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的价值与进路

2021-11-24 12:01康立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读图

康立芳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5-0114-06

“读图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时代机遇和時代考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如何适应“读图时代”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的深刻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叙述如何将传统的文字叙述与现代的图像叙述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叙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思考和讨论这一问题,对于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叙述方法,对于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叙述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的科学内涵

就文字角度而言,“叙”指记述,“述”指陈说,“叙述”指“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就专业角度而言,“一个叙述文本包含由特定主体进行的两个叙述化过程:其一为某个主体把有人物参与的事件组织进一个符号文本中。其二为此文本可以被接收者理解为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要言之,叙述是主体将有人物参与的事件组织进一个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的符号文本的过程。叙述主体在叙述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有目的、有意图、有计划地选择叙述内容与叙述方法,掌控叙述“话语权”;叙述文本是由“有人物参与的变化”构成的符号文本,叙述主体通过呈现和传递叙述文本,使接收主体将“这些有人物参与的事件理解成有内在时间和意义向度的文本”。

就文字角度而言,“图”指“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像”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图像”指“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可见,“图像”包含静态图片与动态影像。就专业角度而言,“凡是人类创造或复制出来的原型的替代品(原型既可以是实存物,也可以是想象的产物),均可以称之为图像。”尽管图像的特征、表现和形态千差万别,创作性图像与复制性图像“都具有特定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图像的创作、生产、传播与使用都与叙述主体的目的、意图和旨趣相关,图像是符号、情节和意义的结合体,叙述主体以图像为载体向受众展示特定符号、传播特定情节、诠释特定意义,以影响受众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在叙述过程中,叙述内容与叙述方法相辅相成,叙述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实现有效叙述的前提,叙述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和艺术性是实现有效叙述的关键,因而要坚持“内容为本”与“方法为要”相结合、内容创新与方法创新相融合。从叙述主体角度而言,叙述方法主要是叙述内容的呈现方法,总体上分为文字叙述与图像叙述。文字叙述是以文字符号为主要媒介的叙述方法,运用理论话语、政策话语、文件话语,诉诸概念阐释、抽象思辨和学理澄明,侧重“思考之道”;图像叙述是以图像符号为主要媒介的叙述方法,运用生活话语、网络话语、艺术话语,诉诸“感性、立体、直观的观看机制”,侧重“观看之道”。文字叙述要求受众具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和学科知识背景,在适用空间上有一定限制,有碍于信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图像叙述对受众文字理解能力和学科知识背景的要求很低,打破文字符号带来的信息隔离,具有广阔的适用空间,有助于信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是以图像符号为主要媒介的叙述方法,运用生活话语、网络话语、艺术话语,诉诸“观看机制”和“观看之道”,建构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之“纲”和“要”的历史记忆,培育大学生对“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政治认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中,图像承载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符号、情节和价值,传导着明确叙述目标和丰富叙述内容,实现了“有意思”与“有意义”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些“历史图像”的展示和诠释,激发大学生的符号记忆,规范大学生的情节记忆,导引大学生的价值记忆。符号记忆,是大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符号或象征的记忆;情节记忆是大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具体情节的记忆;价值记忆,是大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既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图像,亦区别于自然科学中的图像。在文学作品中,图像的创作、生产、传播和使用旨在形成审美意境,这种审美意境即是图像的终极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图像的创作、生产、传播和使用旨在形成叙述情境,建构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之“纲”和“要”的历史记忆、培育大学生对“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政治认同。在自然科学中,图像的创作、生产、传播和使用旨在呈现物理性客体的真实,展示“这一类”物体;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图像的创作、生产、传播和使用实现了符号、情节和价值的结合,实现了“事实呈现、情感呈现和意义呈现的统一”,展示“这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过程,包涵图像符号叙述、图像情节叙述和图像价值叙述三个环节,分别建构大学生对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符号叙述是起点环节,情节叙述是中间环节,价值叙述是终点环节,三者依次递进。图像符号与意义相互依存,“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在图像符号叙述环节,叙述主体在诠释图像符号的过程中,实现由“图像符号发送者的意图意义—图像符号的文本意义—图像符号接收者的解释意义”的依次递进,进而实现图像接收者与图像发送者的视域融合,建构大学生的符号记忆。在图像情节叙述环节,叙述主体将图像符号中呈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还原于特定时间、空间和条件,描述其历史情节,推进大学生历史记忆由符号记忆向情节记忆飞跃。在图像价值叙述环节,叙述主体向大学生传导这些图像符号所承载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栩栩如生的图像符号和生动具体的图像情节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传播“中国近现代史”之“纲”与“要”的价值共识,推进大学生历史记忆由情节记忆向价值记忆飞跃。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的价值研判

