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2021-11-25 16:08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崔 浩

(商丘工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新媒体不仅具备海量存储功能,还能够搭建交互平台,定制个性化信息,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新媒体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高等院校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勇于应对挑战,有效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技术应用犹如一柄“双刃剑”,既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与挑战。

(一)机遇与前景

1.极大丰富了教育内容

新媒体汇集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有助于构建与新时代紧密衔接的优质资料库,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教学素材,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实际。新媒体的资源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入脑入心,才能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而新媒体的应用,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大大增强,表现在利用新媒体手段汲取与自身需求相符合的有效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消极性。

3.完善了教学的传导方法

新媒体以其优势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堂从单一单向的理论灌输转向情境式、交互式、开放式等多元化模式,使用便捷、即时互动,极大地扩展了思政课堂的发展空间。[1]

(二)问题与挑战

1.传统的思想政治舆论导向受到冲击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获取信息资讯的平台,也导致传统的主流舆论导向力削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认识社会,而主流官方媒体的关注度日益流失。

2.新媒体存在负面信息内容

从现实来看,新媒体提供了海量信息,也包含一些负面内容。而当代大学生阅历有限,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不足,容易受这些负面内容的影响。特别是当下部分自媒体的宣传内容中,夹带着一些意识形态“私货”,不断美化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3.新媒体应用存在技术阻碍

新媒体作为当下的新兴事物,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需要配套技术的支持。而当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不足,难以把握信息传播规律,或是固守传统教育方式,对新媒体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创新已成为当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走出正确的创新发展道路。[2]

(一)丰富传播形式,打造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

1.要利用好即时通信媒介

使用“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软件在当下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思政教育要实现交互式传播也应当融入其中。具体来说,可以用于本专业、班级、小组的思想政治研讨活动,可以传播、转发即时思政资讯,提升信息“曝光度”,以达到主动宣传的效果。

2.加强校园思政媒体平台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手机报、头条圈等形式,构建专业化的思政平台,融合主题党团活动、校园新闻、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等内容,发布专题文章,结合本校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管理阅读,开展线上互动研讨交流,增强思政传播的覆盖面与参与度。

3.积极开发“短视频”资源

从现实来看,时下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传播方式就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短视频”资源。这种资源形式也应当积极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组织大学生通过“短视频”记录身边人、身边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发现身边榜样与模范,加以学习。[3]

(二)转换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方式的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不再愿意接受说教式、灌输式的独白教育表达方式,而自由、平等、灵活的话语表达更具有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价值认同。为此,要主动借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熟悉传播规律,转换话语体系。

1.话语表达要体现平等性

以平等对话取代“高位”灌输,真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把握思想动态。

2.话语表达要呈现丰富性、时代性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交往,采用图、文、声、视相结合的呈现方式,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接受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开放和包容。

3.话语表达要“接地气”“聚人气”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宣传口径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教学中过多地运用抽象的表达,只会增加学生理解和认知的难度,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鉴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的表达来教育学生,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地取材,主动倾听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正能量。[4]

(三)完善配套举措,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的应用,需要制度、技术等层面上的支持。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举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培育

组织高校教师、辅导员开展新媒体技术培训,掌握信息传播规律,熟练操作流程方法,使新媒体成为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工具,增加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2.加强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为此,高校需要主动抢占新媒体的话语权,增强学生的信息鉴别力,提升政治站位,不信谣,不传谣,理性地使用新媒体工具,增强网络平台的政治意识与法治意识。

3.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新媒体的有效应用需要制度的保障,具体内容包括: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制度、信息审核制度、信息发布制度、责任制度等。通过可操作的制度化保障,规范师生的网络言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5]

(四)合理把握尺度,科学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一味迎合大学生的兴趣,无底线地应用“短视频”资源,全面抛弃传统教学,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使思政工作走向异化。为此,高校应当合理把握新媒体应用的尺寸,既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吸引力,又能坚守底线,彰显教育本色,在守正与创新中保持平衡,方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前进。在应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抵制低俗、落后、带有意识形态渗透的内容。校园自媒体要全面净化新媒体信息,扫除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灰尘”,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水到渠成。高校要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拓展思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丰富传播内容与形式,转换话语体系,多策并举,在革新中合理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切实履行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