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1-11-25 00:38任佳佳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主体中国共产党群众

任佳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2021年,党将走过辉煌的一百年历史,在这风雨兼程、开拓创新的一百年中,以人民为主体思想已经逐渐成为党的首要价值追求。我们可以发现,人民主体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变的思想,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也是党和人民不变的追求。我们坚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责任。百年来,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更好的建设现代化国家,为全国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意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将解放全人类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就是最好的证明。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重要的部分,即“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民,评价事物的主体也是人民”[1]。

1.人民是实践主体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人们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自身的现实利益,最终推动人类的彻底解放。在《神圣家族》中,鲍威尔提出的“工人什么也没有创造”的错误结论得到了马克思强有力的反驳,即“工人创造一切”[2]。这表明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客观分析人们的现实需求和物质生产条件,提出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现实解放。

2.人民是历史主体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人类社会的起点是什么、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古希腊智者所不懈追求的。关于谁是历史主体这一重大问题的答案始终莫衷一是。有的学派认为是“上帝”,有的认为是“绝对精神”,有的认为是“自我意识”。马克思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抛弃了黑格尔理论中的错误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改变着社会关系。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一切的主体也必然会成为一切成果获得和享有的主体。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就是在新时代始终将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

3.人民是评价主体

人们在创造客观事物价值的过程中同样形成了对这一价值的客观评价。这一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求及满足的程度,只有价值创造的主体才能够感受并做出评价。人民群众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发展,也应该具有对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评价的发言权。群众路线就是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主体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价值评判主体的位置,执政始终以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今天的100年里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并一直将其作为自身的价值体现和政治追求。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将人民主体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主体思想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不断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1927至1937年十年内战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土地革命,在“红区”和“白区”党的工作中逐步应用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最后形成了群众路线。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1945年,党在新解放区发起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还在老解放区复查了减租减息法令的贯彻情况。减租减息法令的实施,从根本上削弱了农村封建势力,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切实的利益,人们建设解放区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2.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主体思想

历史性的变革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在此期间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各族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认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应该由全国人民共同确定,新的政治制度必须更加维护人民的权利。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成了新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不难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为主体的政权建设思想是处于统领地位的。为了走出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经济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系列措施也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生动体现。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内和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党中央重新阐释了人民的内涵,提出了“三步走”的长期发展规划,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先富带动后富”[3]等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并且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党的执政上,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要与人民站在一起,深入群众,努力为人民解决困难。在21世纪初期,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依靠人民群众则是重要途径。由此可见,百年来党为确保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而长期坚持的执政理念就是人民主体思想。

4.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

在党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使中国实现了伟大飞跃,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推动中国的历史不断前进。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水平获得稳步提升,人民充分享有改革发展带来的各项成果。但不能因为取得的成就而忽视现实中的问题,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也存在一些问题。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我们党贯彻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成果。这一矛盾的转变不仅仅是从“物质文化需求”向“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也证实了前一段的发展历程是能够满足人民所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不断被激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4]不是一句空话,它真实地作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经验启示

一个世纪以来,党在带领人民进行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体力行这一思想,人民性作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始终奏响在新中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为民本领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它本质上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中国共产党能够存在百年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在源头上同广大人民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的利益高过一切。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价值指向和行动纲领是为人民谋幸福。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政治上的党性和工作上的人民性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坚持党的原则和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担当,提高为民本领。首先,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当今世界复杂多变,要认识当今新的时代,就必须提高学习能力。领导干部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学好党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及忠实实践者,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把理论转化成实践。其次,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党的职责与使命。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事情挂在心上,勇于解决问题,做到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最后,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要站在群众的立场去解决人民群众切实的利益问题,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2.坚持改革创新

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让广大人民都能充分享有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并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新时代背景下,一切改革的起点必须是民生所需民心所向,必须使改革的目的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协同,各项改革措施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找到改革的破冰点,开拓改革的新动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促进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想要推进改革创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是前提,党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标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改革举措上要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前提是要懂得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为人民而改革,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路线方向始终正确。改革进行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到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但是不管改革的方式如何,始终要记得改革是为了人民,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

3.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开始显现,那就是人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面对这种情况,党总结了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维持社会公平,从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伴随着成就而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也不断增多,最大的困境就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民生发展存在短板。这就要求党突破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确保人民的就业质量和提高人民收入,不断巩固全面脱贫的成果。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增进民生福祉必须解决区域性贫困,防止全面脱贫后的返贫现象的发生;必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力解决城市农民工各项问题,从根本上杜绝贫富差距现象;必须将教育和医疗等关键问题妥善处理,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因此,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不仅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体现。因此在奋进新征程中,就要顺应人民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足人民对于切身利益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主体中国共产党群众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论碳审计主体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何谓“主体间性”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