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转换

2021-11-24 11:55滕飞徐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政治

滕飞 徐川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5-0094-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通过教学话语的转换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的现实背景

话语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字和工具,而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一种交往实践,通过话语的交换,对话双方能够达成情感的交流,彰显价值的互动,实现权力的确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介体,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方式的逻辑起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就是要以话语言说为最基本的传播媒介和沟通方式,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价值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说,只有在话语上占领高地,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转换提供了时空场域。恩格斯认为,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改革,都伴随着话语的发展和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主导地位,挤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空间,使得一些大学生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旁观者”。首先,时代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轨的重要机遇期,客观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也衍生出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客观环境。因此,更好地占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后现代主义催生的微文化使得以微博、微信、微視频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大行其道,并在新时代的话语交往中显现出“简明、快速、多变”等特性,极大地冲击了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传统话语模式。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之中更多地掌握了信息获取和话语表达的主动权,而教师则在教学话语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再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和加快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蛊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通过教学话语的转换,以创新的话语表达方式,牢固坚守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第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转换提供了政策依据。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新使命,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定决心。同时,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的内生动力

当前,“00后”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多元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接受力。他们在享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同时,呈现出词汇塑造、言说风格、符号运用、意义表达、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新特点。因此,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要紧密联系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实际,弥合教学中的“话语隔阂”。

第一,从话语内容来看,政治性还需要兼顾理论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根据教学的目的形成了规范性、权威性的话语表达,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严谨的话语体系和教学范本。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宣传和普及为主,教学话语主要从社会现象出发,遵循的是“是什么一怎么办”的话语路线,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着理解能力和话语基础更强的大学生,要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来建构“为什么—如何做”的话语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从教材中的政策话语出发,忽视理论内涵的深入解读和联系实际,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就会缺少理性思辨的力量,使教学话语游离于大学生的感觉阈限之外。

第二,从话语方式来看,灌输法还需要兼顾互动法。“00后”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个性鲜明的他们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被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在课堂上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承担着知识传播和意义表达的主要角色,控制和支配着教学的话语权。诚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教学话语权的把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之中只是使用单一的话语形式,单纯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来进行灌输,陶醉于单向度的自我感动和话语独白,忽视学生的学习反馈,就会形成教学的“话语霸权”。这不仅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会使学生逐渐游离于课堂之外,更无法及时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来反哺教学。当学生在教学中内生的话语需求被剥夺和压抑,就会逐渐丧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产生逆反情绪。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成为教师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并且在教学“话语霸权”的控制之下,大学生会逐渐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丧失获得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第三,从话语间性来看,主导性还需要兼顾主體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为教学内容提供了蓝本和思路,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按照教材来进行文本宣讲,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巨大的心理鸿沟,拉大话语间距,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脱离生活实际的“空中楼阁”,高不可攀。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多使用教材话语,缺乏与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忽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就会使教学缺乏积极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疏远心理,使课程教学变得毫无生机。不但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而且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丧失获得感。此外,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从教材话语出发,不带任何自身观点、态度和立场,就失去了教师本该发挥的榜样引领、价值导向和立德树人作用。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能力限度和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批评和训导,也无法让学生达成对教师、教材的有效认同,造成话语间性的紧张,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只有从话语间性上构建适合的话语弹性和张力,才能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能够做到真懂和真信,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真情实感,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共情”。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同广大青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那当然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也应当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继承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转换和创新。

第一,契合大学生话语实际,实现由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使命就是要促进人与现实世界的联结,探索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马克思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述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这说明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从来没有脱离过工人阶级的现实生活,而是从从事现实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出发,来探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文本话语会让大学生觉得空洞乏味,不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遮蔽理论话语的强大魅力。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契合大学生话语实际,实现由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由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就是“将理论叙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浓厚的理性情怀与清新的生活气息相结合”。要将教材中的宏观政策话语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心诉求,将其转换为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微观生活话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合理恰当的阐释。如将疫情防控的现实素材融入教学话语,通过言说党和国家对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向大学生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治理效能、道德底蕴、法治力量和世界担当。当然,将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并不是要回避理论的讲授,而是遵循“文本话语—生活话语—理论话语”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教师只有在对理论内容深度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现实与理论合理有效地连接起来,只有来源于生活的话语才能将理论话语阐释得更加生动与深入,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照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实现文本话语的日常化和生活化,才能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关怀。