人类经历了由读图时代—阅文时代—读图时代的历史演进,或图像时代—文字时代—图像时代的历史演进。人类已经由“阅文时代”步入“读图时代”,图像已经取代文字成为视觉文化的主导,图像的创作、生产、传播和使用已经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随时处在图像的包围之中。”在“阅文时代”,“读者”热衷阅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与作者深度对话,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精神力量。在“读图时代”,“读者”倾向浏览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图像,满足于铺天盖地的图像所赋予的视觉体验,对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日渐式微,阅读行为呈现快餐化、表象化和娱乐化趋势,“微博、微信,甚至连阅读也随之成为‘微阅读,热衷于短文、短篇,甚至是短句,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后又急急赶往下一处浏览。”在“读图时代”,大学生群体在“触电”“触网”和“触屏”过程中成长,“今天的孩子们出生之后就处在图像的世界之中,各种卡通图画、卡通玩具、电视动画片、电脑图像在包围他们,”他们已经形成对图像信息的接收偏好,“读图”的具象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而“阅文”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鉴于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需科学研判“读图时代”中图像叙述的价值意义。

1.图像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提供机遇

第一,有助于教师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方法。对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叙述方法,收获不同的叙述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运用理论话语、政策话语、文件话语,诉诸概念阐释、抽象思辨和学理澄明,取诸“思考之道”,改进文字叙述方法,运用文字叙述艺术,显然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充分发挥文字叙述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活话语、网络话语、艺术话语,诉诸“观看机制”和“观看之道”,改进图像叙述方法,运用图像叙述艺术,亦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二,有助于教师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效率。“文字”以高度凝练的形式传导作者的思想智慧,“阅文”需要“读者”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智慧,因而“阅文”速度较慢。而“图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人人胜的画面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读者能在短时间内领会图像的符号、情节和价值,因而“读图”速度较快。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如以文字叙述为主、图像叙述为辅,大学生将主要注意力向文字材料的阅读倾斜,过多的文字材料容易使大学生感到审美疲劳,“抬头率”会下降,“低头率”会上升,课堂叙述容易演变为教师的“自导自演”“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减慢课堂叙述节奏,降低课堂叙述效率。相反,如以图像叙述为主、文字叙述为辅,大学生将主要注意力向图像材料的浏览倾斜,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对文字材料的审美疲劳,使大学生在“看图说话”“看图知史”“看图明理”过程中领悟“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纲”和“要”。此时,“低头率”会下降,“抬头率”会上升。在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叙述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加快叙述节奏,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更多叙述任务。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兴趣。“一图胜千言”,运用图像展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显然比冗长的文字介绍更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视觉图像的运用,能够营造出全面调动大学生视听感官使人产生强烈在场感的图文并茂的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记忆以及积极的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很多内容,如果运用文字叙述,会给大学生“干瘪”“枯燥”“乏味”的体验,使大学生“抬头率”“点头率”和“回头率”大打折扣。如果运用图像叙述,教师可将大学生带入特定时间、空间和情境,辅之以必要的文字叙述,“图文并重”“图文并茂”“图文互补”“图文互动”,“宜文则文”“宜图则图”,将图像的形象性、趣味性与文字的抽象性、思想性有机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既赋予大学生深刻的视觉体验,也赋予大学生深邃的理性思考,降低“低头率”,提高“抬头率”“点头率”和“回头率”,提升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2.图像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提出挑战

