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岩溶发育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案选择

2021-11-24 11:23区铭恒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溶洞岩溶顶板

区铭恒

【摘要】优选岩溶發育地区的地基基础方案,对保证结构安全,控制项目工期造价,具有很大的影响。结合场地特性、上部结构特征,灵活选择地基基础方案,是一个值得总结和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岩溶发育;溶洞;地基基础设计;技术方案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6.044

1、引言

在我国南方,碳酸盐基岩广泛出露,在长年累月水位变化和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基岩溶蚀现象广泛发生,形成了许多岩溶发育的场地。独特的岩溶地质,给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设计带来了不少挑战和课题。我国工程建设者在长期的技术攻关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在岩溶发育场地进行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措施。而国家标准《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GB/T51238-2018在2018年11月1日被住建部批准实施,更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岩溶地区工程建设活动的技术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视。

笔者在岩溶发育场地较广的广东地区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从业以来遇到了不少岩溶地区地基基础设计的工程案例,在技术方案的必选和设计工作中学习了一些相关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特在下文总结分享。

2、岩溶地质对地基基础设计的影响

目前溶洞埋藏情况大多通过地质勘查和超前钻等方式,“以点代面”地予以评估,溶洞对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的稳定性、承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溶洞也是工程地质勘察和基础设计的重点关注内容。溶洞引起地工程事故时有发生,例如桩基施工阶段一旦桩端破坏了较大的溶洞的顶板,容易发生桩身突然下滑失稳,甚至地表坍塌的严重事故,而在建筑使用阶段,未经处理的溶洞如果处于基础应力扩散区域较浅的范围,则会导致基础安全系数下降,不均匀沉降扩大等现象,危及结构安全。

3、溶洞地基的处理方法和基础设计方案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GB/ T51238-2018中总结了岩溶地基处理的几种方法:充填法、跨越法、桩基法、高压旋喷注浆法、褥垫层法等,是目前溶洞建筑地基基础处理的主流方法,下文简述一些运用这些方法处理溶洞地基的工程案例,并尝试比较几种处理方案的优势,总结其适用范围。

3.1 桩基方案

某科技产业园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湖畔,主要为一栋商墅、三栋办公楼以及展厅及市民活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地下1层,地上5~13层,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128321.59m2。根据勘察报告钻孔资料,拟建场地地层按地质成因及力学性质依次分为:由人工填土(Qml)、冲积-洪积层(Qal+pl)、残积层(Qel)及下覆基岩二叠系(P)的灰岩。场地范围内下伏灰岩属可溶性岩石,表现为隐伏型岩溶,为岩溶强烈发育场地。

根据场地上覆土层承载力和固结程度偏低和结构柱底力较大的情况,首先排除筏板基础方案,拟采用桩身质量可靠、施工周期短的预应力管桩基础,管桩桩端以中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由于桩侧土软弱,经验算,单桩承载力Ra取值只有1000kN,管桩可以满足裙楼和多层结构的基础承载力要求,但即使满堂布置也不足以满足高层塔楼的承载力要求,故高层塔楼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其余单体和纯地下室部分采用管桩基础。

在基础设计中,除了通过计算保证理论上桩基的承载力可靠之外,还需要在施工方法和构造上提出针对性的要求,以克服溶洞强发育对地基基础的不利影响。

(1)岩溶强发育地区往往因为溶蚀作用产生大量的石芽等起伏岩面,容易造成管桩压桩施工过程中桩身倾斜断裂,造成废桩,为降低断桩风险,可适当降低单桩承载力设计要求,使压桩力相应降低,采用锯齿式十字形桩尖,使其能适应倾角>45°的岩面,对防止水平偏移效果较好;(2)在岩溶发育地区,平面距离很近的两个点的土层情况可能截然不同,“以点代面”的地勘钻孔资料往往不足以充分揭示每个桩位的实际地质情况,为了规避溶洞对桩基的不利影响,在每个桩基施工前进行超前钻是非常必要的;(3)根据地勘和超前钻资料,在桩基施工前应对位于桩底下3倍桩身直径范围以上的溶洞需要预处理,预处理方法多用充填片石和预注浆法,通过分析施工记录中的注浆量,可以大致反推溶洞的充盈情况,判断施工质量;(4)较大直径的灌注桩,可能存在超前钻点位不能揭示桩侧溶洞的风险,加之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导管提升过快、护壁泥浆稠度不足等原因,会出现灌注桩漏浆现象,造成桩身缺陷,导致出现Ⅲ、Ⅳ类桩,严重降低桩身承载力。对于这个问题,一是需要加大超前钻的分布广度,提前发现隐患;二是需要保证桩身施工过程中按照规范和工序操作,严密关注泥浆液面的下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三是加强后期检测,更广泛地采用抽芯检测或者高、低应变法等,对岩溶地区的灌注桩桩身完整性予以检测确认,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桩基法常常与超前钻和充填法、注浆法结合使用,是高层建筑结构在岩溶发育地区最常规可靠的做法,其受力明确、针对性强,能有效贯穿桩侧溶洞,发现桩底潜伏溶洞并予以预处理,技术成熟。