第二,构建平等的话语场域,实现由独白话语向对话话语的转换。场域的构建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作的、开放的、共享的、交互的、平等的话语场域为教学提供了话语情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共同在场,实现主体间的有效沟通,而有效的话语场域的构建,就需要实现由独白话语向对话话语的转换。教学中的对话话语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辩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些哲学家的代表作也是用对话体来呈现。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对话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论语》记载的也是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马克思认为交往的普遍发展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一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教学相长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以对话、交流、沟通为基础的价值观建构活动,在平等的话语交往活动中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在新时代,学生采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获得比教师更多的信息搜索路径和机会,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知识面远远超过教师,因此就会解构传统教学中的独白话语,生成新的对话话语方式,构建新的话语场域。英国话语大师戴维·伯姆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对话话语来共享对理论文本的见解,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在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言堂”式的独白话语霸权,“在话语轮次的交替中实现师生间思想、情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师生思想的碰撞中实现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信仰的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留白”,赋予学生一定的话语空间,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主体一客体”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展师生双方的问题视域与理论视域,通过对话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价值共享,找到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进而实现价值意义层面的共生与耦合。

第三,打造亲和的话语情境,实现由灌输话语向情感话语的转换。教学活动的内在机制是通过情感话语的媒介,达到话语双方的真正理解和认同。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特别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与认同,而在教学中偏重灌输话语的使用会忽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让课程苍白无力,缺乏积极的情感力量,无法产生师生之间的有效共鸣。情感话语不仅包含了灌输话语中应有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而且能够将知识通过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绪知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教师从真情实感出发来进行话语言说,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温度,感受到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情感话语强烈的感染力量还会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回应,使教学话语的外在形式和学生的内在心智有机统一起来,增强话语输出的效果。首先,情感话语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上。如果话语言说缺乏真实性和坚定性,师生双方就很难达成真诚的沟通和理解。只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的信仰与认同,才能在教学中使真情实感油然而生,情感话语也只会在真实信息的沟通之中才会显现。其次,情感话语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身说法上。教师可以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注入积极、真实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平等分享自身对理论观点或社会热点事件的各种态度与看法,以学生的理解视角、思维方式、年龄特征为基础来进行话语言说,以达到和学生的“共情”。面对逆反心理较为明显的学生,可以采用“欲抑先扬”的方法,从理解认同学生的角度找到问题的症结,当学生做出积极的改变时进行必要的鼓励和赞扬,会让学生体悟到教学的温度,为教学注入积极的情感力量。再次,情感话语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如果教师的师德师风失范,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示范,更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地位。最后,情感话语也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理论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和检验。实践教学是情感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式,是情感话语的表现方式之一。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使教学由知识传递、理论灌输的过程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情感生发的过程,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第四,拓展通畅的話语渠道,实现由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以网络话语为代表的现代话语是大学生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其背后承载着深刻的价值观。随着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本单一化的、指令化的、平面化的传统话语被不断颠覆,基于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话语传输与交流出现了形象化、丰富化、多元化的新时代特征。后现代主义对同一性、中心性、整体性的破碎与解构深刻地影响着新大学生话语方式的生成,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使得话语宿主多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0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获取信息渠道丰富,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更愿意使用网络话语等现代化的交际方式。以视听话语、网络话语、符号话语为代表的现代话语以多重形式焕发出蓬勃生机,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教学话语必须融入新的时代话语,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变迁。一方面,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需要紧跟党和国家最新精神以及社会实时发生的重要事件。要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成就来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0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掌握时事热点,也热衷于倾听和发表对社会焦点事件的评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及时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和群体舆论,积极利用时事政治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播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对时事热点所反应出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需要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网络话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给予和流露,通过传统话语可以给予知识,传达表达者有意传达的信息,而流露是传达者通过身体符号或语言符号无意问传达的信息,通过网络表情符号可以迅速表达话语主体的态度和情绪,可以拉近对话双方的代际距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实际效果。众多高校着力打造思政网络金课,培育出了一批“思政网红”教师,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网红思政课”能够将新时代大学生惯用的现代话语言说方式融入到教学之中,“主动关注、选择、汲取青年话语资源,并遵照一定语言规范创新话语表达,逐渐生成一种对青年学生具有价值引导和行为改进意义的青年化言说风格”。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艺术体现在能够充分借鉴网络话语和生活实际,将“累并快乐着”“给力”“点赞”等现代话语融入政治话语之中,令人耳目一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提供了生动而且鲜活的样板。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稳定和成熟的范畴、概念、原理、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优良传统、现实条件,并将其作为话语转换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严守主体性地位,把握好教学创新的实践边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丧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该有的政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扎根生活世界的同时坚持政治原则,生动幽默的同时保持价值理性,通俗易懂的同时不庸俗媚俗,不用西方话语取代中国特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特征为依托,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话语转换,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杨小扬]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政治
画与理
办公室政治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雷人话语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