第一,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和表象化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不利于教师引导大学生深入研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文献,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纲”和“要”的理性认识。在“读图时代”,受新媒体推动和从众心理驅动,大学生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快餐化,指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未能克服浮躁心态,未能潜心阅读著作和文章,阅读停留在浏览“标题”“提要”“配图”层面上,“雨过地皮湿”,未能掌握著作和文章的核心思想与主要内容,未能从中得到思想启迪。碎片化,指大学生阅读行为“断续而非连续,阅读时间被碾压得支离破碎,”“片断而非整体,阅读对象形成零碎、细小的特征”。娱乐化,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阅读行为游戏化和阅读价值虚无化,倾向于阅读低俗、庸俗、媚俗的“垃圾文化”作品,满足于感官刺激。表象化,指大学生倾向于选择阅读直观、浅显、短小的文本,满足于对文本的感性认识,满足于接受新媒体持续不断的“推送”,缺少自觉的深度阅读和主动的深入思考,催生思维惰性。上述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显然不利于教师引导大学生研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文献。

第二,图像叙述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不利于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脉络。在图像叙述中,大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视觉的快感和精神的愉悦,局限于图像表层的‘有趣而不深究其背后的‘意义”,只看到图像表层“有意思”,满足于感知图像的符号层面,未能潜心探究图像深层的“有意义”,未能深入思考图像背后的情节和价值。在“读图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图像也难以彰显其特色和优势,难以吸引大学生“眼球”。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已从教材和课堂上接触过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图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运用的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同其在中学阶段接触过的历史图像重叠,因而减弱了这些历史图像的吸引力。同时,图像叙述的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断文字叙述的连续性,破坏文字叙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容易使大学生陷入持续“看图”的感官刺激,未能深刻领会文字叙述的精神要义。

第三,图像叙述的运用,对教师的图像素养提出严峻考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教师往往是在“阅文时代”成长起来的,而大学生(“95后”“00后”)是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二者具有不同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在“读图时代”,大学生在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目前流行的网络直播、抖音小视频等就突出体现了青年一代的网络交互性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性。”在“阅文时代”成长起来的教师,对大学生熟悉的图像技术和图像作品感到“陌生”,他们在挖掘、筛选和运用图像素材方面的能力,同图像叙述的要求、同大学生的需要之间尚有不小差距。图像叙述运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主体(教师)的图像素养的影响。当教师的图像素养未能适应图像叙述需要时,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图像叙述的优势,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的实现路径

为充分发挥图像叙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叙述中的优势,使之与文字叙述同向同行,需要着力组建与持续更新图像素材库、着力强化图像叙述的价值引领、着力提升师生的图像素养。

1.组建与更新图像素材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内容以文字形式呈现,配套的图像素材需要叙述主体主动挖掘、筛选、处理和编排。首先,挖掘图像。“中国近现代史”是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具有多彩的历史图片与历史影像,它们呈现于线上和线下的纪念馆、博物馆,呈现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就需要叙述主体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目标的要求和叙述内容的需要,挖掘图像素材。其次,筛选图像。在“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图像中,关于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历史图像可能有多个,它们在创作主体、动机和方法方面都呈现各自特点,图像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线上和线下都出现一些“恶搞”“戏说”“胡说”的历史图像,这些历史图像向观众提供了歪曲的符号、情节和价值。这就需要叙述主体以“中国近现代史”的“纲”和“要”为基准,对这些历史图像进行甄别和取舍。在图像筛选中,还要注意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在图像选择上偏重现代元素。”再次,处理图像。在挖掘和筛选历史图像基础上,需要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需要,对历史图像进行技术处理,使之主题鲜明、指向明确、导向清晰,“包括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等处理技术。”无论是静态的历史图片还是动态的历史影像,都需要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需要进行技术处理,使历史图片的尺寸、色彩、清晰度适合叙述需要,使历史影像的时长、音质、画质适合叙述需要,使每一幅历史图片、每一个历史影像都发挥应有的叙述功能。最后,编排图像。在挖掘、筛选、处理历史图像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需要,将历史图像编排到叙述内容体系之中,使历史图像与历史文字相互印证,避免图像与文字“两张皮”现象。这就需要按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叙述逻辑,编排历史图片与历史影像的演示顺序,使之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契合,同文字叙述的顺序相衔接。经由挖掘、筛选、处理和编排四个环节,组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素材库。在此基础上,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研究的新发现,与时俱进地更新图像素材库,将最新的历史图像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