3.2 浅基础方案

当建筑结构柱底力较小,溶洞埋深较大,且上有较厚的顶板时,可以考虑采用浅基础方案,充分利用上覆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如采用梁板式筏板等刚度较大的基础形式,还能通过基础的架越作用,进一步降低小型溶洞的工程风险。

采用浅基础方案时,可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公式,计算溶洞顶板上的荷载,并根据溶洞顶板裂隙发展的程度,按悬臂梁、简支梁、固支梁等力学模型,验算顶板承载力是否符合要求:

式中,p0为基底附加压力,l、b为基底尺寸、pz为溶洞顶板附加压力,pcz为溶洞顶板土层自重压力、q为溶洞顶板总压力。

浅基础方案充分利用了上覆土層的承载力和持力层应力扩散的原理,避免扰动深层溶洞,节省了大量的溶洞处理费用和桩基础造价,检测方便,工期大幅缩短,在上部土层承载力高,溶洞埋藏深的场地建设多层建筑时,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梅州市蕉岭县某医疗建筑项目的场地下发现溶洞,地面以下土层依次为素填土(平均厚度2.32m)、粉质粘土(平均厚度为10.38米,地基承载力160kPa)、中风化岩。其中中风化岩层中发育溶洞,溶洞平均高度10.38m。

该项目上部为五层框架结构,无地下室,用途为负压感染病房,传至基础的荷载较小,粉质粘土层承载力尚可,固结程度好,可作为浅基础的持力层,溶洞埋藏深,经试算,基底应力扩散后,顶板可以满足受力要求。本项目经综合比较后,选用了独立基础方案,避免了扰动深处的溶洞,没有产生难以预估的注浆处理费用,节约了造价,缩短了工期,是岩溶发育地区浅基础方案的又一次成功运用。

3.3 地基处理+浅基础方案

由于溶洞深埋地下,其大小和发育情况不容易被完全精确了解,所以实施桩基方案前的预处理往往难以预估注浆和充填的工程量,造价和工期因此不受控。同时,若溶洞上方土层较为软弱,则给直接采用浅基础方案带来困难。此时,若能采用换填或者搅拌桩等地基处理形式,提高上覆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则为采用浅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

广州市党员干部法纪教育基地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地上建筑面积14430㎡,地下建筑面积1733㎡。基地建筑总高度23.4m,地上3层,地下1层。地表以下依次是:填土层(欠固结)、粉质黏土层<2-1>(fak=80~100kpa)、粉细砂层(不液化)、粉质黏土层<2-2>(fak=220kpa)、中风化灰岩、微风化灰岩。场地地下水丰富,岩溶强发育,溶洞顶板厚度较薄,完整性较差,强度较低,且远小于溶洞的洞高,对场地地基稳定性极为不利。

结合地勘报告的建议,原设计采用灌注桩基础,以微风化岩为持力层,穿透溶洞发育层(如图1),钻孔桩直径800~1000mm,属于较为常规的基础设计方案。

在提交方案后,建设单位提出,本项目为重大政治性任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力争压缩工期,节省造价,采用灌注桩方案工期长,溶洞处理费用不可控,希望设计单位对基础方案进行优化。

设计单位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要大幅度压缩工期造价,就必须避免产生溶洞处理这一变量因素,而本项目上覆表层土层粉质粘土层<2-1>软弱,不可直接作为浅基础持力层,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经过比选,决定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局部处理柱下区域,形成复合地基,然后设置柱下独立基础的方案,桩径采用600mm,桩距1200mm,桩端设在粉质粘土层<2-2>,通过充分发挥桩侧阻力,达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30kN,能有效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处理后基底承载力特征值达到400kPa,满足独立基础的设计前提,成功规避了溶洞的处理费用和其对基础质量的风险。经过估算,可以大约节省资金投入598万元(如表1)。该方案得到建设单位等各方的认可并予以实施,目前建筑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结构安全性表现良好。

总结:

如表2所示,根据岩溶发育情况、建筑结构荷载情况、上覆土层的厚度及承载力、工程项目对造价和工期的要求等各因素,结构设计人员应该灵活运用规范和设计原理,高度重视地下溶(土)洞对基础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尽量预判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充分做好相关技术交底,针对性地补充技术措施要求,保证结构安全,降低工程造价,使每个项目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GB/T51238-2018[UD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UD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UD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7).

[4]《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4).

猜你喜欢
溶洞岩溶顶板
地下室顶板施工通道结构加固模式探究
煤矿顶板事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出发吧,去溶洞
地下溶洞大营救
岩溶矿区地下水资源储存与管理
地下的世界 秘境溶洞
七煤顶板离层界限值的确定
浅谈地质条件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岩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