,各级政府全程监督管理,在人员搭配、制度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把好方向,统筹做好政策保障、资源配置、资金整合、产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

(二)加强人才支撑,凝聚改革力量

人才是改革的动力,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工作队伍。

一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对村党总支书记的培训,推荐参加“领头雁”工程,从镇街或区里选派一名热爱农村工作的“第一书记”,多途径优选村两委班子成员,从“三变”改革和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从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储备。对于留在村内干事创业的本土人才:已经是党员的,要将其培养为村两委的后备干部,视其成长情况尽快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是党员的,要积极将其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指派专人培养,尽快将其培养成一名成熟的党员,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三是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以奖代补,对创业取得突出成效的农村经济能人给予奖励,在项目审批、资金准入、创业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离职退休单位技术管理人员、农村大学生、复员军人、经济能人等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各村缺乏人才的现状制订培训计划,对村本土人才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掌握生产技能,充分了解市场行情,主动干事创业,参与“三变”改革和集体经济建设。

(三)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改革氛围

农村“三变”改革意义重大、内容丰富、政策性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三变”改革的宣传培训。

一是加强对村“三变”改革主要成员和骨干村民的教育、培训、引导,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使其成为二次宣传员。在宣传教育培训中一定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变、变什么、怎么变、谁来变,以及入股、收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村民关心的问题,使全体村民都能够理解和明白“三变”改革是什么,“三变”改革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风险,进而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改革,成为“三变”的实践者。

二是积极吸收当地致富带头人、有能力的人参与改革,充分发挥现有蔬菜、经果林种植、渔业养殖中的致富带头人、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增强村民的信心,营造全村积极参与“三变”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培育经营主体,拓宽改革路子

推进和推动改革,经营主体是关键。经营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村民参与“三变”改革后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保障。按照“新建一批、引进一批、壮大一批”的思路,积极探索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培育经营主体。

一是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人、创业大学生等创办生产加工型、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让村民积极参与“三变”改革。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街道经发办、农业服务中心要指导帮助村争取渝北区、重庆市涉农项目。同时,结合国家政府产业政策和本村自身资源,包装一批“三变”改革创新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和3P模式等,吸引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国有公司参与改革。

三是壮大现有经营主体,现有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成立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作为本地“三变”改革的先驱者。

(五)壮大集体经济,夯实改革基础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三变”改革的重要载体,是调动全体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前提。

一是发展产业增收型经济。围绕柑橘、畜禽等主导产业,在村集体土地和农户入社土地上统一种植优质柑橘,同时发展果药、粗粮经济和家禽养殖等林下经济。

二是发展资产,盘活经济。盘活宅基地、荒地,积极宣传推进渝北区农村宅基地复垦政策,开荒和治理、整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将新增土地流转和租赁,所得租金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合理使用资产,最终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发展混合型经济。将合作社的资产及资源量化,以资产资源入股的形式参投到经营企业,定期按入股比例分得红利,实现稳定的增收。

四是发展劳务型经济。合作社成立劳动人事部门,由该部门有组织地为柑橘、水果规模经营户提供果园修剪、打药、套袋、采摘等专业化服务,并组织劳务外包等项目,实现集体组织人力、集体得到盈利分红,使村民个人实现增收。

五是发展延伸型经济。围绕柑橘、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包装、产业运输、产业贮藏等配套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六是发展乡村旅游型经济。结合国学文化、耕读文化,开辟“三变+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文创+电商服务”的新路径,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美景、美村、美宿、美食建设,发展集体经济。

(六)推进“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

加强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管理,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社融合,以“四个统一”为抓手。

一是统一管理。由村党组织牵头负责,进行清资核算、确权登记、量化评估,有效整合各方资产资源,使其能全部入社,还未入社的要加快入社进度。实现改革的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耕种、统一收储和购销,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活动,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二是统一用工。联合社组建新型农民队伍,吸收富余劳动力加入,同时动员外出务工者、返乡农民工加入新型农民队伍,就地务工。这样既能解决村民外出“工作难找、工资难讨”的困境,又能解决村民家里老人、孩子无人照料的问题。同时,还能解决当前村里只有老人小孩、无青壮年群众参与村工作的问题,进而促进村民收入稳定、家庭和谐,增强农村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统一筹资。联合社作为独立法人,可以承接市、区各级产业扶持资金、扶贫资金等各类政策性财政资金,可以向金融部门进行抵押贷款、民间个人投资,通过多种渠道使各种资本资金投向联合社。

四是统一财务。联合社要聘请专业财务人员,街道财政办、区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培训,严格进行财务核算,按照企业化的会计制度设置会计栏目科目,做到账实相符,真实反映合作社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街道财政办、经发办等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各种资金的监管,指引好各经营主体加强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合理有效利用资金,降低成本,提高经营主体的盈利水平,走出符合本村实际的“三变”改革路子。

猜你喜欢
三变集体经济村民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