2.强化图像叙述的价值引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引领大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政治认同。图像叙述是实现这个叙述目标的一种方法,图像的运用要服务于这个叙述目标。因此,在图像叙述过程中,要强化价值分析、价值研讨和价值判断,侧重从历史图像的价值层面引领大学生的历史认知,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从图像叙述与文字叙述的互动关系看,图像叙述展示历史的表象,文字叙述则诠释历史的本质;图像叙述与文字叙述的结合,共同建构大学生的历史记忆。在“读图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叙述中,图像叙述的数量和比例会超越文字叙述,这对文字叙述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少而精”,在简练的文字叙述中高度凝练和准确概括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首先,要强化图像叙述的价值分析。既然图像叙述集中展示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表象,叙述主体就要在图像叙述基础上,通过文字叙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析历史图像所承载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引领大学生由“看图”向“识图”、由“看到”向“看懂”转化。其次,要强化图像叙述的价值研讨。对同一历史图像的符号、情节和价值,叙述主体与大学生的理解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叙述中布置学生思考与讨论,请学生代表叙述其对特定历史图像的理解,教师在倾听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点评,肯定其正确认识、澄清其模糊认识、纠正其错误认识。最后,要强化图像叙述的价值判断。在价值分析和价值研讨的基础上,叙述主体要以高度凝练的文字叙述向学生讲清、讲深和讲透特定历史图像所承载的历史符号、历史情节和历史价值,使这种价值判断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相一致。

3.提升师生的图像素养

如前所述,图像叙述的成效,取决于叙述主体的图像素养。事实上,大学生的图像素养同样不能完全适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像叙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升图像素养。教师在课堂叙述中,要将文字叙述与图像叙述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叙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和谐统一,扮演好“图像放映员”与“图像解说员”的双重角色,在图像叙述中掌握价值引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扮演好“图像放映员”的角色,要求教师合理掌控图像放映数量、顺序和频率,避免“图像泛化”给大学生造成视觉疲劳;扮演好“图像解说员”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放映图像基础上准确解说图像,准确诠释图像所承载的符号、情节和价值,引领大学生由对图像的感性直观进入理性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努力提升图像素养。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读图心理”。受“读图时代”影响,大学生在“阅文”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和表象化趋势,在“读图”行为中亦然。尤其是“95后”“00后”大学生,习惯于“刷”图片、“刷”视频、“刷”音频,满足于娱乐化图像赋予的视觉体验,在“刷头条”“刷微博”“刷微信”“刷抖音”中找到“读图”乐趣。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顺应“读图时代”大学生认知、表达、交流方式的新变化,主动地读图、看图、识图,融入“读图时代”,克服对图像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教师要科学引导大学生在“读图”中保持理性,适度读图、看图、识图,克服对图像的猎奇,bN和迷恋心理,自觉“回归常识”,将主要学习时间用于深度阅读和深入思考。其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教育家朱永新认为,“没有阅读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点,就是让学习养成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一个孩子若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都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能力訓练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这里的阅读,主要是指对纸质图书的深度阅读,也包括对图像素材的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要在课堂叙述中引领大学生养成良好“读图习惯”,将“读图”与“阅文”有机结合,将浅层浏览与深度阅读深度融合,透过形象直观的历史图像,明辨历史情节和历史价值。最后,引导大学生学会科学的“读图方式”。在“读图时代”,“读图”行为容易停留在符号层面,未能经由思考和探究进人情节和价值层面。因此,要着力改进大学生“读图”方法,将浅层浏览与深层阅读结合起来,真正读懂历史图像,“主动完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全面掌握历史图像所承载的历史情节,准确理解历史图像所传导的历史价值。在“读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科学认识历史图像之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着重把握历史图像的整体、内容和本质。同时,教师要通过接受图像技术的专业培训,着力提升图像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图像叙述的方法,充分发挥图像叙述的优势,努力克服图像叙述的短板,提升图像叙述的质量和效果。

[责任编辑:孙皓]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读图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读图
读图
读图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读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