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日本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方法

2021-11-24 23:04于桂玲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育人文学

摘    要: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更好地贯彻实施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往往重视专业化、学术化,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存在偏废的倾向。外语专业师生处于外来文化影响的前沿地带,其各类课程,尤其是文学课程的思政渗透不但可行性强,而且势在必行。鉴于中日的历史特殊性,日本文学系列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普遍性,以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为关键词;针对特殊性,以历史、日本、文学、文本为关键词,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专业学习,以专业学习具化思政指向。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教育;日本文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34-02

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教育探索。它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在于其教育阶段的全程性、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和教育内容的全课程性特征。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体现了“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基本方针的贯彻力度和辐射广度。它的广泛开展进一步督促了各级各类教师思考和探索适用于自身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研究生阶段践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的着力点往往集中于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因为学习层次较高,学员年龄、职业、受业属性相对多元,一直存在着重视专业化、学术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流于形式的倾向[1]。正因为研究生群体的这种特殊性,更应加强德育教育,以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为指导,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国家整体人才培养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号召。十九大强调“教育强国”,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教育大局来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培养质量、推动教改发展的需要,是维稳、和谐构建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二)呼应教育部研究生培养要求

2004 年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都强调了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大势所趋

2008、2017、2020年凸显的研究生扩招,要求各高校进一步重视加强研究生培养,为国家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研究生就业从事教育的可能性更大,更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研究生群体,不但在生源构成、培养方式、权责分配、教育成效等方面与本科生差别很大,更主要的是就职后有更大可能性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更应重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一定要结合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性质,在思想意识、实践方式和具体实施方略等方面有的放矢地实行。

(一)思想上:注意意识形态安全,培养清醒的专业自觉性

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研究生教育,尤其2010年以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宏观、整体上的研究生思政课程,具体、长久、高效、专业的课程思政策略、方法的探究显得尤为迫切。外国文学系列课程,是研究生了解外国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精神思想的窗口,也容易感染不良思想,所以有效实施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与之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互认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宗旨所在。

外语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最首要问题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本文学系列课程关乎中日文化关系、文学关系、历史关系乃至世界历史、国际关系,要培养“知国、懂国、爱国”的高级外语专业人才,首要前提就是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自觉、政治自觉、文化自觉[2],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作为外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

(二)方式上: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实施方式贵在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的课程指的是专业课程学习过程;思政则是精神层面的教育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是融合性、连续性、持久性的基础工程。日本文学系列课程专业性较强,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交叉性,因此打破课程间界限,注重课程间内容的融会贯通很重要。同时,日本文学系列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于文学伦理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包含于中日文化关系的文化自信教育;包含于中日历史、政治乃至国际关系的制度自信教育。

除课堂教学之外,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写作指导,包括平时的论文写作、发表,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容忽视。尤其日本文学涉及历史事件表述、专业术语阐释、文学文本分析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立场、认清历史、明晰概念内涵、樹立正确的三观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应本着坚持意识形态安全、增强为国家服务意识、强调中华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行。

要致力于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实践当中,做到自然而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灌输式教育。于无声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乐于消化、理解、接受,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本格。

(三)具体实施方略和注意事项

鉴于中日历史关系的特殊性,文学课程的道德伦理属性,研究生群体的教育层次、心理特征的特殊性,在研究生阶段实施日本文学系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和研究,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深入理解,认清中日体制不同、国情不同,培养爱国意识,养成家国情怀。

以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日本文学方向为例,日本文学系列课程包括“日本古典名著选讲”“明治/大正文学研究”“昭和文学研究”“战后文学研究”“日本文艺思潮”“日本文化史”“日本作家专题研究”七门课程。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高、可行性强。思想政治教育可根据课程内容有所侧重。

从宏观上来看,“日本古典名著选讲”课可重点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强调中华古典文化对日本、日本人(尤其是作家)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比如,讲到《源氏物语》时,可谈及唐朝服饰、舞蹈、文学等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影响。以文学来说,白居易的诗歌,尤其是《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诗,不但影响了《源氏物语》的诗歌创作,更影响了其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设定。例如,桐壶帝对桐壶更衣的怀念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光源氏幽居须磨与白居易被贬江州的落寞情绪……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白居易对《枕草子》、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明治/大正文学研究”“昭和文学研究”课,则可在“文”中渗透“史”的教育,使学生认清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在明晰历史的前提下研究文学,认清日本作家的历史观、战争观。“战后文学研究”课,则可渗透战后以来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军国主义抬头等倾向在文学中的投射,比如三岛由纪夫文学。与此相对,还有一些良知作家的战争反思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比如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而“日本作家专题研究”课,则可以在作家生平综述、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关系分析中辨别真、善、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在学习、研究日本文学的同时,要提醒学生明晰中日国情、文化、伦理观乃至人生观的差异,培养学生辨析能力,养成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性格,尤其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特点、日本文学系列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一体化设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纵向衔接。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思政与本科阶段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有效衔接、逐步深化、稳步推进。目标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思考、研究,增强问题意识。

2.注重横向贯通,包括任课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上教学时间与课外网络空间之间的贯通。注重教师间的集体备课,进行专业知识交流、融合和教学方法上的探讨。尤其挖掘专业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日本文学系列课的课程思政专业化、系统化。

3.注重课程学习前、中、后的衔接,课程类型的相互补充,课程手段、课程方式的选择,并将课上的文化育人、课下的实践育人(包括教师言行育人)、网络教育的内涵式育人通过研讨会、课程报告、翻转课堂等形式贯通起来。形成学校(国家)、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组成育人合力。

4.重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师德师风对学生三观的影响。教师课上的专业指导、课下的交流沟通,乃至平素的一言一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环,作者将其称为“言行思政”。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之“德”所给予学生的影响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0-11-17)[2021-07-29].http://www.moe.gov.cn/srcite/A12/moe_1407/s6875/201011/t20101117_142974.html.

[2]于桂玲.外語专业教师如何坚持和传承文化自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3(11):1.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研究生育人文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我与文学三十年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