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确定、符号辨识、自性化

2021-11-24 12:01孙尚诚杨洁高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性符号思政

孙尚诚 杨洁高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23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5-012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程度和三观的正确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夯实“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此摆脱理论疲惫和意识形态教育疲惫,这是亟待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主角确定: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一要义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铸造人、培育人的重大使命,是党在教育领域的前沿阵地。“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在改进中加强,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相较于其它学科,思政课更要深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

思政课夯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一要义是把学生确定为课堂主角,培育其主角意识,彻底摆脱思政课是“政治洗脑”的错误前设。可从以下五个层次来构建教学思路:尊重层次,即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这是最基本层次;触摸层次,了解学生关于思政课的心理前设、当下需求和未来期待,触摸学生灵魂;沟通层次,找准师生对话的内容、契机、方式,以求心灵投契;关爱层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爱护他们,而不是仅仅把教书作为职业;共鸣层次,在前四个层次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解读、共同熟悉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架构和时政表述。

夯实这五个层次需要思政课教师付出细心、耐心与爱心。其中最大的难题或许是学生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差异。由于大学生源自不同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基础、生活历程和教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思政课教师至少需要进项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通过课堂和课后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民族和宗教背景,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等持有神论的学生,既在课堂上巧妙回答其对无神论的质疑,又在课后安排针对性、单独性交流;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技术基础,“遵循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致知之道”,借助信息技术及时有效安排相关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时事链接,做好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此外,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对自身责任进行两个维度的准确定位。一是“智力激励”,“它代表的是教师对‘知识和社会的责任”;二是“人际和谐”,“它所代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做好课堂授课和课后交流两方面工作,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不仅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也要熟悉网络媒体和社会生活中各种新兴事物,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好“以学生为中心”的精髓,不至于产生盲目的“放养式”和“放纵式”教学,而是在真正确定学生主角地位、主角意识、主角作用的基础上,做好关键性引导,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衔接好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政治与生活。

二、符号辨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功能

正如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现代社会充满各种符号。符号既是意义的载体,又是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引导甚至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符号包括口语符号、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人物符号等。

一些学生对思政课下意识排拒,很大程度上因为:第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符号呈现不够,缺少“活”的教育,即课堂教学所援引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符号并未及时与时俱进地更新。一些思政教师已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过相关努力,如将网络时尚语词代入思政课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等等。这是很好的尝试,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避免沦为只在技巧上做文章、为了技巧而远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和实质。一旦思政课“技巧”化,而不是引导学生的内心与灵魂,不但不能从根子上克服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疲惫,反而容易导致对教师是否“哗众取宠”的质疑,产生新的拒斥情绪。第二,对其它社会思潮符号的剖析不足。如对自由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很多思政教师认为它们属于哲学范畴,忽视了对其进行剖析。但恰恰是这些思潮引起了现代大学生的广泛兴趣。大学生处于远离父母的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眼前是更多新奇的信息、更频繁的社交活动、更随性的情绪表达……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感”以空前的加速度被释放,却又基于能力不足而经常处于无处安放的困窘之中。这就很容易产生失落感,怀疑人生的意义,进而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叛逆来彰显存在感,一是陷入到对人生“虚无”的消极怀疑之中。前者很容易接受后现代主义符号,后者则很容易陷入到“虚无主义”的泥沼。

主流意识形态的符号呈现不足,其它符号又干扰纷纭。对既充满好奇、却又心智尚未成熟到足够准确辨析各种符号之正误的大学生而言,思想混乱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引导学生方向正确、思维清晰、心态平和地辨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符号,并厘清主流意识形态符号体系的内涵与意义,这是高校思政課应当完成的基本功能。为此可从两个导向入手:

一是“现在能力”导向,即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现在的能力,即把握马克思主义符号体系之内涵的能力。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术话语的力量,面对“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比较流行的西方政治话语及其符号,“批驳它们的最好方式就是基于高质量学术研究作出学术上的回应,通过反驳和对话提高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教师要站稳马克思主义学术立场,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西方各种思潮及符号进行“剥洋葱”式剖析,指出其与中国国情脱节的实质;另一方面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对各种错误思潮实现批判,又何以能对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实现指导。教师只在关键点纠错,“剥”的工作由学生承担。这样,学生才能基于“主角”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接纳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二是“未来能力”导向,即思政课要培养学生未来人生道路上正确规避各种负面符号影响、在主流意识形态符号指引下融入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揭开负面符号体系的面纱,对它们何以可能产生、何以可能较大面积流行、何以是伪“道理”,进行抽丝剥茧的理性分析。教师可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如让学生拍摄微电影,场景模拟作为未来的父母和社会责任担当者,如果放任他们的下一代沦陷在这些负面符号当中,将会有何种恐慌。提前设定学生在未来的“主角”身份,让他们基于“主角”担当感而克制偏激心理和浮躁情绪,客观理性地评价各种思潮符号,逐步培养起作为未来主角应有的政治参与能力与历史创造能力。

三、自性化:思政教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类型分析及完整人格确立

心理学家荣格指出,每个人都有特定心理类型,这决定了他对待世界的基本取向和能力释放。“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类型,因人施教,真正将学生置于主角地位,使其积极接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类型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帮助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人格的“自性化”。“自性”是大写的“Self”而不是普遍意义的表面“自我”(ego),它是深埋于所有个性表象之下的意象原型,是“一个人真正地转向内心世界并了解他自己……追随自己的客观本质”。“自性”是内在、整体、真实的自我。当“自性”被确定,作为ego的“自我”才真正“发现内在的力量包含了所有使生命得到更新的可能性”。“自性化”即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实现了人格整体的人,一个破除了“人格面具”负面障碍从而外显人格与内在自性深度贴合的人,一个既与社会和集体融洽又实现了自我独特性构建的人。

思政课教师大致可从下面三种基本类型的分析人手进行教学心理把握,由此实现学生以主角身份来理解、认同和跟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性化。

首先是可顺势引导型。这类学生心态较平和,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盲目排拒,思维方式一般也比较稳重和成熟,尽管基于一些社会问题也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一定程度质疑,但并不会因此就浮躁地停留于表面,而是力图通过系统反思来正确认识理论知识与社会问题。教师对这种类型只需引导思考,无需过多干涉,只在他们思虑发生阻滞的时候加以关键性和方向性点拨,促使其有效提高理论觉悟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三观指导。

第二种是可曲线引导型,或称之为可先顺后逆型。这类学生富有朝气、好奇感和求知欲,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有较高的、明确的要求。一般来说,伴随着强烈的“自我”和“存在”感,这类学生既具有青年特有的叛逆心理,又比较热情、有思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于“自我”意识,他们往往对独立人格的实现有更多诉求,并希望其独立人格获得激赏。基于好奇,他们往往要求知识信息来源不断被扩展与更新,因而对从小就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理论疲倦。对这种类型,首先应肯定其独立思考能力及其思想中合理的成分,然后再找准其思维方式破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思虑的不成熟、理论储存量和分析能力的不足,并因此而重新认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第三种是需逆势驳斥型。这类学生受后现代和自由主义思潮等影响较重。和上面一种类型学生的真实个性不同,这类学生是表面时尚并充满个性,实则没有太多自身观点。他们出于标新立异,喜欢特立独行,也喜欢不加分辨地追捧网络等渠道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音。由于这类学生看重“个性”,往往极容易被辩论、演说等形式上的技巧所折服。對这类学生,需要教师不但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要对时尚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同时掌握机智诙谐的雄辩技巧,使学生所有似是而非的说辞瞬间失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理论引导。

四、思政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设计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以学生为主导”。学生是主角,但基于其知识储备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稚嫩,教师仍然必须是主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进行好的教学方法设计,“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化,把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用大学生能理解的、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大致可以采用下面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论证模式。教师应对主流意识形态符号体系进行正确的梳理、辨析、叙述。这是极为基础和关键的一步。它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充分的前期准备。在讲课时,不仅熟悉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本身,还要能巧妙地旁征博引,进行有广度、深度的论证。这一模式旨在立势,特别适用于初次授课或交流,最能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演讲口才、性格魅力,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情感,与文本知识、与大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既是立语言艺术之“势”,也是立知识智慧之“势”,在课程之初便让学生对之后的教学充满期待。

二是游戏模式,目的是借助游戏方式,在游戏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游戏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因此,“老师们应被鼓励使用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将游戏的特性融入到活动中,并提供锻炼自主权和做出选择的机会。”比较传统的游戏方式有,让学生按照某一教学主题进行即兴演讲比赛,分组进行课堂案例分析演练,国际会议模拟,等等。比较时尚和现代的方式则包括,引导学生将某一理论与社会现象结合,拍摄微电影,等等。这一模式寓教于乐,由学生主动参与全程,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巧妙的引导和暗示,把握好游戏主题和节奏。

三是对话模式,主要是对学生自性化的引导。“对话”是现代常用的一个词,是没有“蕲望欲求、先知预见横亘在‘我与‘你之间”,是人与世界、人与他者等基本社会关系建构的基石。这就意味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敞开心扉,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涉及的历史与社会问题进行形式活泼的深入探讨。“对话”模式一般用于论证法和游戏法之后。基于前两种模式已经初步确立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以及活泼的教学气氛,教师把握好这一模式,是学生真正以主角身份切入课堂、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这一模式既要求教师熟悉历史,又对当代社会思潮及其新锐问题有广泛了解,并能将各种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衔接。

四是实证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在团队协作和环境教学中,通过“建立一个协同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境”,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这一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用的方法很多,如进城市社区和农村进行集体调研、环境模拟(这主要针对于与经济学相关的部分)、随机的个体访谈,等等。这一模式要求教师虽然不一定直接参与,却能够统领全局,事先引导学生做好规划和部署,事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和质疑,事后引导学生做好调研结果分析和总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现代的全球化背景下,实证教学要逐步面向信息更为广阔的视野,即置身于全球考量之中,“学生们学习国际标准方式,以获得一种更以信息为导向的方法,在理想情况下,这将导致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自性符号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观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